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部长陈政高一行调研中国建材 谈及水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带动建材行业转型升级
摘要:5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一行到中国建材集团调研指导。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向陈政高部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等领导详细汇报了企业转型发展和装配式新型房屋工作情况。陈政高、陈宜明还与企业代表谈到水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企业代表从去产能角度汇报了全面淘汰32.5标号水泥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5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一行到中国建材集团调研指导。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向陈政高部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等领导详细汇报了企业转型发展和装配式新型房屋工作情况。陈政高、陈宜明一行认真听取了汇报和建议,对中国建材集团取得的成就以及30多年坚持不懈发展节能环保新型房屋所作出的努力给予高度肯定,并就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与中国建材集团有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王瑞春、标准定额司司长刘灿、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中国建材集团副董事长姚燕、总经理曹江林等参加了座谈。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重要目标。此次陈政高部长一行深入企业的调研,是一次接地气的互动式调研,座谈讨论积极热烈,大家深深感到,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将带来建造方式的深刻革命,也会极大推动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对中国建材行业加快转型,进一步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新型房屋和绿色施工都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中,陈政高首先听取了宋志平关于中国建材集团水泥、玻璃、“三新”产业,以及工厂化、装配式新型房屋业务的发展情况。中国建材集团十多年来发展迅速,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纤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超薄玻璃、风机叶片、碳纤维原丝等产能均跃居全国第一。由新型建材、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构成的“三新”产业板块发展迅猛,还集中了建材行业科研院所、标准制定和检测认证,加快转型和全面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并稳居世界建材企业前列。宋志平回顾了集团发展新型房屋业务30年的艰辛历程。从1979年小平同志考察和关怀,经过几代建材人坚持不懈的研发和推广,新型房屋现在已逐渐被市场接受,不仅在北京密云、四川广安等地建了许多“绿色小镇”,实现了小平同志“工业化生产、让农民住得起”的嘱托,还迈出国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真空玻璃、在线LOW-E玻璃、光伏玻璃,推动相关产业不断升级。目前,中国建材行业已经具备研发推广装配式新型房屋的系统能力,在装配式建筑的研发、设计、生产、施工以及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中国建材集团开发中的德州绿色小镇,将配套光伏农业、风力发电,进行整体设计,积极在全国推广,努力引领中国装配式绿色建筑的新发展。
陈政高对中国建材集团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陈部长指出,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深刻变革,有利于推动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业的发展。希望中国建材集团肩负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勇作新时代的开拓者,进一步推广绿色建材,这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同时大力推进农房的改造和新建,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不断扩大市场化应用。
座谈中陈政高、陈宜明与企业代表谈到水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企业代表从去产能角度汇报了全面淘汰32.5标号水泥的急迫性和必要性。目前,世界范围32.5低标号水泥已基本淘汰,而中国32.5标号水泥占比却高达50%到60%。国外水泥是青色的,我国水泥是灰白色的,掺加超量的混合材隐患很多,给建筑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风险隐慝。全面彻底淘汰32.5标号水泥并同步修订预拌混凝土标准及建筑设计规范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调研过程中,陈政高、陈宜明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北新建材展厅,了解北新建材在建筑建材节能方面的技术创新、抗震节能新型房屋及其服务北京奥运及上海世博建设等重点工程的情况,询问国内外应用和造价等,对中国建材集团在中国新型节能环保建材领域的领导地位及实力给予充分肯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副主任秦海翔、部长秘书倪吉信、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任冯忠华、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标准定额司处长吴路阳、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处长何任飞;中国建材集团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光照宇,中国建材股份副总裁、凯盛科技总经理彭寿,中国建材股份副总裁、北新建材董事长王兵,北新集团总经理陶铮,中国新型房屋总经理吕富春,中国新型房屋总经理助理、中新房华构总经理侯建频,沈阳万融董事长姜鸣、总经理张波等参加了调研座谈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