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彭寿:强化基础原材料开发,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2022年两会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凯盛科技集团董事长彭寿履职的第10年,今年两会,彭寿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发展、战略性资源开发、产业转型升级、一流企业培育等方面提出1个议案和3个建议,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建言、为行业转型献策。
完善政策体系 加速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
“议案”速读
1.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从规划设计阶段抓光伏一体化应用,要求在新建筑规划中强制采用光伏材料产品,明确建筑立面至少四分之一或等量面积实现光伏覆盖,或者强制性规定新建筑耗能必须实现20%以上能源自给,并对主体、期限、程序、法律责任等均做出明确规定。
2.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以及地方政府采购条例,在政府采购工程中强制性要求采购发电玻璃、新型光伏电池、光伏部品部件等光伏材料产品,积极应用装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从需求端推动BIPV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向绿而行。
3.建议加快修订与完善BIPV标准,加速制定出台发电玻璃等新型光伏材料与建筑材料集成的光电建筑构件标准,在已有BIPV发电系统验收标准基础上,尽快出台针对强度、安全性、防水、防火等建筑本体性能的BIPV验收标准,尽快修订发布BIPV定额标准,形成与技术发展和市场相匹配的标准体系,覆盖材料设计、产品认证、工程建设、检测验收等各环节,让BIPV发展有据可依,推动行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Q:提出这项议案的背景是什么?
彭寿:2021年,我国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1+N”双碳政策体系的核心文件,意见就城乡建设低碳发展等10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目前,建筑碳排是目前我国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的数据来看,目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已经占到全国碳排总量的51.3%,其中仅建筑运行阶段碳排占比就达到了22%,建筑行业在目前节能措施下预计将在2040年碳达峰,落后整体标准10年。因此我认为,建筑行业将成为我国零碳发展的“主战场”。
大力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是推进绿色新型城镇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建筑减排,BIPV是关键,光伏材料是支撑。作为“光伏+”应用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BIPV能否实现快速普及、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关键在于政策引导。目前,我国BIPV供需条件趋于成熟,光伏材料技术与产能均处于国际前列,国家及相关部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支持BIPV发展,相关标准化工作多年前也已启动,但相关法规只作了倡导性、鼓励性的支持,缺乏刚性要求,推广比较滞后,仍以“试点示范”为主;同时在材料、设计、施工、建筑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仍不健全,导致我国BIPV渗透率不足2%。基于此,我提出了《关于完善政策体系加速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的议案》。
强化基础原材料开发 保障国家战略产业安全
”1.建议成立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委员会,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国家矿产资源各类计划有效衔接,统筹完善关键矿产及原材料领域政策体系,为我国关键矿产及基础原材料的可持续开发锚定“赛道”。
2.建议自然资源部加快制定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专项规划,启动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勘查大离子型稀土、高纯石英等战略性矿产,以及铁、铜等大宗紧缺矿产,摸清“家底”,有的放矢。
3.建议科技部尽快制定战略性矿产资源及原材料开发技术路线图,加速深部勘查、智慧矿山、“无废”开采、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立项攻关,构建“勘查—开采—利用”的基础原材料开发技术体系,把资源变成材料,把材料变成产业,夯实国家战略产业安全“压舱石”。
Q:我国矿产及原材料现状是怎样的?
彭寿: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不是资源强国。中国是世界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配套、资源总量丰富的国家之一,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包括45种优势矿产,稀土金属、钛、钨、钡、锑等8种矿产储量更是世界第一。但矿产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国矿产及原材料行业投资吸引力大幅下降,社会勘查投入持续降低,矿业固定投资相比于2013年下降30%,导致我国36种关键矿产中,钴、铁、铀等12种矿产对外依存度高达70%,且重要矿产进口集中度高,主要在澳大利亚、刚果金、南非等少数国家,关键矿产及基础原材料的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Q:强化我国战略性资源开发的紧迫性?
彭寿:关键矿产及材料是产业之本、经济之源,关系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战略性矿产资源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相关部委已启动矿产资源及原材料重大专项。
资源兴则产业兴,资源稳则经济稳。关键矿产及原材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全球战略性竞争的关键焦点。2019年,美国联合澳大利亚、巴西、刚果(金)和赞比亚等10个国家发布《能源资源治理倡议》,组建矿产资源大联盟,已经具备对我国矿产资源供应链进行精准打击的能力。
我国关键矿产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产业短板十分突出,呈现出资源、技术、市场“三头在外”格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关键矿产及原材料面临重大风险。因此,提升我国关键矿产及基础原材料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水平,对于保障国家战略产业安全、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加快传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实现高质量发展
”1.建议国家和地方不对“两高”企业“一刀切”,对于效益突出、能耗先进、环保领先等符合国际标准的优势企业,将其列入“两高”领域转型升级标杆企业示范名单,专项支持其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打造世界级“灯塔工厂”,示范引领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筑牢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
2.建议国家生态环境部制定全国统一的环保标准,区域之间协同作战、强化监督,严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异化执行,避免出现区域之间产能、能耗、污染的“碳转移”,确保自上而下统一标准、统一执行,打造公平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生态。
Q:建材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的成绩?
彭寿:为建设美丽中国,建材行业的转型发展成为国家和地方重点关注的行业,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发展动能,特别是在“双碳”目标影响下,企业加快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果:水泥行业依靠错峰生产,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5.3 亿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 196 万吨;玻璃行业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设立“建材云”数字平台,为行业转型升级做出了示范,部分“两高”领域已经成为信息显示、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产业的重要支撑。
Q:“两高”管控对建材行业发展的影响?
彭寿:以钢铁、建材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过程排放高、 能源消耗大,被国家列为“两高”管控对象。但是,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动能,特别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绿色化实现了“旧动能”改造,通过科技创新、科学管理、劳动者素质提升实现了“新动能”培育,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迈向高端。
然而,由于行业“两高”刚性约束,部分“两高”领域优势企业无法享受智能改造、绿色发展等专项政策支持,同时由于地方环保标准不统一、执行力度不一致、监管体系不完善,奖惩制度缺乏,导致传统行业新旧动能转换进展缓慢。
所以我认为,“两高”不代表技术落后、不代表转型落后。传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又要考虑区域、部委联动。
立足“中国优势”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1.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制定优势标杆企业目录,搭建世界一流企业培育梯队,强化专项政策扶持,为企业技术、产品、标准、资本“走出去”开辟“绿色通道”,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实现属地化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2.平台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专项政策引导中国企业在国(境)外设立研发平台、检测平台、产业平台,强化平台载体疏导,以平台汇聚国际一流人才、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提升企业战略纵深,强化中国企业国际规则制定权与话语权。
3.资本国际化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建议财政部、证监会和相关金融机构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前沿“主阵地”优势,打造国际性、市场化开放资本平台,拓展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期货市场渠道,深化境内外基金互联互通,推动智能化、数字化互联网金融建设,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构建强有力的资本支撑。
Q:我国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现实背景?
彭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加速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一批中国企业发挥中国政策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取得了量变引领质变的历史性跨越,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是世界的市场,世界也是中国的市场。依托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经济体量,中国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企业在科技、标准、人才、话语权等国际化方面仍任重道远。据统计,中国企业500强中,虽然有249家企业申报了海外收入、海外资产与海外人员数据,但海外资产仅占当年企业资产总额的12.28%,海外营收仅占当年企业营业收入的14.85%。面对日益激烈的大国竞争,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企业亟需立足现有优势,加速由国内领军企业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为全球经济的融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