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专题

  • 暂无资料

西南水泥:需求+整合力走出过剩泥潭

更新日期: 2008年03月13日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字体:

    “十二五”期间,中国水泥产业迎来最重要的发展机遇,黄金十年大幕已然开启。近日,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表示,今年全年水泥需求依然会高速增长,在此推动下预计全年水泥产量将突破20亿吨。
  
  从国内看,内部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水泥市场需求持续适度增长。水利跨越式的发展、高速铁路建设、保障房等民生建设,都将会为水泥提供持续性的商机。
  
  但是,与此同时部分地区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亟需淘汰落后产能,水泥价格持续低迷,一些问题也随行业快速发展开始暴露。而我国西南地区,正是典型的需求增长与产能过剩博弈的地区。
  
  据统计,6月2日,冀东水泥璧山有限公司4500t/d生产线点火成功,紧接着,冀东水泥合川4600t/d生产线8日点火,6月12日,贵州瑞溪水泥发展有限公司也举行了2500t/d生产线的点火仪式。短短十天内,西南地区就有三条生产线开始运营。
  
  回顾2010年,从统计数据得知,西南地区共有51条水泥生产线投产,占全国投产生产线总数的32%,为西南地区带来5617.2万吨熟料产能,占全国新增产能的29%。而就今年上半年全国投产的47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来看,西南地区共占18条生产线点火投产,其中不乏像重庆九鑫集团、贵州惠水泰安水泥有限公司7500t/d的大型生产线。
  
  而正在生产线如火如荼点火投产时,7月11日工信部公布2011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名单,西南地区成为仅次于华北的高落后产能淘汰区域,年底前需淘汰的落后产能总量为2,707万吨。尽管此次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在预料之中,但实际淘汰产能规模依然较大,预计未来将对市场供给产生明显影响,行业翘楚或将明显受益。
  
    重庆:在需求快速增长与产能过剩中寻求平衡点
  
  数据显示,2010年重庆市水泥产能产量分别为6900万吨和4600万吨。2011年将分别达到8200万吨和5000万吨。据重庆水泥协会秘书长马泽民估计,2011年重庆预计有10条以上生产线投产(上半年已经投产7条),新增总产能将达1830万吨,产能过剩将是重庆面临的一大挑战。

对此,马泽民认为,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跨越产能过剩瓶颈;只有节能减排、少产少销,方能实现水泥价格的理性回归;只有加强合作、有序竞争,才能保持水泥市场的稳定;只有大企业带头、相融共生,也才能维护水泥行业的共同利益。
  
  此次工信部淘汰落后产能,西南区的四川、重庆、贵州淘汰力度较大,淘汰熟料产能占比分别为8.6%、8.2%、5.1%。其中重庆地区需淘汰落后熟料产能513万吨。马泽民表示,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庆水泥的过剩压力。
  
  此外,“十二五”开局、重庆城乡一体化、两江新区、成渝经济区、三峡库区后续建设等良机,必然带来大建设、大发展、大投资及水泥大需求。公路建设工程2000亿元,铁路建设工程1600亿元,两江新区建设工程3500亿元,水利建设工程500亿元,机场建设工程260亿元;十大民生建设工程3000亿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1400元;航运港口建设工程260亿元……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有力地拉动水泥需求。
  
  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大型基建项目,令多家水泥企业争相入驻产能过剩的重庆。从今年年初东方希望重庆水泥有限公司5×48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A线一次性点火成功,到冀东水泥投资兴建5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即璧山8.5亿元46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并配套建设余热发电项目,江津8.5亿元2*32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并配套建设余热发电项目,合川15亿元2*4600t/d熟料带纯低温余热发电水泥生产线,重庆地区水泥市场正在需求快速增长与产能过剩中寻求平衡点。
  
    四川:淘汰落后赶不上新增产能
  
  四川水泥究竟过剩到什么程度?四川水泥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四川省水泥产量达1.32亿吨,位居全国前三,而整个四川水泥产能则高达1.6亿吨。据了解,在十二五期间,四川至少还有20条新建线将要投放市场,其总产能应该在3000万吨左右,届时四川水泥总产能将逾1.8亿吨。而需求上,汶川地震已过去3年,灾后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水泥需求走低,但新增产能依旧陆续释放。据笔者计算,此次四川地区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为1429.7万吨,但面对十二五期间新增总产能3000万吨,淘汰数量和速度远低于新产能的释放数量和速度。
  
  作为国内大省及西部开发和建设的主要省份,四川省一直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四川省更是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少企业嗅到商机,纷纷赴四川投资建厂,包括海螺水泥、中建材、亚东水泥等。
  
