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2013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于25日在京隆重召开

———探寻绿色水泥工业建设美丽中国之路

更新日期: 2013年04月25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北京的春天,桃花绽放,玉兰盛开。4月25日,由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材分会联合主办的 “2013’中国国际水泥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水泥工业是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别的产品无法替代的基础性原材料工业,在推进社会发展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两大领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水泥工业固有的特性与作用决定了它是一个消耗资源能源而且对环境有着污染的产业。当前世界经济科技进步的潮流和目标正是要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在经济社会进步进程中以人为本实现生态文明水平的提升,以此实现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事水泥行业的同仁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具有更强的意识和紧迫性。

    乔龙德会长指出,中国水泥工业近二十多年来,通过技术创新使主要装备技术、单线规模和工厂规模大型化、现代化,优质的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达到了总产量的90%,节能减排、承建水泥项目的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得到全球水泥界同仁的认可。但是我们深知,水泥行业还有许多提升空间和潜力,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与不足。尤其在节能减排方面,即使我国比较优秀的水泥企业,与世界领先的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众多的水泥企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中国水泥的总产量占到全球水泥总产量的54%,因此就水泥工业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水泥行业责任重大,这也是我们积极倡议和主办这次峰会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在每项重点工作中都把节能减排置于其中,已经把创新技术作为推进节能减排的切入点,把创新研发“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作为提升节能减排的突破点。在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一条主线、六位一体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工作格局中,将“举行业之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节能减排达标”作为举措之一。

    中国水泥协会根据产能数据分析,2013年全国新增水泥产能7.5%左右,预测市场需求增长6%,产能过剩的压力有增无减。截至2012年底,前10家大型水泥集团熟料产能已占全国的48.93%,水泥产量占全国的31%,熟料产能达1亿吨以上的有2家。为更好地解决行业内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在4月9日召开的C12+3中国水泥行业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圆桌会议上,在重点讨论的工信部等12部委推进兼并重组文件的实施方案中,在推进化解水泥工业产能过剩,实现“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淘汰一批、重组一批、遏制一批、提升一批”的六项举措中,都与节能减排紧密结合,作为实现目标之一。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水泥工业发展的一切的一切应落脚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耗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上。

    本届峰会围绕“绿色水泥工业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着重探讨了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背景下,中国水泥工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会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围绕绿色矿山建设、低碳环保、氮氧化物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绿色混凝土与物流、可持续建筑产品等众多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交流,经验分享。中国水泥协会、中国矿业联合会、世界水泥可持续发展倡议行动组织(CSI)、拉法基瑞安水泥公司、CRH老城堡集团、西麦斯(墨西哥水泥集团)、国际能源署、华润控股水泥有限公司、北京金隅矿业有限公司、台泥集团、南京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天津中材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壳牌(中国)有限公司、戈尔工业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的精彩的主题演讲,得到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认可。

    每年一次的“中国国际水泥峰会”得到中国政界、产业界、金融界以及更多国际组织、水泥企业的高度关注与响应,为全球水泥行业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沟通和交流平台,让同行们共同分享行业的智慧与经验。“中国国际水泥峰会”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水泥界峰会,堪称全球水泥行业的年度盛会。


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孔祥忠


国务院参事蒋明麟


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苗治民


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处长张化天


世界水泥可持续发展倡议行动组织(CSI)主任飞利浦•方达飞


俄罗斯水泥商联盟主席爱德华•波利沙科夫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