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山沟里建水泥厂 利润不如养猪

——西南地区水泥产能过剩

更新日期: 2013年05月14日 来源: 经济日报 【字体:
摘要:雷前治曾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对于水泥行业来说,产能过剩比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能量还要大”。 由于灾后重建对水泥需求量的放大,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产能过剩问题。许多水泥项目未经核准就擅自建设并投产。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水泥产能过剩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全行业亏损压力加大。 雷前治表示,不再上新的水泥生产线了,这是从源头上遏制西南地区水泥产能继续增长的最直截了当的做法。


  “我们厂有2条日产2500吨生产线,但只能轮流开工,两条线不能连续同开超过1个月。”公司负责人文光告诉记者,这些年云南省的水泥产量增长太快,国务院38号文件出台以后,地方经信委曾承诺不再批新线了,并计划到2010年10月底,淘汰全部立窑。于是,华荣水泥开建第二条生产线。可是第二条生产线建成后,政府承诺的淘汰任务却没完成。

  文光所说的情况并非仅有。黔西南州目前已经投产的产能达到750万吨,在建产能700万吨,如果加上已经批的水泥生产线大概15条,产能将达到2000万吨。但是,全州仍然保留着200万吨的立窑产能。

  贵州省黔桂西南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饶明告诉记者,面对产能过剩,大企业还能主动参加区域协调,共同应对不利局面,但小型立窑水泥厂并不遵守行业规则。他们生产线的启动成本很低,一旦市场价格回升,就会开足马力,使产能过剩雪上加霜。

  在云南,尽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到105条,但落后的立窑生产线还保留着78条。一位业内人士十分不解:这些落后产能只占全省产能的10.5%,为何不尽快淘汰出局呢?

  一些业界人士也向记者讲述了淘汰落后产能中遇到的诸多乱象。有些地方为了避开38号文件的约束,利用技改项目进行审批,炸掉小立窑,却置换出了更大规模的生产线;一些企业在拿到省里“路条”之后,就开始投资开展前期工作;也有一些企业建成生产线以后,就等着大企业来收购,高价出售,从中赚取巨额收购款。

  云南瑞安建材投资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冯涛介绍说,目前,云南省企业已经拿在手里的批文至少有20条以上,不少企业虽然没有批文,但已经在筹备上项目;一些久经沙场的大企业,不管不顾产能过剩的局面,仍公开宣称要继续建厂增产能。

  落后产能不出局,新产能快速上马,不仅降低了行业联合重组的效果,加大了企业兼并重组的成本,也降低了联合重组企业的积极性,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先投资,等死;后投资,找死。”文光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云南多数水泥企业的无奈。目前,西南地区的水泥产能过剩水平,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2年底,西南区域人均产能为2.31吨,其中,贵州、重庆人均产能达到2.58吨和2.76吨,远超全国人均产能将近2.3吨的水平,更高于国际人均产能1吨的红线。

  竞争加速白热化 企业几乎无钱可挣

  2008年,四川大地震以后,西南地区的水泥产能快速增长。雷前治在四川调研后撰写了一份灾后重建中水泥需求情况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雷前治写道:“对于水泥行业来说,产能过剩比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能量还要大”。

  由于灾后重建对水泥需求量的放大,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产能过剩问题,因此这份报告当时并未引起太多重视。许多水泥项目未经核准就擅自建设并投产。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水泥产能过剩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全行业亏损压力加大。

  2012年,西南区域产能过剩造成了区域内前三季度水泥行业竞争白热化,贵阳周边水泥价格曾低于200元/吨,大昆明、大重庆区域水泥价格长期徘徊在200元/吨左右,企业大幅度亏损。尤其是重庆,名列全国亏损之冠,企业亏损面达46%。

  雷前治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有一位全球水泥行业的资深分析师问他,中国水泥已经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何利润不增反降,水泥行业为何挣不到钱?这一问题,让他既尴尬又无奈。

  西南地区的水泥企业,对“增产不增利”的体会也越来越深刻。2012年,贵州省的投资增长在50%以上,水泥市场需求增长达到38%,居全国之首,但价格却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其中,32.5标号水泥价格每吨在230至240元之间,今年年初甚至跌至190元。难怪乎,水泥企业老板们脸上写满苦涩,去年前11个月,贵州省水泥行业亏损了将近一亿元。

  在云南,一位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前些年,由于水电站等建设项目较多,水泥需求量较大,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产能过剩的矛盾。然而,随着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陆续完工,产能过剩逐渐显现,企业之间暗地里打起了价格战,全行业利润空间变窄,出现了大面积亏损。2012年,云南省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49.42亿元,增长19.58%,但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6.19%,亏损企业69户,亏损额5.63亿元,同比增长59.9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