圆梦
我是枣庄市薛城区一名普通的农民子弟。怀揣着文学梦想的我,荣幸地成为中国建材旗下中联水泥所属的枣庄中联的一名正式员工,近年来,我工作不断进步,还在国家及省市级报纸发表诗歌、新闻等作品三百余篇。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公司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更得益于中国建材“创新、绩效、和谐、责任”核心价值观的无限魅力和感召。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富旦夕。2006年年底,由于市场滑坡等诸多原因,我所在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职工连续数月领不到工资。此时我父母已年事已高先后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生活每况愈下。酷爱写新闻的我,写作热情也跌入深谷。不久,枣庄中联面向山东我们企业公开招聘巡检工,限额60名竟报了140人。我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前去应聘。出乎意料,无论是在学历、技术和年龄都不占优势的我,却第一个被录取了。事后才知道,枣庄中联有关领导在得知我的家庭困境,了解我有写新闻的特长,查询了笔试成绩后,破格录取了我。
从“晴天是扬(洋)灰厂,雨天是‘水泥’厂”的立窑生产线,来到没有震耳欲聋的强噪音,没有弥漫呛人的粉尘,草木葱茏,飞鸟成群具有现代企业无穷魅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现场,我的心情在豁然开朗的同时,也感到了一种压力。面对着陌生的设备,陌生的生产工艺,我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实现了由立窑员工到旋窑员工的转变。
2008年的一天,公司安全部李忠法部长找我谈话,安全部缺一名统计员,他认为我有写作的基础比较合适。领导的一纸调令,我又成了一名专职安全员。
从一名整天在生产线和硬邦邦的设备打交道的巡检工,到有固定办公室的安全员,我竟一时无所适从,也写不出新的作品。李部长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使我树立了一切从零开始的信心和决心。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安全生产知识,虚心向安全部的老员工求教,并申请成为中国安全生产网数字会员。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2月10日的《中国安全生产报》刊登了我采写的新闻《设立前卫哨 点亮警示灯 枣庄中联水泥公司强化隐患源头治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中国建材报》、新华网、工人日报网等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纷纷刊登我采写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新闻,我一时也成为公司小有名气的人物。
2009年6月份的一天,公司党委副书记冯相德交给我一个特殊的任务,宣传员工郑再石之母王三花捐肾救子的感人故事,为其赢得更多的社会救助,渡过人生难关。
公司员工郑再石2005年6月被检查出尿毒症晚期,虽经透析等治疗,但难挽生命,他年过六旬的老母亲毅然献肾救子。郑再石家境贫困,为了救助他,公司领导和员工已先后捐款8万余元。但移植手术和后续治疗的费用巨大,还需筹集,需要社会上的好心人奉献爱心。面对领导的信任,面对患病工友的期待,我倾尽所能一往无前。
在公司党委副书记冯相德、工会主席种化祥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文化部吕玉千经理和行政部任衍法经理的指导下,《鲁南晨刊》、《市中通讯》、中国新闻网、新华网山东频道、《齐鲁晚报》、《中国建材报》等国家及省市级新闻媒体迅速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社会上的好心人也纷纷向郑再石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战胜病魔,渡过难关,重返工作岗位。截至目前,郑再石一家收到社会捐款8万多元。专题报道的成功等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能帮助工友我也很欣慰。
从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建筑工、报纸发行员,一直到枣庄中联的一名巡检工、专职安全员,我一步一步从农村走来,在风雨中不断成长,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一如继往,不断迈出新的步伐,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中国建材和公司领导寄予的厚望。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