  相关数据显示,仅2008年10-12月四川省内水泥新增产能就达1660万吨,2010年全年则有1420万吨的产能释放。
  
  随着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带来的是水泥市场的混乱无序。中国水泥网跟踪发现,2010年以来,四川水泥价格一直处于低谷,甚至曾一度跌入谷底,P.C32.5的价格在200元左右徘徊。今年五月,价格战再起,随着德阳和绵阳地区价格战的打响,四川的产能过剩、市场集中度过低、缺乏价格协同机制等问题逐一显现。
  
  笔者认为,尽管四川是本次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较大的地区,但依旧很难彻底改变当前的市场状况。“当地的水泥企业日子过得很苦,他们每一家规模又太小,缺乏行业整合者”,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这句话透露出四川水泥市场当前面临的尴尬。据悉,正广泛撒网寻求并购项目的中建材有意通过中联水泥“解围”四川水泥,而海螺水泥也成为受期待的“并购者”之一。央企背景、上市公司和区域龙头企业将依次是四川兼并重组的主角。

    贵州:黔中经济区受热捧能否消化猛增产能仍需观望
  
  相对于四川、重庆、云南而言,贵州省水泥工业的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但近年来随着省基建投资规划的陆续出台,国内水泥龙头海螺水泥、红狮水泥等纷纷斥资当地大规模投资。2011年上半年,贵州有6条水泥生产线新投产,其中贵州惠水泰安水泥有限公司投产新线产能达7500t/d。由此,贵州水泥市场开始出现局部地区严重过剩状况。
  
  据贵州省经信委数字显示:2010年底,贵州省水泥总产能约65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约4500万吨,占全部水泥产能的69.2%。到2015年,贵州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达到约1亿吨、水泥产量达8000万吨以上,基本淘汰完毕立窑水泥。
  
  随着贵州省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力度加大,水泥需求明显增加。近期正在积极筹备的黔中经济区建设,预计将黔中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烟草工业基地和南方绿色食品基地,成为西南连接华南、华东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全国的商贸物流中心。光这一工程项目就已令不少水泥企业兴奋不已,如海螺水泥、浙江红狮水泥和台泥这些大企业都已加大在贵州的项目布局。
  
  而华润水泥在继大举进军山西水泥市场之后,于6月16日与贵州省毕节地区金沙县人民政府在金沙签署合作协议,打响了进军大西南的第一炮!未来两年内,华润水泥还将在毕节地区金沙县木孔乡投资建设两条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水泥粉磨站及2x9MW余热发电站。
  
  “十二五”期间,贵州水泥工业将迎来一个大的转型期,也是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在贵州市场中的水泥企业都在备战即将到来的黔中经济区的投资热潮,而黔中经济区的建设能否消化增加如此迅猛的产能?一场角逐似乎在贵州就要开始,几经起伏下,贵州水泥市场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云南:政府投资持续高位助长水泥需求
  
  截至六月底,云南水泥产能已达8000万吨,据云南省建材工业行业协会预计,云南省今年将有十余条水泥生产线投产,预计新增产能在2000万吨左右,年内水泥产能将达1亿吨。以熟料产能计,云南人均产能约1.9吨,这是否标志着云南水泥行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过剩局面?
  
  云南省建材工业协会知情人士对此表示乐观,其认为云南省内水泥企业布局不均衡致使少部分地区产能过剩明显,但更多地区面临水泥缺口。同时,云南省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承诺也刺激着水泥行业大放异彩。中国水泥网记者从云南建材协会行管处了解到,今年云南水泥的需求较旺盛。保障性住房需求与去年相当,但房地产需求有所突破,且公路建设迎来了高峰期。
  
  西南地区水泥市场曾在汶川地震之后产能迅速扩张,很快就出现了区域性过剩,也成为了目前全国最困难的地区,但也在今年二季度因为全国大面积限电,价格曾一度出现短暂的好转。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认为,西南地区的产能过剩原因与华东地区不同,其需求增长还未到拐点。在需求高位、市场拉动的情况下,价格出现回升。其次,产业内部进行了小范围整合,企业观念也开始转变,通过适当控制产量使价格出现区域性平衡,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外部需求和内部整合,共同促使了西南水泥价格的回升。
  
  然而,这种短暂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多久,进入三季度,四川等地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价格战,要从产能过剩这个泥潭抽身,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笔者认为,一边是火热的点火投产,一边是铁腕的淘汰落后,因为新一轮西部大开放而被寄予重望的西南地区,至今仍没有真正强力拉起水泥需求。就目前来看,川渝地区要走出过剩泥潭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参考华东市场的解围之路,区域整合似乎是唯一的出路。而情况还不是太糟糕的云贵地区,也已经引入了海螺、华润两大水泥集团入驻,明确的整合意图也给行业带来不少信心。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