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甲子沧桑书写巨变 盛世水泥铸就辉煌

——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

更新日期: 2009年10月14日 作者: 雷前治 张建新 来源: 《中国水泥》2009年9-10期 【字体:

    二、归纳总结 水泥工业跨越式发展基本经验

    60年的发展历程是几代水泥人勇于奉献、不断探索、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60年;是中国水泥工业书写巨变、跨越发展,铸就辉煌的60年。中国水泥工业60年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它充满了曲折和艰辛,经历了各种困难和严峻挑战,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产品短缺到产量、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的转变;从主要技术装备依赖进口到国产技术装备出口并占国际市场份额接近40%的转变。

    60年的巨变,60年的辉煌,水泥工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共和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水泥工业不仅是中国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60年来,我国水泥工业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从国情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水泥工业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特定的国情和水泥工业基础的极端薄弱,决定了水泥工业必定要走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

    建国之初,我国仅有35家水泥厂,年产水泥66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一五期间”,我国从东欧一些国家进口了成套设备建设了一批新厂,奠定了水泥工业的基础。但随后几十年,由于国家底子薄、资金短缺,对水泥工业长期投资不足,水泥一直短缺、供不应求,直到1995年才告别了水泥短缺的时代。正是由于这种基本国情,水泥工业从上世纪50年代就实行了洋法和土法生产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中央和地方并举的建设方针。60年间,立窑水泥出现了几次发展高潮,这是由于当时社会需求、市场拉动所致。立窑水泥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历史的贡献。立窑水泥的快速发展,也给水泥工业造成了结构性的矛盾,立窑水泥产量最高时,竟占全国水泥总产量80%之多。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日臻成熟,大型装备的国产化、低投资,新型干法窑的优越性充分体现,淘汰立窑等落后产能才提上议事日程。北京、上海、浙江、河南等省市目前已经完全淘汰了立窑水泥厂,其他省市也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新型干法水泥产量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不足12%,提高到2008年的63%。随着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政策的逐步落实,落后产能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6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水泥工业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得益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全面推进;得益于城乡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水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先行性,要按照超前发展的规律,水泥工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内在有机联系,水泥工业只有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保持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体制机制的转变,是水泥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中国成立,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社会制度进行了变革,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极大地激发了水泥工作者的热情,迸发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干劲,水泥工业快速发展。

    1978年,党中央决定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随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四个阶段的转变。从统配水泥的单轨制到双轨制,进而完全取消双轨制。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而明确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确立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水泥企业由清一色的国有资本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从放权让利、利改税,到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到产权明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88年9月峨眉水泥厂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这是水泥行业第一家发行股票的公司;1993年7月28日尖峰集团在上海证劵交易所上市,这是水泥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根据国家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针,水泥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产权结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中,中国水泥工业不仅引进了国外的技术装备,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的投资。如拉法基、豪瑞、海德堡、意大利、CRH、太平洋等七家世界水泥排名前十强进入中国市场,以独资、合资、参股、控股多种方式参与中国的水泥工业,我国水泥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水泥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都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成为推动水泥工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先进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是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是我国几代水泥人的梦想。从“一五期间”由东欧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到消化吸收、开发出中国国情的“华新窑”;从上世纪70年代研究开发预分解窑技术,到引进国外先进的新型干法技术装备,直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出口到世界各地。我国水泥工业基础薄弱,实现水泥工业的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历史上的“土洋结合”、“大小并举”、“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等政策是国情所致。水泥工业既承担着立窑水泥的发展、改造、提高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创新的任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国家实力不强,外汇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是不现实的,一定要走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道路。

