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原创】2020年上半年混凝土市场回顾

更新日期: 2020年07月15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2020年,混凝土行业运行状况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2020年开年一场疫情席卷全球,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全球陷入疫情爆发、经济衰退的困境,混凝土行业也面临着空前的考验。

2020年,混凝土行业运行状况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2020年开年一场疫情席卷全球,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全球陷入疫情爆发、经济衰退的困境,混凝土行业也面临着空前的考验。经济方面,一季度投资大幅下滑,3月以来国内逐步复工复产,财政发力支撑基建投资快速修复,二季度地产销售改善显著,但制造业维持低迷。建材方面,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和春节的影响,整体建筑行业一片萧条,市场几乎陷入停滞。二季度开始,随着疫情防控得力,建筑行业快速恢复,下游工程赶工,水泥、钢材、混凝土需求迅速提升,市场供需甚至一度超过去年同期水平;然而好景不长,自进入6月梅雨季节,华南、华东及西南区域开始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对建材行业再次造成巨大冲击。

上半年混凝土价格持续走低

从上图来看,自1月份至今,国内商品混凝土价格一路呈现下行趋势,全国C30非泵送混凝土市场均价从年初的472.03元/立方米,跌至7月份的443.20元/立方米,下跌幅度达到6%。即便在第二季度,下游重点工程和房地产建设项目全面开启赶工潮,对混凝土的需求有明显提升,但仍然难以对混凝土价格形成强有力支撑,价格依旧延续下跌态势为主。

分月度混凝土市场回顾:

1月份全国混凝土需求持续减弱,主要原因是2020年春节时间较早,各地工程项目相继停工,工人返乡潮开始,仅有部分重点工程项目在维持开工状态,加上原材料水泥、砂石价格行情弱势运行,因此混凝土价格开始出现小幅回落。1月份全国C30混凝土市场均价464.84元/立方米,环比下跌1.38%。

2月份全国受到疫情的持续影响,除去重点项目外,其他下游工程项目无法正常施工,房地产项目更是没有启动,导致混凝土市场需求依然持续颓势运行。另外混凝土企业也无法保持正常开工状态,多数生产企业处于停产阶段,仅留部分人员值守,开工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2月份国内混凝土价格仍然保持小幅下跌态势。2月份全国C30混凝土市场均价463.91元/立方米,环比下跌0.2%。

3月份全国基建项目逐渐复工,市场需求开始出现好转,混凝土企业也陆续恢复生产,但由于房地产开工项目不多,商混需求继续保持低位水平,加之水泥、砂石等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下滑,造成商混价格继续呈下行趋势运行。3月份全国C30混凝土市场均价455.55元/立方米,环比下跌1.8%。

4月份全国房地产项目基本全面复工,市场需求增加,全国各地区混凝土企业开始正常投产运行,新订单成交量也明显提升,但由于房企流动资金不足,对原料采购结算周期被拉长,对混凝土企业的周转资金造成一定压力,加之同业竞争压力加剧,为提高开工率,商混企业互相压价,造成了4月份国内混凝土价格仍然下行的局面。4月份全国C30混凝土市场均价455.55元/立方米,环比下跌1.8%。

5月份全国基建项目继续发力,市场需求提升明显,商混企业也已经开始有选择性的接单,对于现金结算客户给予极大的优惠力度,对于回款周期较长客户开始采取谨慎接单的态度,整体市场随着基建需求火热,表现也相对活跃起来。5月份全国C30混凝土市场均价446.02元/立方米,环比下跌0.99%。

6月份全国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开始进入梅雨季节,由于今年雨水量偏大、且持续时间较久,导致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受此影响,降雨区域工程无法正常施工,南方混凝土需求骤减,商混企业销量明显下滑。而北方市场,华北、东北和西北区域受到降雨影响有限,工程基本正常施工,但因房地产新开工项目较少,商混企业多执行前期订单,商品混凝土市场需求略显疲软。6月份全国混凝土价格继续呈下行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南方需求减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水泥、砂石等原料价格也开始出现下调,因此本月全国混凝土均价为443.67元/立方米,环比下跌0.53%。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和暴雨的双重叠加影响,混凝土需求量明显下滑,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一直处于下滑状态。预计下半年,随着负面干扰因素影响减弱,市场需求恢复只是时间问题,但考虑到商混企业可能更急于增加销售量的心理,市场竞争局面缓解程度有限,价格或仍将会呈现震荡下行态势。但如果上游原材料砂石、水泥等产品价格再次出现暴涨的行情,混凝土有望跟随提升。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