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行业提振信心

【大讨论】熊建华:2015年水泥行业现状分析及建议

更新日期: 2016年01月12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独家报道 【字体:
摘要:水泥行业应主动作为,强化企业内部改革,提升管理水平,适时开展互联网+、环保转型、产业链延伸等工作,提升产业价值。

    2015年,我国GDP增速从过去30多年来平均10%回落到7%左右,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各行各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很多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问题。水泥行业受房地产等产业影响也不例外。加之,国家重大投资项目逐步减少,在建项目相继竣工或者停止建设、放缓建设,水泥的需求量减少,而水泥产能过剩造成的市场恶性竞争,使水泥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各企业盈利水平严重下滑。
 
 
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董事长 熊建华
 
   下面,我公司结合四川地区的情况,就以下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水泥价格严重下跌,市场恶性竞争的根本原因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有效办法
 
   1、形成原因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川内开展了多项重点水电工程建设,加之“5.12”地震后集中力量进行灾后重建,四川水泥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不仅本土水泥企业相继扩大产能,省外资本也纷纷涌入川内,四川水泥产能如雨后春笋般节节增长,到2014年底,四川省产能达1.5亿吨之多。
 
   随着各项重点水电工程以及灾后重建的结束,水泥市场需求不可避免地减少。与此同时,各新建的生产线产能逐步释放,并且均超过设计能力进行生产。部分落后水泥企业由于兼并重组,不仅未及时退出,反而恢复生产并持续通过技术改造和提升管理来提高实际产能。最终,四川省水泥产能在市场上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市场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水泥价格一路走低不 可避免。个别大型水泥企业凭借自身资本雄厚、产品竞争力强、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将自身产品以低于同期行业平均水平的价格进行销售,以夺取市场份额,对行业整体利益造成很大冲击。同时,各相对小型的水泥企业也想尽各种办法求得自己的生存。多种原因,造成现在的水泥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和价格下降,很多企业出现亏损局面。
 
   2、有效办法
 
   一是需要政府市场监管和执法部门在反垄断上发挥作用,对恶意低价倾销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开展有效监管。
 
   二是政府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好行业自律,鼓励企业之间共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大企业应带头自律,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水泥生产线行业准入的监管,从国土、林业、水保、环保、安全、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确定行业准入条件,对于不依法依规生产,不符合新环保法和新安全生产法等相关规定的,不予允许水泥行业准入,不颁发生产许可证。通过准入监管,可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加快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
 
    二、市场需求略有减少,整个水泥实际需用量仍保持在23~24亿吨的情况下,水泥价格严重下跌的原因
 
   目前,我国尤其是四川省水泥价格的严重下跌,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产能严重过剩,部分企业不遵守行业准则、恶性竞争不断升级导致的。目前,由于工艺技术良莠不均、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原燃材料供给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各水泥企业生产成本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大型企业利用自身在资本、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恶意降低水泥销售价格,进一步抢占水泥市场;而其他相对较落后的企业,又不愿意主动退出,反而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不断降低水泥销售价格,以致行业内出现价格一路走跌的情形,严重影响水泥行业的利润空间。
 
   三、改变供给侧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强化行业自律和加强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措施
 
   (一)化解产能过剩
 
   政府部门应引导水泥行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坚决淘汰日产2000吨以下的小生产线;建立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机制,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水泥企业予以严格控制,甚至予以停产取缔;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二)强化行业自律
 
   行业间加强协同配合,由大企业牵头、中小企业紧密配合,结合淡旺季市场需求,进行错峰生产,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
 
   (三)加强区域环境治理
 
   随着新《环保法》的出台,企业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严格执行《环保法》中相关要求,自觉关停落后产能;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对未通过环评验收仍在生产的水泥企业,应坚决的予以取缔。
 
   水泥行业应主动作为,强化企业内部改革,提升管理水平,适时开展互联网+、环保转型、产业链延伸等工作,提升产业价值。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