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投资结构 强化项目支撑 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投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项目是有效聚合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四川积极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和项目的支撑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一、“十五”成效显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谱写新篇章
“十五”期间,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1、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7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19.8%,比“九五”高4.1个百分点。2005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9%,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
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产业投资结构看,“十五”期间,全省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0年的22.3%上升到2005年的36.2%,提高13.9个百分点。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国有投资快速增长,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0年51.7%上升到2005年的65.6%,提高13.9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已成为推动全省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3、投资自主增长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1024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其中,自筹资金5477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9倍,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的比重由2000年的45.7%上升到2005年的60.1%,提高14.4个百分点,投资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
(二)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支撑作用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全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按照“四个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争取开工一批、加快前期一批)的要求,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配置资源、聚集要素的强大功能,取得明显成效。
1、投资力度大。“十五”期间,竣工投产和加快建设的380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405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55%;完成投资1810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56.5%。
2、投产项目多。“十五”期间,全省竣工投产重点项目170个,完成投资586亿元,是“九五”竣工投产重点项目投资额的2倍,相当于“七五”、“八五”、“九五”竣工投产重点项目的总和。
3、拉动作用强。全省重点项目虽然数量不多,但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大。2005年确定重点项目270个,占全省建设项目总数的2%;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6%。
(三)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十五”期间,全省坚持把优化投资结构和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构建和谐四川的有效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五”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11.2%,比“十五”计划目标高3.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9%,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获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全省农村投资完成145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土1129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2万亩,整治病险水库2689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紫坪铺水利枢纽下闸蓄水建成发电,以都江堰为代表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建和整治渠道3100多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30亿元,新建农村公路5.5万公里;投入120亿元用于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和红层找水打井,解决了583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94万个,使用沼气的农户达到300万户,农村的农田、水利、交通、能源、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
2、社会事业呈现新面貌。“十五”期间,全省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168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6倍。建成了邓小平、朱德纪念馆和郭沫若艺术馆、巴金文学院等一批标志性工程,西部最大的科技馆和四川省电视塔建成投入使用,开工建设省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596个,新建和改建农村中小学1.4万所。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00万户, 14310个行政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
3、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新突破。在生态保护方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十五”期间,全省生态工程建设投入资金250亿元,完成退耕还林1018万亩,退牧还草3840万亩,有效管护天然林3100万亩,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8.98%,比2000年提高4.75个百分点。在环境治理方面,“十五”期间,全省投入资金近100亿元,建设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项目150多个,200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2000年提高18.6和8.7个百分点。实施以岷江、陀江、嘉陵江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整治,整治重点排污企业863个,出川水质明显改善。
4、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
在交通建设上,“十五”期间,全省交通建设完成投资890亿元,新增公路2.4万公里,总里程11.6万公里;新增高速公路759公里,总里程达到1759公里; 完成三州通县油路4276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288公里, 总里程达到2939公里,完成了达万、内昆、遂渝、金筠等铁路新线和内宜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新建机场4个,改扩建机场2个,民用机场达到10个;全省航道通航里程1.1万公里。
在能源建设上,“十五”期间,全省能源建设完成投资1100多亿元,新增电力装机536万千瓦,总装机达到2300万千瓦,川电外送能力达到264万千瓦。2005年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达到138亿立方米,输配气管道达到1886公里。
在通信建设上,2005年,全省建成光缆线路20.3万公里,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2235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958万门,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总容量192万个。
5、特色优势产业取得新成效。“十五”期间,全省工业完成投资3482亿元,年均增长32%,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加快发展。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510亿元,占到全省工业的71.8%,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
二、措施扎实有效,引导投资和项目建设跨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改革为动力,政策为保障,合理引导资金投向,推进项目建设。
(一)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在优化投资结构上,坚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依据,确定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坚持以产业准入、土地、资源、环保、资金等为条件,对项目进行核准和备案;坚持综合运用产业政策、战略规划、信息发布、财政贴息等方式,规范投资主体行为,使全社会的资金投向与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
