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切实做好行业自律和刚性错峰生产是行业稳增长的根本之策

——访中国水泥协会执行副会长,新天山水泥党委书记、总裁肖家祥

更新日期: 2022年08月18日 作者: 阴音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只有强化行业自律,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全国联动以省为单位执行刚性错峰生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2022年1-5月,全国累计水泥产量7.83亿吨,同比下降15.3%,为近十年同期最低水平。疫情仍未结束,市场需求连续几个月大幅下滑,水泥价格大幅跳水,企业经营困难,行业稳增长面临严峻挑战。为贯彻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大企业领导人的共识,坚定信心,强化自律,实现行业抗疫情稳增长目标,中国水泥协会于6月30日在湖北召开了重点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抗疫情稳增长会议。会议针对水泥行业1-5月份的市场行情,就市场存在问题、主要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增强了抗疫情稳增长的信心。

在行业遭遇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此次会议的召开目的和意义何在?下半年水泥行业的市场形势如何?企业应如何积极调整应对?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水泥协会执行副会长,新天山水泥党委书记、总裁肖家祥。

202208181849405100.png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为何中国水泥协会在6月份连续召开两次大企业领导人会议?会议召开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武汉会议的精神重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要执行“刚性错峰生产”要求?

肖家祥:今年上半年,水泥行业的市场形势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水泥需求大幅度下滑,为近二十年以来水泥需求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3月中旬以后,本来是水泥行业的旺季,但受疫情影响旺季不旺,需求大幅下滑,导致价格出现大幅跳水。

其次,今年上半年水泥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由于煤炭成本大幅上涨,大幅拉高水泥生产成本50元/吨以上。

上半年的水泥行业效益大幅下滑,需求大幅下滑、价格大幅跳水叠加成本大幅上升,不少省份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困难局面。另外,多重因素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更加突显,行业稳增长信心严重受挫,稳增长压力空前。

在这种形势下,为贯彻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行业共识,坚定信心,强化自律,实现今年行业抗疫情稳增长增效益目标,中国水泥协会在6月先后组织南北两大区域的重点企业负责人,召开了北方地区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抗疫情稳增长会议,以及全国重点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抗疫情稳增长会议。

会议旨在探讨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如何强化行业自律,扭转全行业亏损局面。两次会议的召开,使大家统一了认识,明确行业形势已经到了近年来最困难的时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疫情的影响,还有产能严重过剩和市场非理性行为导致的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强化行业自律,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全国联动以省为单位执行刚性错峰生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会议召开后,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理性认识行业形势和行业困难,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常态化错峰生产力度,推行刚性错峰生产,保供给,增效益;其次,全行业要统一行动,坚持和完善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各区域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和健康有序的行业生态尤为重要;最后,大企业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行业协会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主动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推动常态化错峰生产。

记者:进入下半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政策措施的逐一落地,多地重大项目建设开始进入投资放量“加速期”,行业的供需矛盾有望大幅缓和,价格有望快速进入修复通道。请问您对今年下半年行业形势有何预判及分析?

肖家祥:今年4月,党中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

对稳定全国的经济大盘,尤其是稳投资,国家出台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政策,效应也在逐步显现,相信对下半年水泥需求将会是十分直接的拉动。但是由于政策的到位需要一个过程,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也不是需求的拉动就可以扭转和改善的。同时,下半年高成本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因此,对下半年的形势判断,应全面、理性的分析判断,需求将恢复增长,预计后四个月将会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但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难度相当大。

从需求端角度分析,影响水泥需求的几要素包括:固定投资方面,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房地产政策尽管有所放松,今年下半年的房地产投资想要恢复到正常水平,难度还是很大;农村投资方面,预计对水泥行业的拉动是有限的。因此,下半年的水泥需求预计会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但不会出现大幅上升的格局,全年需求预计比去年同期仍有较大幅度下降。

从供给端来看,部分地区的新增产能,加之淡季的库存高位,以及去年由于能耗“双控”导致供给端的减少等,这些外部政策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减弱。与此同时,预计今年用电情况要好于去年,煤炭短缺影响的供给情况也会缓解。因此,今年的供给端整体会好于去年,相应的下半年的供需矛盾,即产能过剩的程度会比去年严重。

可以看到,因成本上升趋势不变,所以从需求、供给和成本端的角度来看,下半年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抓好常态化的全国联动的区域刚性错峰,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也能有效减缓成本大幅上升对行业效益的影响。

可以预判,下半年实现稳增长目标难度是比较大的,全行业必须要同心协力来共同应对。一方面,大企业要引领其他的中小企业,从行业利益角度出发,共同维护行业良好健康的生态。另一方面协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

记者:您认为目前错峰生产的开展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如何发挥大企业在行业稳增长中的引导作用?

肖家祥:当前错峰生产的主要问题首先是部分企业对于错峰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其次,有小部分省份对于错峰生产的监管力度不足,执行好错峰生产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再次,有部分省级协会的组织力度还不够。

大企业要发挥好行业自律、错峰生产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自己要做好,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监督全行业所有企业都做好,这两方面不可偏废。因为光靠大企业是不够的,需要全行业共同行动起来。

记者:中长期来看,水泥需求将呈现明显下行,水泥供需会形成新的再平衡。行业整体要向“量减价增”的方向发展。您认为水泥行业应如何调整思路,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肖家祥: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必然会导致水泥需求的下降,也会推动水泥工业的转型。在需求下滑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去产能措施,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另外,中国的水泥行业已经进入到高成本时代,很多要素成本都在上升,其中能源价格会维持高位,而且从总的趋势来看还会上涨。再加上人工成本、资源成本、物流成本等等的原材料、人工和制造成本还将进一步上升。与此同时,隐性的成本也在上升,去产能、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化智能化升级等都需要大量成本支出。需求下降,成本上升,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这是行业未来几年面临的最基本的形势和挑战。

同时,“双碳”目标也是水泥行业必须去应对和面对的考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围绕“双碳”目标,水泥行业的减碳任务是几大行业中最重的,难度也是最大的。但这是党中央基于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担当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思熟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水泥行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号召。作为“高能耗和高碳排放”行业,水泥行业在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在这种情况下,水泥行业一方面要强化行业自律,落实好错峰生产,有效改善行业生态,努力实现稳增长目标;另一方面要积极有效深入地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市场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

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有效推进去产能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两项任务。这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大企业要更好的发挥好行业的引领作用。

记者:“双碳”目标下,行业供给端改变将为企业带来新的机会,绿色化、智能化将成为水泥企业节能、降碳的关键词。您认为在“双碳”目标下,企业在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面有何路径?

肖家祥:“双碳”目标对于水泥行业来讲,既是机会,更是挑战。水泥行业减碳的难度是所有高排放行业最重的,但“双碳”目标下的转型升级只能做好,否则企业就可能会被淘汰。从行业角度来看,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行业也将没有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建材集团和新天山水泥,正确明确将绿色低碳化转型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为未来公司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主要的路径包括:首先,现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节能来减碳,通过节煤节电来降低碳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其次,积极推进替代燃料和替代原料的应用,推进绿色替代能源的应用。再次,积极开展低碳熟料和低碳水泥的研究。同时,还要积极的发展绿色低碳的物流方式,例如利用水运及皮带廊道代替内部的汽车运输。最后,积极寻求政策上的支持,水泥行业“双碳”的问题要依靠政策来推动,行业和大企业要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水泥》杂志供稿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