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崛起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群”?
包括重庆和成都在内的成渝地区最近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而成为中国第三批综改试验区。与此同时,中部的武汉和长株潭城市群也有望获批成为中国第四批综改试验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部的江西省在一次论坛上高调宣布将启动“环鄱阳湖城市群”计划。以城市群发展带动整个江西省发展是明智的选择,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群才能真正促进江西的崛起?
江西高调宣布启动“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
日前,江西省在“2007中部崛起战略咨询南昌论坛”上宣布,江西省已正式启动“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发展建设,这是国内首个环湖城市经济圈建设规划。
“环鄱阳湖城市群”包括鄱阳湖周边的南昌、九江、鹰潭、景德镇、上饶、抚州六个城市。各城市按照南昌的制造业,九江的石化、港口、造船业,景德镇的陶瓷、旅游业,鹰潭的铜冶炼业,上饶的精密机械加工、抚州的特色农业等共同进行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江西省将为“环鄱阳湖城市经济圈”投入331亿元资金,规划400个建设项目,力争到2010年实现城镇化率达到45%。
环鄱阳湖经济圈功能定位为全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全国重要的生态产业中心、江南著名的优质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国内外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重点发展工业、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特色生态农业。在此次论坛上,南昌市和九江市表示将借鉴国内不少省会城市与港口城市联袂领跑城市群经济圈的经验,形成江西的“两维城市”现象。
根据江西省发改委公布的《环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鄱阳湖经济圈范围涉及的以上六个设区市,土地面积531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31.86%,环湖地区全部人口184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1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42.8%和49.5%。2006年六个设区市的GDP和财政收入均超过全省总额的60%。6月29日,南昌市与亚洲论坛携手,请来了国内外近200名专家学者及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代表,共同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及经济区域的发展进行全球定位。
“环鄱阳湖城市群”能给江西带来什么?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罗云毅在此次论坛上指出,构建城市群经济圈的本质在于实现产业、通信、环境等方面的效益最大化,而产业投资一体化的建设则在城市经济圈构建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建设符合江西的基本省情,如果建设成功,必将对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这是各界人士达成的共识。
--发展城市群可以减小城市之间无序的、恶性的、资源浪费性的竞争。优傲龙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让·尼凯米亚在此次论坛上表示,江西实施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建设,破题的角度就是整合城市之间的各种优势,破除一切干扰,使城市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江西提出建设环鄱阳湖城市群,打破行政区域规划,实现经济发展的互动,这是非常可喜的开局。市场竞争,依然是城市之间的共性。然而,这种竞争却是在资源、交通、信息、市场等诸多生产、消费要素共享的基础上实行的差异化竞争,其最终目的是形成特色,节约资源,降低商务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
--构建环鄱阳湖经济圈,有利于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南昌《鄱阳湖保护宣言》中说:“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是国内仅存为数不多、尚未受到严重污染的湖泊,被誉为中国的一盆‘清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湖泊面临的问题和压力越来越大。鄱阳湖也面临着实现湖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新问题。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有利于联合鄱阳湖周边城市,形成鄱阳湖生态保护的合力。
--发展环鄱阳湖经济圈,可以广纳资金、人才、技术和产业,利于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和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按照江西省的“十一五”规划,将本着“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思路,发展环鄱阳湖地区生态产业,振兴产业经济的重要地区。
建设“环鄱阳湖城市群”应避免什么?
城市群能带动整个中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是说几个城市群发展了,中部就一定崛起了,具体还要看能否真正发挥城市群的“增长极”和“创新极”作用。
对于环鄱阳湖城市群一体化的构想,有关专家表示,城市群整合的关键在于区域内建立层次和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区域内城市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理,合理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既要齐步前进,又要相互错位发展。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成为要素和信息的配置枢纽,次中心城市要改造好传统产业,充当大城市和大企业的加工基地。”
经济圈的核心是产业转移。环鄱阳湖经济圈内各大城市,应借构建城市群这一良机,做到差异化发展。对外,结合各自的优势产业基础,来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大转移。比如一个城市要想承接家电产业落户,还得看看自己能否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当年格林柯尔、奥克斯、TCL、统一等企业来到南昌,就需要有100多个本土配套企业。如果没有这些本土配套企业,这些大企业的转移与运作就无从谈起。
环鄱阳湖城市群中各城市也应对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长远考虑,如南昌就不应再承接重工制造类产业,应把中心城区工业向郊区和周边卫星城转移,将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向中心城区集中;应发挥全省科技经济中心的优势,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智力资源优势,统筹规划、有序建设多元化技术市场,推动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并积极吸引省内大型企业的总部或研发机构前来落户,使南昌市区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从而率先实现产业升级。
城市群内进行产业转移同样要考虑各城市的区位优劣,江西在这方面已有过成功范例和失败教训。
如本来位于景德镇市辖区内的昌河集团,已将其发动机和轿车的生产基地迁移到与之相邻、且具区位优势的九江市,此举意义显而易见--此生产基地紧靠昌九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到南昌和鄂、皖、江、浙、沪等省市的距离。由此,生产成本降低不少,更为产品增强了竞争力。在这个案例上,虽为企业的意愿使然,但若景德镇的胸襟不宽广,硬抓住昌河不放,其结果不言而喻。这种城市群内的产业转移,看似此消彼长,当地的GDP表面上或短期内受到了影响,但从长期角度和大局观念来上,企业从此得到了可持续发展,这比市场竞争力渐渐被削弱要好得多。
而失败的例子也有不少。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像位于景德镇的华意和位于南昌的齐洛瓦在1990年前后,都是在全国名噪一时的冰箱品牌。但由于这两家企业单独作战的耐力不够,市场份额逐渐被海尔、春兰和美菱等蚕食殆尽,如今皆沦落为海尔等做配套。假如当初这两企业能抱团作战,在产业上既密切合作又明确分工,进行你取我舍、共同优化的小转移,其现状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