在项目实施上,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项目,一手抓产业发展项目;一手抓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一手抓群众直接受益的项目;一手抓项目进度,一手抓项目质量。围绕国家投资的调整方向和重点,搞好政策对接、项目衔接,做好项目规划、论证、申报、立项等工作,积极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报批、用地、环保、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切实做好移民、征地、拆迁等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项目监管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对企业投资放开放活、对政府投资管严管好的思路,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一方面,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出台了《四川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四川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四川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四川省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等配套文件,初步建立全省企业投资管理的基本框架。目前,全省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达到90%,其中,实行备案制的达到80%。另一方面,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出台了《四川省省级预算内投资补助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基本建设项目贴息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通过发布政府投资指南、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咨询评审和专家评议机制,促进了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民主与公开透明。对省博物馆等一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积极探索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实现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
(三)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以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投资硬环境;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近几年来,全省共清理行政审批项目2470项,削减1660项,建立了省级政务中心1个、市级政务中心20个、县级政务中心143个。
在拓宽投融资渠道上,一是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实行银政定期工作例会和信息通报制度,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项目,争取信贷支持。二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使其成为推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2005年,全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6.7%,比2000年提高7.1个百分点。三是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行BOT、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近年来,我省采取BOT方式对乐宜、绵遂、泸渝、纳黔等高速公路进行融资,共吸纳社会资金350多亿元;2005年四川省投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20亿元,用于重点项目建设。
三、“十一五”前景广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要求,围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在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上努力实现“五个突破”。
(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突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全省规划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300多个。在推进农村项目建设上,突出“两个重点”:
一个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建设。确保紫坪铺水利枢纽和武都水库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搞好武引二期、都江堰、升钟二期、玉溪河、大桥水库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全面完成我省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深入实施“五江一河”(岷江、沱江、嘉陵江、渠江、涪江、安宁河)综合整治。到2010年,全省新增供水能力22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面150万亩。
另一个重点是加快解决“四难”惠民项目的建设。加快农村道路建设,解决“行路难”。“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400亿元,建成县通乡公路1.6万公里、通村公路5.3万公里、乡通村油路(水泥路)5万公里。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红层找水”工程,新解决800万农村居民“饮水难”。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000万平方米,建设寄宿制学校项目1500个,解决“上学难”。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800个,完成4100个乡(镇)卫生院的新建和改造,解决“看病难”。
(二)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重点是加强交通和能源“两个方面”的建设:
在交通建设方面,促进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和管道运输的协调发展,形成高效、快捷、安全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交通建设总投资将达到2350亿元,到2010年,形成各种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比2005年增加2.4万公里,其中,铁路达到3837公里,公路达到13.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3160公里),航道通航里程1.2万公里,管道达到3730公里,民用机场达到11个,全面建成13条进出川主通道。
在能源建设方面,以水电和天然气开发为重点,建成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十一五”期间,全省能源投资将达到2320亿元,到2010年全省发电装机超过4200万千瓦,川电外送规模达到600万千瓦,天然气产能达到340亿立方米/年,煤炭产量达到9500万吨,清洁能源占全省一次性能源的比重达到60%,占全国清洁能源的比重达到30%。
(三)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上实现突破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点项目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四川将重点发展优势资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五大特色产业,组织实施好260个技术改造项目和100个技术创新项目。在优势资源产业上,全面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电开发,集中力量建设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力争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820万千瓦,建成我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加快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力培育精品钢和钒钛新材料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钒钛产业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加快天然气开发,天然气开采投入达到200亿元,天然气化工重点项目投入将超过2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和天然气化工基地。在装备制造产业上,着力提升大型发电装备,重型机械、大型工程机械和机车车辆等成套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重点抓好二重和东电集团大型电力机组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成为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上,以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为依托,突出发展数字电视、集成电路、网路通讯、软件和军事电子五大优势产业,建成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在农产品加工上,重点发展川粮、川油、川猪、川药、川酒等特色农产品,建成国家饮料食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1400亿元,力争达到1700亿元,初步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四)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突破
社会事业是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把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摆在投资和项目建设的突出位置,给予倾斜扶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骨干项目的建设。加快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广播电视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四川大学、西南财大等一批高等院校新校区和科研基地。一手抓面向基层、群众直接受益的项目建设。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十一五”期间,规划投资70多亿元,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十大工程,有效改善农村社会事业落后面貌。
(五)在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实现突破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点领域,“十一五”期间,全省规划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800多亿元,建设生态大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把握“两个环节”:
一个环节是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天然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建设。“十一五”期间,规划完成人工造林650万亩,封山育林1900万亩,退牧还草6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力争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3%。
另一个环节是环境治理。“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投入156亿元用于城市污水和垃圾项目建设,力争2010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垃圾处理率达到85%。实施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突出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建设6个重点城市、80个重点县(区)、100个重点农业和工业园区,以及200户重点企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