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水泥协会供应链年会暨水泥行业设备更新改造供需对接会在郑州召开
12月12日,由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河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2024年中国水泥协会供应链年会暨水泥行业设备更新改造供需对接会”在美丽的中原大地郑州召开。
本次会议主题是“促供需精准对接 助企业降本增效”,旨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全力推动水泥行业设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积极落实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等系列文件要求,着力推动水泥装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
参会的领导和嘉宾有: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材料处副处长李百胜,材料处主任刘晓宇;中国水泥协会执行会长孔祥忠,秘书长、总工程师王郁涛;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玉敏;河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会长王爱贞;北京水泥行业协会书记段建国;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运行处副处长纪少卿;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副执行长俞剑屏;娲石水泥集团副总裁、集采事业部总经理周凯;以及来自河南天山水泥有限公司、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娲石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台泥重庆水泥有限公司、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天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尧柏特种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孟电集团水泥有限公司、安徽珍珠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大地水泥有限公司、徽山山水水泥有限公司、冀东阿巴嘎旗有限责任公司等水泥企业采购部门及技术部门负责人,和水泥装备供应商代表,共130人参会。会议由中国水泥协会供应链分会秘书长李金健、副秘书长石永法共同主持。
本次会议得到了中国建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唐山冀东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商品交易所、萨震压缩机(上海)有限公司,郑州瑞泰耐火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利孚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总工程师王郁涛
王郁涛秘书长在致辞时表示,中国水泥协会供应链分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推动水泥行业供应链发展。中央提出了“强链、补链”要求,实际上也是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对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的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对水泥行业在绿色发展和设备更新等方面提出了主要目标和要求,以及在近两年严峻的经济发展考验下,加强水泥行业供应链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水泥企业采购方向和服务企业等方面。
他以近期在华新混凝土和砂石骨料方面的调研为例,鼓励更多的水泥企业向大企业集团学习延伸产业链,有助于水泥行业效益的提升。他表示,近两年,中国水泥协会供应链分会围绕行业供应链发展作了大量的调研和工作,旨在为水泥企业和供应商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下一步,我们将提升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发展水平纳入重点工作,希望水泥企业及供应商集思广益,共同推动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最后他还感谢天瑞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天山材料有限公司,山东腾阳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河南阿尔法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千里马工程机械再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对会议的支持。
河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会长王爱贞
王爱贞会长在致辞中代表河南省水泥行业,对中国水泥协会一直以来在河南省水泥行业进步、成长给予的特别关注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指出,作为水泥产能大省,河南省水泥行业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在持续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落实错峰生产经营、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在水泥行业节能降碳环保、计量、智能化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制造服务企业,为全国水泥行业节能降碳、智能化改造提供了许多成功案例,为水泥行业转型升级做出了新贡献,并表示本次会议在此召开显得尤为重要,促使上下游得到精准对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对河南省乃至全国水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并诚邀各位参会的领导、专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会后前往现场指导交流。她还表示,我们要充分把握“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把握行业低碳智能发展的趋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转型,进一步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迈上新台阶。
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玉敏作《水泥机械经济运行简况及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实施路径思考》报告
会议期间举行了“2024年水泥行业供应链优秀案例”颁奖仪式,旨在树立典型案例,推动水泥行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国水泥协会孔祥忠执行会长、王郁涛秘书长、以及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玉敏;河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会长王爱贞;北京水泥行业协会书记段建国和中国水泥协会张建新常务副秘书长为海螺水泥、冀东水泥、华新水泥、台湾水泥、葛洲坝水泥、天瑞水泥集团6家获奖单位颁发奖牌。
会上发布了五项报告,分别是《2024水泥行业废旧、库存闲置物资线上处置调研报告》、《2024中国水泥矿山行业发展现状及数智化趋势洞察报告》、《中国水泥行业2024年新能源发展应用报告》、《2024年水泥行业供应链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水泥行业龙头企业2023年ESG之环境分析报告》。
会上还共同见证了陕西声威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与唐山冀东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水泥立磨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签约仪式。
孔祥忠执行会长作会议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会议内容抓住了政策红利,围绕会议的主题点明了水泥行业供应链发展的精髓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风险、机遇和挑战。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利用金融工具提高利润、融入企业文化提升服务价值、搭建全球产业链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和优秀案例分享,既独到又新颖,为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思路。围绕会议主题他强调了三点内容:
一是,本次会议以“促供需精准对接 助企业降本增效”为主题,深度探讨水泥行业采购领域新质赋能、产业升级、生态建设、价值创造、数智转型等热点话题,交流分享在数字化时代和新发展时期水泥行业采购和资源交易领域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实践经验,推动全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是,会议推进了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促创新的任务。2024年11月27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在《方案》总体要求中提出“现代物流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战略支撑显著增强。”《方案》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章节中,强调“深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加快数字供应链发展,提升商贸供应链协同水平。” 未来水泥企业必须将产业链供应链列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点。
三是,水泥行业的供应链意识和供应链人才培训亟待提升。引用张瑞敏的一句话“产品会被场景替代。场景越来越比产品值钱,产品只是场景的一个载体而已,用户要的是场景的体验。这个“场景”就是供应链,是产品的数字化,是数字化的供应链。”当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时,行业会被生态覆盖。所有的行业都要与其他的行业融合,每一个行业都成为生态的一部分。供应链的意识提升也是生产力,必将为企业创造新的财富。
他还强调,我们常说,成功是99%的汗水+1%的灵感。但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这个1%的灵感比99%汗水更重要。汗水是基础,灵感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供应链人才的培训就是将具有这1%灵感的人聚集起来,学习提升供应链的理论和创新实践,共同推动水泥行业供应链的事业。中国水泥协会供应链分会就是一个交流、培训的平台,未来任务任重道远。并用四句话概况了对“供应链”这一概念的理解:采购与供给的关系—招标投标场景;数字化赋能供应链—信息对称场景;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市场竞争实力;政策与金融的加持—行业融合生态。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运行处副处长纪少卿作《2024年煤炭经济运行及2025年预测》报告
银河期货首席分析师冯洁作《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助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中国建材装备集团研究总院院长助理赵亮作《科技创新引领核心技术突破 匠心打造绿色智能高端装备》报告
唐山冀东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宝林作报告《高效智能粉磨装备在建材行业的节能技术对比及应用》
萨震压缩机(上海)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廖艺琴作报告《萨震数智化压缩空气一站式节能解决方案》
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建新作报告《中国水泥行业供应链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郑州瑞泰耐火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孟凌肖作报告《节能低导热耐火材料在水泥行业应用》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骆英豪作报告《中企出海企业供应链数智化案例实践探讨》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王欣作报告《技术创新助力新形势下水泥工业降本增效》
安徽智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智能装备事业部部长陈洋作报告《水泥装备智能化应用实践分享》
郑州利孚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祥作报告《节能、长寿新材料助力水泥工业降本增效》
国家建材工业机械产品质监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佳卿作报告《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
正经事儿(北京)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沅作报告《中央预算特别国债助力水泥装备升级》
中国水泥协会供应链分会秘书长李金健
中国水泥协会供应链分会副秘书长石永法
13日部分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耐磨堆焊加工车间和集团展厅,对堆焊生产情况及集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考察。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