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综合报道>资讯详情

(风云对话) 外资并购大潮涤荡水泥行业

更新日期: 2005年12月09日 【字体:
    对话:中国证券报记者刘向东  嘉宾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博士
 
  一场发端于去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寒风,让连续几年高歌猛进的中国水泥市场猝不及防。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水泥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消化不良,几乎所有的水泥企业都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窘境,效益下滑。
 
  然而,就在中国水泥行业陷入低谷之时,在中国西南,目前国际水泥行业排名第一的拉法基却接连出牌,先是牵手香港瑞安,进而吞下四川双马,奏响了中国水泥行业新一轮区域整合的序曲。不仅如此,另外几家国际水泥大鳄如豪西盟、墨西哥水泥集团、海德堡等也已悄然布局:豪西盟的高层来到中国图谋华中腹地,海德堡掌控冀东水泥旗下子公司、墨西哥水泥集团把眼光投向华东,这一系列信号,无不预示着中国水泥市场将掀起更大的行业整合风暴。
 
  为何在国内水泥行业的低谷时期国际水泥巨头们如此看好中国水泥市场的前景并果断出手?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水泥行业开始告别寒意?中国水泥市场会不会产能过剩?中国水泥行业版图的整合趋势及未来格局究竟会如何腾挪?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博士进行了对话。
 
  超低成本牵引世界水泥巨头目光
 
  记者:前不久,拉法基收购四川双马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国际上其他水泥巨头也看好中国的水泥行业。但是,今年以来,国内水泥行业效益下滑,国内投资者并不看好。这似乎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反差,应该怎么看待这一反差?
 
  李叶青:从表面上看,如何看待当前和未来的中国水泥市场,国内投资者和国外行业巨头的确存在反差,但是从深层次来说,透过这一反差,正好从全球视野反映了中国水泥企业的潜力、竞争优势和未来令人期待的市场前景。
 
  普通投资者更为关注一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市盈率等财务指标,数字的高低变动影响他的投资行为,企业的效益下滑甚至亏损了,当然不看好,就要用脚投票。有的投资者甚至不熟悉财务报表,也不知道报表中,哪些是更能反映企业的活力、决定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而对于国际上一个行业的领导型企业,它用非常专业的战略性投资眼光,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脉络及未来趋势有更专业的把握,而绝不仅仅是几项单纯的财务指标。
 
  与一些具有垄断色彩的行业不同,水泥行业是高度竞争性的行业,当行业处于低谷运行时,谁的运行成本低,谁才能生存。水泥行业时下竞争激烈,那些外国同行看到国内水泥行业的运行指标,发现中国水泥企业的运行成本非常低,而市场前景非常大,所以他们认为中国水泥企业有活力、有希望。当然,我认为如果长期过分追求低成本的话,相反也会阻碍这个行业的发展。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记者:一方面中国水泥市场处于低谷,另一方面,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水泥行业的投资回报并不是很高。我注意到,豪西盟是华新水泥的第二大股东,1999年就进来了,到现在快六年了,这些年分红也才2000多万元。为什么这些水泥巨头还看好中国水泥市场呢?
 
  李叶青:中国是世界水泥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目前中国的水泥生产量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一半左右。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水泥行业发展势头很猛,2002年中国的水泥产量超过7亿吨,去年达到9.7亿吨,产量、销售收入、利润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所以,在前几年,中国水泥市场好,企业都能挣钱,外国投资者想进来也很难。
 
  目前水泥行业处于低谷,而外国水泥巨头为什么对中国水泥市场有信心?投资最看重回报的,外国投资者也不例外。因为目前中国的水泥价格是全球最低的,可以说是这一很大的价格差吸引了外国投资者的目光。
 
  虽然,中国水泥工业现在的回报确实不像有的行业看上去那么引人注目,但应该注意到,中国目前水泥的价格是全世界最低的,而且与最低的国家的水泥价格相比,也只有他们水泥价格的1/2。这可能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情况,不明白为什么全球的水泥巨头对中国水泥业这么有兴趣。目前国内水泥最低的出厂价格差不多25美元/吨,高的也只有30-40美元/吨,有的甚至低于20美元/吨,但是除中国之外,全世界的水泥平均价格,应该在70-80美元/吨,东南亚一带略低些,泰国的水泥价格也是差不多60美元/吨,菲律宾大概也是这个价格,最穷的印度尼西亚也卖了50美元/吨,至于日韩都超过60美元/吨。如此巨大的价格差距,说明中国水泥工业的潜力非常大,外国投资者自然有信心了。
 
  区域整合加速
 
  记者:从前三年中国水泥行业高速发展到今年的效益下滑,如此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泥行业是不是从一轮发展期到了衰退期?
 
