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刘作毅:年终水泥市场需求走势关键看9月

更新日期: 2011年09月07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近日,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与资本市场众多客户朋友就近期的市场热点问题进行了沟通。针对客户提出的下半年市场走势、企业对策等热点疑问,刘总一一进行了解答,现整理摘录。

    近日,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与资本市场众多客户朋友就近期的市场热点问题进行了沟通。针对客户提出的下半年市场走势、企业对策等热点疑问,刘总一一进行了解答,现整理摘录。

    问:从全国来看,今年表现最好的是哪个区域?

    刘总:今年东北市场相比其他区域要好,水泥需求、价格依然处于高位。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东北今年新增产能不多;第二,市场需求依然较旺;第三,去年企业间竞争激烈让行业吃了苦头,华东地区通过限产控制供给使价格回归也给了东北以启示,因此企业间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协同。

    问:您认为,下半年的市场情况如何?

    刘总:首先,下半年肯定比上半年好。根据数字水泥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和跟踪可以发现,上半年水泥产量一般是全年的45%,下半年占55%。常规情况下,下半年的需求会比上半年高出10个百分点。即便在2008年因金融危机出现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下半年的产量也还是占到全年的53.42%,也只是一个多百分点的差别,由此可以推断,今年下半年的需求仍然会好于上半年。

    业内不少人都在关心4季度会不会涨价,我个人认为,更值得关注的不是价格而是水泥销量能否走起来。三月份大家也提出价格是否能保住,我认为3月是由市场淡季转为旺季的转折点,关键在于量能否走起来,量能上来价格就能保住。事实证明,上半年的水泥产量上来了,价格也稳住了。7月、8月是市场传统淡季,9月开始回暖。9月也是由淡季转为旺季的关键月份,是今年全年走势的风向标。如果今年9月份需求能上来,等于走出了跟往年一样的轨迹。从目前每个月度的产量数据来看,还在正常的箱体中运行。

    当然,今年经济大背景的形势不容乐观,CPI高企持续不下,同时保障房缩水、高铁工程放缓等负面信息也不断传来。跟往年比,肯定今年下半年的需求相对差一些。

    问:面对市场下滑的预期,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刘总:水泥是周期性行业,“十一五”期间已经走出了一个高峰,如今出现下降性趋势是十分正常的,更何况“十二五”时期也是整个国家经济的转型期,水泥产业周期的调整也是在意料之中。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不仅会只能做市场上风船,也必须能够做好下风船。比如,同一个华东区域,市场上升期造就了海螺,下滑期成就了中国建材。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

    因此,“十二五”期间即便市场下滑也无需大惊小怪,纵观国外很多大水泥集团都是在市场下滑期通过并购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我国的水泥大企业也已经具备了足够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在市场的竞争中成长起来。市场的下滑,恰巧给了他们并购重组的最好时机。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大企业开始进入西北、西南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就说明他们有实力、有信心分享下滑阶段的市场扩张机会。

    问:您认为,38号文对新建产能的限制是否会放开?

    刘总:据我了解,对这个问题的意见目前各个部门有不同观点。我个人认为,不会一直“一刀切”地限制新建产能,新疆已经放开了,有些其他地区也在上报项目计划,很多还都是省一把手项目。但是,针对这个问题更为准确的应对,是两个礼拜前数字水泥网发布的一条消息,在这条消息中中国水泥协会雷前治会长和国家发改委刘明主任明确表示,高能耗产业的新建审批不会全面放开。

    2011年刘作毅部分文章链接:

    3月  三月水泥产量走势分析

    4月  2011年一季度水泥走势──量价齐升

    5月  四月当月水泥产量1.86亿吨,五月首度向2亿吨冲击

         当前水泥产量走势在正常轨迹之中 

         关注“电荒”对水泥业的影响

    6月  透视2011年水泥市场

         分解2011年水泥市场价格

    8月  需求乏力导致价格下浮 传统旺季中的博弈来临 

         市场是推动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原动力

         2011’下半年水泥产量走势研判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