    新型干法水泥之所以在2000年以前发展缓慢,有技术装备水平低和投资项目审批制等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投资高、建设周期长、达产达标慢,造成了投产之时,就是企业亏损之日,从而使建新线可望而不可及。针对这种情况,1996年国家建材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战略方针,提出要大力发展以新型预分解技术为主,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中型水泥项目。为此而制定的“低投资、国产化、大型化”原则。水泥工业一直坚持把自力更生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快技术进步,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距离。在国家建材局组织实施的水泥工业“日产2000吨一条龙”、“日产4000吨一条龙”技术装备基础上,“九五期间”,通过建设示范线,有效解决了国产化、低投资、提高建设水平、缩短建设周期等制约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国水泥协会及时与有关政府部门在海螺水泥集团组织召开了现场交流会,邀请几大水泥设计研究院各拿出日产1000吨、2000吨、4000吨几种规模的“国产化、低投资”优化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在“优质、高产、低消耗”的前提下,实践“国产化、低投资”的突破,达到了项目建设工期短、工程质量好、投资省、达标达产快的目标。基建投资得以大幅度降低,由1000元/吨以上降低到300~400元/吨,这为新型干法生产线的普及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上海螺白马山2500t/d、华新水泥5000t/d等水泥企业已建成项目的情况介绍,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迅速在全国得到推广。

    实践证明,水泥行业走到今天,离不开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等相关机构和单位的共同努力。技术装备是水泥工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技术装备的研发创新,水泥工业不可能向前发展。技术装备的研发创新是尽快改变我国水泥工业的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

    ■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战略,是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振兴水泥工业,人才是保证。建国初期,水泥行业就非常重视专业科研队伍的建设,先后设立了专业科研设计院所、地质勘探、施工安装、机械制造队伍。虽然文革期间这些队伍被分散下放,但1978年前后建材部就决定迅速恢复和新建了几大水泥专业设计研究院,把分散下放的科技人员聚拢起来,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如今,以天津、合肥、南京、成都、凯盛为代表的科研设计队伍,以中材国际为代表的水泥生产线工程总承包集成服务商成为中国水泥工业的“脊梁”,为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60年来,水泥工业通过大专院校,培养了成千上万名水泥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人才陆续成为水泥行业中设计、科研、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许多人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改革开放以来,水泥行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级管理者和科技领军人才,典型代表有:宋志平、谭仲明、郭文叁、李叶青、张才奎、张增光、崔星太、肖家祥、王伟……等,他们不仅在国内行业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完全具备担当行业发展的领军大任。目前中国水泥工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迅速成长,为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科技支撑。坚持人才战略是振兴水泥工业的重要保证。

    ■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是推进水泥工业可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水泥工业长期以来存在着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在技术结构上立窑水泥比例过高;在组织结构上,产业集中度过低。技术结构这一问题目前已经基本解决,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大幅提高,成为行业的主导,但仍有30%多的落后产能有待淘汰,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全行业通力合作,采用市场的手段和行政的手段,来实现预期的目标。组织结构问题表现为水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截止2008年,15家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占市场份额仅为全国市场的24%。由于水泥企业数量众多,集中度低,市场恶性竞争,竞相压价,造成水泥利润低下,企业缺乏发展后劲。而在国际上,拉法基、豪瑞两大集团水泥产能均已达到1.5亿吨以上,世界排名前十位水泥企业水泥产量占全球总量比例超过50%。中国水泥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国家有关部委公布了重点支持的60家企业名单,我国水泥行业加大以并购重组和提高生产集中度为重点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海螺通过成功收购铜陵、白马山、中国、新化等水泥厂,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中材集团收购天山、赛马,拉法基与瑞安联合收购腾辉、双马等……为水泥行业重组联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材集团在从上海到长沙的铁路沿线这一广大的区域里,进行大规模重组联合,组建起了一个产能上亿吨的南方水泥。南方水泥的组建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体制上是以资本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即中国建材主要以现金投资,一家独大,其他加盟企业既可以以现金,也可以以资产经评估、变买所获的资金入股,数量不限。采取国家资本与民营资本相结合,国企与民企相结合,国营企业家与民营企业家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央企为龙头、诸多中小企业参加的利益共同体。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有近百家企业参加,近亿吨的产能联合组成了一个新企业,这在世界水泥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独创。

