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
  • 暂无资料

2013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新开局

更新日期: 2014年01月23日 作者: 刘铮 李延霞 张辛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摘要:“稳、进、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用这三个字概括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具体来说就是整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7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

  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提出,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

  处惊不变,凸显定力。在不出台新的大规模刺激计划的同时,中央出台了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等一系列措施,精准发力扩大内需、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春江水暖鸭先知。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说,2013年得益于宽带中国、信息消费等新增长点,公司在运营商网络、企业业务和消费者领域均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年销售收入将比上年增长约8%,营业利润率提升约3个百分点。

  “经济在2013年中期开始能够稳住并逐步向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马建堂把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归纳为16个字: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革)调(结构),长短结合。

  马建堂说,稳定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了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同时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政策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打造基础。

  2013年中央还着力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对部分小微企业免税等改革措施,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大力淘汰钢铁等落后产能,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养老金、医保报销比例等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努力为人民生活“兜住底”。

  “2013年通过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中国形成了一整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新的宏观政策体系。正是在这种新的宏观政策体系作用下,中国经济才能在2013年找到新的平稳增长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改革、改革、还是改革”:激发中国经济不竭动力

  中国经济2013年的稳中向好,为2014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基础不牢、内生动力不强问题仍然突出,增强投资和消费这两大驱动力的手段仍然比较有限。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产能过剩顽疾更加凸显,房地产调控处于胶着状态,而地方融资平台、影子银行等风险也在积累。

  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看到经济运行中有利局面,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动力。马建堂说,研究判断中国经济运行走势一定要看基本面、抓基本格局。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仍在推进过程中,这一过程既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消费需求,还会改进供给的效率。

  以新型城镇化为例,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这3个‘1亿人’目标,蕴含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也提出了艰巨的改革攻坚任务,是未来十多年时间里稳增长的潜力、调结构的支撑、促改革的方向、惠民生的手段。”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说。

  结构调整虽然是个痛苦的过程,但也充满机遇。抓住这样的机遇实现跃升,企业将由大变强,经济将转型升级。

  “传统成长路径放缓促使家电企业寻求新的成长空间,探索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家电企业转型的重要战略。”TCL董事长李东生说。2014年,TCL将大力发展超高清4K电视、4G手机等新的业务增长点。

  进入发展新阶段的中国经济,传统支撑力量比如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旺盛外需等都在消退,亟待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活力。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划了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而简政放权、利率市场化等关键领域改革已提早动手推进,2014年则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改革攻坚战将打响。

  “改革、改革、还是改革,是2014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很重要原因。”马建堂说,这些已经采取的和将要采取的改革措施,一定会激发国家发展的内生活力,一定会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力,一定会调动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