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能源
  • 暂无资料

煤炭产业转型 发展提速

更新日期: 2011年02月22日 作者: 曹英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在煤炭企业竞相崛起、发展时不我待的今天,“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进一步深深烙印在各个煤炭企业的身上,也践行在他们的实际发展中。就阳煤集团而言,过去的五年,是开疆拓土、奋力赶超的五年,更是跨越发展、转型提速的五年。无论其发展战略几经调整,推动煤炭、化工主导产业跨越发展,带动铝电、建筑建材地产、装备制造、贸易服务辅助产业高速发展,“稳健经营、跨越发展”始终是其不变的核心。

  “十一五”期间,阳煤集团老矿挖潜、新井建设、联营整合地方煤矿三路并进,煤炭产业继续保持强势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来,阳煤集团整合重组地方煤矿73座28个包,规划产能增加到8000万吨以上,现有和在建产能增加到亿吨以上。在总量增长的同时,煤炭主业实现区域化大扩张,形成了阳泉、晋东、寿阳、晋北和晋南五个煤炭生产大基地,煤矿数量由17个增加到45个,分布区域迅速扩张至全省6地市15个县区,煤炭资源储量由2005年的37亿吨增加到目前的168亿吨。

  2008年,随着“强煤强化”战略的强力实施,阳煤集团先后兼并收购了丰喜集团、正元集团、深州化工、齐鲁一化等,并启动了昔阳电石项目、和顺尿素项目,最近又成功托管了太化集团,盂县化工项目进入整合重组程序,形成了含煤层气分公司在内的生产和在建化工企业共15家,分布在山西、河北、山东三省。通过全方位扩张,阳煤集团煤炭化工企业数量从2005年的1个增加到15个,从业人员从3700人增加到36000人,化工产品从10种增加到80多种,产品产能从33万吨增加到1047万吨,销售收入从20亿元增加到142亿元。

  如今,在阳煤集团,煤炭和煤化工两大主导产业,通过近几年的一连串收购兼并,已初步完成在国内的资源储备和产业布局,带动企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一组数字可以诠释:销售收入从2007年的226亿元起步,年增百亿元,到年增200多亿元,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75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完成229亿元,化工产业和其他辅助产业完成520亿元,相当于三年再造了“两个阳煤”。
  此外,阳煤集团以突出循环经济为特点调整了铝电工业发展方式,以加强研发设计和销售为重点重组整合了装备制造业,通过整顿、重组、新建和机制转换,大力振兴以建筑地产、贸易服务、宾馆旅游、设计勘探、生产生活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辅助产业的强势发展加之化工产业的异军突起,使得阳煤集团产业结构从昔日的“一煤独大”发展到“半壁江山”,一直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多元化强势发展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脉络日渐明朗,产业转型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五年双千亿”、“五年再造两个阳煤”宏伟目标的确定,阳煤集团发展再次迎来了关键期。该集团总经理赵石平告诉记者,煤炭产业将按照五大基地、亿吨目标和规模化、现代化、洁净化、安全高效的方向,按照省内外统筹布局、扩大资源占有和优化煤质煤种格局的原则,继续加快发展,确保“十二五”末煤炭产能达到1.3亿吨,建设中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化工方面将实施大公司、基地化战略,坚持农用、基础、高端、新材料产品四头并进,到“十二五”末,完成太化集团搬迁,推进化工板块和煤层气板块上市,新型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规模突破300万吨,最终形成2000万吨终端产品产能,消化煤炭2000万吨以上,煤层气利用总纯量19亿立方米,建成阳泉、太原、晋东、运城、临汾、晋北、河北、山东八大生产基地,成为山西最大、中国五强煤炭化工企业。

  事实上,不仅是两大主业,每一项辅业也都有着各自远大的发展目标和精细的发展布局。然而,必须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煤炭主业还是“非煤”产业,安全、科技、人才始终是阳煤集团60多年发展的关键词。无论是“安全为天”的指导思想,还是过去五年间,煤炭、化工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四个省级技术中心的建成,5.5亿元科研资金的累计投入,抑或是“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都是引领阳煤集团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更是其转型跨越必不可少的支撑力。

  记者发现,在该集团“十二五”规划中,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布局,安全、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发展目标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必将为阳煤集团“强煤强化,五年双千亿”目标的实现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长远而言,也将对阳煤集团未来转型跨越、提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