    这些大型公司通过兼并收购获得了市场份额及区域控制能力的快速提升。企业迅速扩张发展,不仅使产业规模做大、市场格局更趋合理,企业竞争力也得以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产能已接近1亿吨,不仅是中国水泥行业的“航空母舰”,在世界也已经进入产能的前十强。他们集中了水泥产业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具有人才、资金的优势,再加上金融界的支撑和政府的支持,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60年的辉煌成就,倾注着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都曾亲临视察水泥企业,为水泥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几代水泥人艰苦卓绝、奋力拼搏的结果,它凝聚着全体水泥人的心血、汗水。

    三、展望未来 积极推进水泥工业实现现代化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取得了辉煌业绩,新型干法高速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环境资源得到重视,落后产能加快淘汰,科研开发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跃上台阶,节能利废成绩斐然,循环经济彰显活力,企业集团迅速成长,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消费国。

    中国水泥工业6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上百年发展的历程,我国水泥产量从1949年的66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14亿吨,年平均增长13.9%;2008年全国1天的产量是1949年全年产量的5.8倍;1949年我国人均水泥产量1.2千克,2008年人均水泥产量达到1054千克,年平均增长12.2%;1976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基本是空白,而到2008年全国已有912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在运转,其中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有241条。

    水泥工业作为基础性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水平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水泥消费需求将保持一定增长,但增速逐年放缓,还期望像过去10年一样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把需求“增量”研究透,把握好发展的“度”。当前,中国水泥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口,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对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

    首先,从全国的角度看,产业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受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的拉动强劲增长,但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60%的省份产能已经出现饱和,接近产能增长曲线的拐点,在峰值顶点起伏波动。目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产能过剩必将出现。

    其次,虽然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促进下,大企业重组兼并加快,但行业组织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小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与国外水泥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局部区域水泥产能过剩,造成市场恶性竞争,价格战频发,多数企业处于微利和亏损的边缘,行业和企业都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第三,尽管我国的水泥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许多企业还是粗放经营,单纯追求数量增长扩张,整体发展水平粗放,行业整体效益低下,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

    第四,虽然国内水泥市场已经国际化,外国水泥诸多大企业进入,但中国做为世界“水泥大国”,按照国际“游戏规则”却国际化水平不高,没能进入世界水泥前十强排序。我国虽然水泥产品出口、技术装备出口、工程总承包走向国际市场,并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水泥企业没有到国外投资建厂,真正走进国际水泥资本市场,我们还没有与国际水泥界的“游戏规则”接轨,在国际同行中的话语权不高,与水泥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水泥工业的目标应该是:

    到2020年,中国水泥工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合,企业数量从目前的5000多家减少到1000多家,生产集中度提高到50%左右,形成若干家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大企业集团;企业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吨水泥熟料热耗和环保指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行业、企业经济效益整体显著提高,吨水泥平均利润争取达到5~10美元左右。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水泥工业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面对水泥产能趋于饱和的形势,大企业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改变单纯建设新的生产线扩张的方式,向重组联合、兼并收购的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新线,增加产能会进一步加剧水泥市场的恶化,重组兼并则会稳定、减少产能,整合市场,给各方面都带来益处。中国建材集团组建的南方水泥,可以说是中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重组兼并的典范。中国建材集团充分发挥央企在行业中的带头作用,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使很多企业走出了困境,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另外,山水集团、海螺集团、冀东集团等大企业集团都有成功的系列并购案例。

    第二,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改变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通过建设新线,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的经济增长,转向推动现有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广泛采用高效粉磨、电机变频、余热发电、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特别要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并替代原燃材料方面,加大研究、勇于实践,利用水泥生产过程的特性,发挥水泥厂的水泥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和废弃物消纳处理及再资源化功能,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转变。随着中国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国产技术装备日臻完善,我国水泥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已经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0%,中国水泥企业走向世界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水泥企业国际化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水泥工业是不分国界的,外国企业可以进入国内,中国企业也要打入国际。水泥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市场展开竞争,而且还要开拓国际市场,合作合资或直接投资建厂,向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参与国际水泥资本市场的竞争。

    未来10年,将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中国水泥工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要以胡锦涛主席视察海螺集团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向海螺集团学习,技术创新,精细化管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水泥工业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坚定必胜信心,行业团结一致,勇敢面对挑战,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出辉煌的新业绩,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国水泥工业现代化。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