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分工确定 17部门领命“去产能”
摘要:针对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这项任务,国务院强调既要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又要保证职工安置不出问题,涉及的行业广、任务多,因此总共有17个部门参与这项任务,由发改委牵头,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土部、环保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质检总局、安监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能源局、煤矿安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这份意见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重点工作拆解为9个大项,41个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又被进一步细分,延展出94个具体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有具体的部门负责,共涉及部门90个。
与去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发改委作为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的部门,仍然承担着多项重要任务。记者梳理发现,发改委牵头的任务多达16项,其参与的任务更是有73项之多。这些任务中既包括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还涵盖了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其中,在“三去一降一补”中排在首位的“去产能”同样由发改委牵头,共有17个部门分工负责。
此外,备受股民关注的证监会参与9项任务,涉及国企改革、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等。
供给侧改革首进任务清单
每年两会结束,全国人大批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用不了多久国务院就会对外发布任务清单。和去年相比,今年的任务清单早了11天。虽然来得早,但分工还是一点不马虎,94个具体任务由90个部门分工完成,几乎所有任务都由两个以上部门协同。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严峻挑战。这些困难包括进出口总额下降,投资增长乏力,地区、行业走势分化,环境约束上升等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2016年的政府工作当然不轻松,尤其是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政府压力自然不小。因此,和去年的任务清单一样,保持经济稳定还是排在第一位,只是今年更加强调要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从具体任务来看,货币和财政政策一直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抓手,虽然今年仍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去年两项政策前的动词都是“继续实施”,而今年则变成了“加大力度实施”和“灵活适度实施”。
虽然我国进入“三期叠加”已经有些年头,但供给侧改革还是今年任务清单里的新词语。去年的任务清单中强调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今年的版本则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更多新的任务。比如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等。
去产能共有17部门参与
化解产能过剩虽然已经是清单中的常客,但“去产能”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成为了2016年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在今年的清单上自然也被着重强调。清单明确提出,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交易、物流、财务、用能等成本。
针对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这项任务,国务院强调既要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又要保证职工安置不出问题,涉及的行业广、任务多,因此总共有17个部门参与这项任务,由发改委牵头,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土部、环保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质检总局、安监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能源局、煤矿安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单明确的94项具体任务中,超过3个部门以上联合行动的占绝大多数,而且通常会明确由一到两个部门牵头。在众多牵头部门中,发改委的名字频繁出现。记者梳理发现,发改委共参与73项任务,其中牵头16项任务,在众多部门中,是任务最重的一个。
虽然和去年的34项任务相比,发改委今年负责牵头的任务只有16项,但仔细研究清单就会发现,这16项新任务每一个都很重要。比如“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这一条。在工业、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双双不景气的情况下,扩大有效投资对于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至关重要,也只有保证了有效投资,结构调整才能有足够空间。
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发改委现在做了重大项目库,做了三年的滚动投资计划安排,也就是干着今年的,备着明年的,看着后年的,想着大后年的,使投资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投资应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徐绍史说,投资在当前是有稳增长的作用和功能的,但同时它又应该能有效补短板、调结构、培育新动能,既要补短板,又要调结构,还要培育新的功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有效投资的作用。
此外,证监会此次共负责9项任务,涉及货币政策,深化金融改革,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完善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化解过剩产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以及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等。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