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变局元年”长三角是怎么变的?
作者: 徐寿松 姜帆 裘立华
编者按:
变化悄然发生。
2005年前三季度,在全国GDP增幅同比回落0.1%的同时,长三角回落却达2.6%。26∶1,令人吃惊的数字,天机泄露般揭开了一张疑似“疲惫”的面容──领跑中国经济近10年的长三角“巨人”,首次大幅放缓了前进的步伐。一时间,从媒体到政府,从学界到业界,都纷纷在讨论:长三角怎么了?
当我们透过枯燥的数据,梳理出长三角“变相─变因─应变”的内在逻辑后,我们不禁发现:尽管增速有所回落,但长三角并没有让出“领跑者”的位置。今日的长三角并非陷入经济发展后继乏力的“困局”,而正在努力驶入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局、盘整和转轨期。
2005:长三角“变局元年”
“变相”:进入“弯道”的经济快车
“企业还没投产,产品价格就往下掉,开工量只有产能的1/3。我们现在连办公房都盖不起来了!”江苏省吴江明港公司水泥厂厂长姚真峥愁眉不展。姚真峥所在的公司投资4500万元建造了年产60万吨的水泥厂,厂刚建成,水泥行情就开始下滑,企业只好在施工时搭建的两层简易房里办公。“市场变了,效益不好呀!”姚真峥一声叹息。
在长三角的经济图谱中,感叹的不只是姚老板一人,“效益不好”的远不止于水泥行业。2005年前三季度,长三角16城市的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3.3%,增幅回落2.6%。其中,苏州、宁波回落2.5%,南京回落3.1%,杭州和上海的回落更是高达3.6%。上海的增长幅度仅达到10.6%,险些要跌破两位数,其工业增加值增速更是落到全国倒数第三。
减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与效益陷入“瓶颈”、吸收外资增势减弱、固定资产投资放慢。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16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同比回落7.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仅增长3%。与此同时,长三角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增幅同比也回落了12.2%。外资流入的减缓趋势,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动力,特别是对工业及出口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长三角一改多年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局面,前三季度增长了19.5%。这个数字不仅同比回落了8.7%,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
“长三角这列中国经济的快车现在进入了‘弯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研究员语气坚定地表示:“长三角这一轮减速是进入‘弯道’的信号。”
“变因”:新增长方式“革命”
长三角经济列车为什么会“减速入弯”?
多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中所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投资驱动、资源错配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既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现象,也是长三角现在必须“入弯”的原因。长三角需要经历一场经济增长方式革命。
那么,长三角的问题具体出在何处呢?
其一,土地产出率低———资源消耗型增长。
粗放式增长最集中的体现是土地要素的粗放式投入。郁鸿胜研究员指出,长三角中心区域还远远没有做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据调查,在整个长三角,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仅为约2亿元/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国际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1/80。郁鸿胜指出,在长三角,年产出100亿元的开发区有100多个,这样的产出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土地资源的“滥用”为支撑的。根据他的计算,按照目前的土地批租速度,13年后,长三角将无地可用。没有了土地要素的支持,长三角所指望的“国际制造业转移机遇”无疑将成为一句空话。
曾是平畴千里、幅员广袤的长三角,怎么会面临土地稀缺的困局?郁鸿胜说,地缺非因地少,而是因为地耗;而地耗的根子还是资源消耗型粗放增长。
其二,投资依赖———资本密集型增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的10年同时也是投资率处于历史高位的时期。推动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直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消费在这一区域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几乎处于下降趋势,但却没有妨碍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济学家赵晓指出,在这种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下,为了提升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有限的资源被高度地动员起来,容易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如资源和能源密集度过高、个人消费不足等。如果投资率长期过高,还会增加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会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扭曲经济结构,不利于投资与消费、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增长,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眼下,经济学家眼里的种种“可能”,在中国经济的“先行者”长三角区域已经开始凸现。而这,也正是长三角经济减速、盘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产业同构———成本血拼式增长。
“严重的产业同构使长三角经济集中区域开始互相‘血拼’,产业集中的优势反而转化为产能过剩的劣势。”郁鸿胜研究员认为,眼下长三角各主要城市五大核心经济指标增速全面回落,尤其是工业总产值增速全面下滑,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长三角地区未能及时走出产业同构阴影有着必然联系。
统计显示,在长三角16城市中,选择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产业的有9个城市,选择电子信息业的有12个城市。在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三地的同构率竟高达80%以上!
“长三角地区已有9个城市正在加快规划建设石化产业基地,加快临港产业基地建设。”正在领导温州经济“重型化”的温州市长说,长三角已经掀起了“以石化等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发展的热潮,温州也要抓住这一轮“向重化工转型”的机遇,通过温州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参与长三角经济圈分工。
其实,瞄准临港重化工业的岂止是温州一地?前有上海大小洋山港建设、临港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后有宁波“千亿临港基地”正在开工,江苏南通投资160亿元、一期建设10平方公里的洋口港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凡此种种,不过是长三角16城市经济结构趋同的缩影。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研究员分析,长三角地区经历长期发展之后,伴随着资源消耗的惯性增长、成本的刚性上升和同质化竞争中的效益递减,“瓶颈”开始凸现,经济发展速度回落成为必然。减速,盘整,调整方向,寻找创新驱动之下的质量效益型新增长方式,已经成为长三角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不二选择。
“应变”:从“领跑中国”到“率先转轨”
变者恒久,应对恒艰。关键是该如何看待长三角之变?
“增速回落未尝不是好事。”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所所长顾为东博士说,“经济增长一定会遵循波浪式前进的规则,高速的增长中往往积累着巨大的风险,只有通过减速、调整才能将风险释放,进入下一个‘加速周期’。”
当下,尽管长三角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它并没有让出“领跑者”的位置。从统计数字上看,长三角的发展仍跑在中国最前沿,且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结构在向更合理的方向调整。
今年前三个季度,长三角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在进一步上升。其中,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7%,同比提升了0.6%;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5.8%,同比上升了0.8%;到位外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同比提高了5.9%。只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度的绝对值下降,占全国的比重同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这,恰恰证明长三角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
与投资放缓相对照的是,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4.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提升了0.2个百分点。而且,零售额增速还高于GDP增速,这表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增强。
投资与消费“一降一升”,意味着长三角曾经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迎来转变的契机。这一格局的悄然变化,使得人们相信长三角目前的“减速”并非经济运行的“滑坡”,而是正在步入一个“率先转轨”的过程,这既是对以往的纠偏,也是意在未来的发展。
在长三角中心区域的一些地方,人们已经开始酝酿,不再把招商引资、GDP增长、财政收入水平等作为考核地方干部的最重要指标,取代它们的将是社会的和谐度、人民的满意度以及地方竞争力等更加“形而上”的指标。这样,地方政府的职能才能真正从“以GDP为中心”转向“以经济环境建设为中心”。
更为重要的是,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体,开始真正从务实的角度进行区域经济的整合。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区域经济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即将于2006年3月新鲜出炉。而在自宏观层面获得解决路径之前,长三角16城市已经开始对彼此间的竞争、合作与发展进行整合。
种种迹象表明,长三角率先转轨的铿锵之声已清晰可闻。
来源: 半月谈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