  李叶青:目前中国水泥行业处于低谷并不意味着水泥行业进入衰退期,而是一次行业整合的重要契机。水泥行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晴雨表。前三年水泥行业的高速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加而实现的,由于国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加上近年来水泥产能加快扩张超过市场需求,仅去年新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就有143条。同时,煤、电、油、运等方面供应趋紧,生产成本上升,大幅挤压利润空间,这是中国水泥行业一个正常的调整过程。
 
  正是由于目前水泥行业面临着市场、能源、资金和运输等各方面制约因素的挤压,也为中国水泥企业提供了一次开拓市场、提升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动力,有利于水泥行业进行结构调整进而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记者:怎样才能让中国水泥行业走出低谷?
 
  李叶青:中国水泥行业要走出低谷必须经历一场大规模的整合。未来十年,中国水泥行业都会处在行业整合期。
 
  整合是现实的需要。一是提升行业集中度做大做强的需要。低集中度的水泥市场结构无法带来良好的市场绩效并缺乏抗风险的能力。中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远低于国际水平。全世界除中国以外不到1500家水泥厂,而中国过去有8000多家,目前注册的还有5000多家,其中120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产量约6亿吨,只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65%,前十家水泥企业的产量只占全国水泥产量的17%,而目前世界前6大水泥企业已控制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水泥市场42%份额。
 
  二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需要。中国水泥工业未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任务还很重,还有大概50%到60%的生产能力,至少有5亿吨生产能力是要淘汰的。但是这部分的力量又很强,不愿意被淘汰,也意味着整合的过程相对来说也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但是从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来讲,中国水泥工业必须走过这个阵痛。当然,正是中国水泥市场还有一半的落后生产能力将被淘汰,也从宏观上为未来发展预留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国外投资者,早已盯住了其中所蕴藏的巨大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中国的水泥工业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讲呢,是一块潜在的、有收获的市场。不过,若以现在为起点,对外国投资者来说都是不具有短期效应的,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记者:水泥行业新一轮大整合有什么特点?国外水泥巨头将扮演什么角色?
 
  李叶青:我认为,新一轮水泥行业大整合是一场以区域整合为先导的国际水泥巨头深度参与的跨国竞争。中国的水泥行业区域色彩很浓,因此行业整合首先会更多地在一个区域内展开。拉法基在西南地区的一系列收购,就是为了凸显其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地位,豪西盟以华新水泥为战略支点,力图在华中腹地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另外,由于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与金融资本的发展不相配套,目前国内的行业巨头遇到了资本瓶颈,没有外来大资本的参与无法完成行业有效整合。
 
  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包括拉法基、墨西哥水泥集团和豪西盟在内的世界主要水泥巨头早已进入中国。拉法基进入中国十年了,豪西盟在1999年就已成为华新水泥的第二大股东,这些水泥巨头不仅对中国水泥市场觊觎已久,而且在多年的经营合作中已对中国水泥市场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些准备将会有效地克服购并重组中的“水土不服症”,从而推动新一轮行业整合更加有秩序有效率地进行。
 
  记者:新一轮行业大整合将为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李叶青:中国现有大大小小5000多家水泥企业,经过整合,如果最后只剩下500家了,对中国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还是与家电比较,我觉得水泥行业走过的路会与家电业有相似之处。在15年前的时候,买家电,什么牌子都有,大浪淘沙,当时很多品牌被淘汰了,但是几个大的、强的,却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逐渐成为市场的领导者。未来的水泥工业也会走相同的道路,并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一轮残酷的“洗牌”。
 
  一旦行业整合完成,优势企业的利润空间会增大,水泥产业整体质量会大大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环保、能源消耗方面会有更高的标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更强。
 
  李叶青简介
 
  中国建材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水泥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硅酸盐协会理事
 
  国家建材局硅酸盐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技术顾问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7月毕业于武汉建材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无机材料工程专业并留校任教,1987年11月调入华新水泥厂,1993年4月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工业管理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6月获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授予水泥工艺专业正高职高级工程师。自1987年以来,长期主持企业技术工作。历任华新水泥厂扩改办副主任、扩建指挥部工艺技术处处长、主管技术副厂长(副总经理)、华新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主任,“湖北省博士后华新产业基地”负责人。现为华新水泥总裁。
 
来源:中国证券报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