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企业>资讯详情

坚持低碳发展 江苏鹤林水泥享节能红利

更新日期: 2016年02月22日 作者: 潘春华 王兴和 来源: 中国工业报 【字体:
摘要:在当前被视作高能耗、高污染水泥行业的寒冬中,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却因多年坚持节能低碳发展,逆势前行而一枝独秀,主产品“鹤林牌”水泥产销量及利润增幅在行业中仍保持较好水平。

    在当前被视作高能耗、高污染水泥行业的寒冬中,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却因多年坚持节能低碳发展,逆势前行而一枝独秀,主产品“鹤林牌”水泥产销量及利润增幅在行业中仍保持较好水平。 
 
    该公司总经理吕永忠表示,企业每一项技术改造、创新成果都凝聚着低碳发展理念,可以说,吃的是“节能饭”,享的是“节能红利”。 
 
    自去年年初起,受需求锐减和产能过剩双重挤压,国内水泥行业进入急剧下行通道。每吨水泥价格在短短一两年间,就从400元的高位降至200元左右,降幅达到50%。鹤林水泥却逆势保持稳健运行,去年在行业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公司自身产量同比增长5%以上。更令人瞩目的是,2015年鹤林水泥盈利突破2000万元,成为行业利润姣姣者。 
 
    行业寒冬中,鹤林水泥缘何一枝独秀?“这和企业不断实施技术改造、创新,坚持低碳发展有关。”鹤林水泥总经理吕永忠说,近些年,瞄准节能降耗和绿色环保,鹤林水泥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综合能耗和排放逐年走低。在行业陷入逆境后,这些新设备和新技术,又迅速造就企业的成本优势与行业竞争力,曾经的环保投入兑现为节能红利。 
 
    早在2010年,鹤林水泥就投资1.3亿元建设余热发电站。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电站发电供企业自用,形成了热资源的循环利用。随后,企业又在去年投入8000万元,上马电站二期项目。如今,余热发电站年可发电1.8亿千瓦时,扣除发电成本后,每年能为企业节约电费1亿元。 
 
    提升电机能效,是鹤林水泥节能降本的又一重要举措。从2012年开始,鹤林水泥和上海一家公司合作,由后者为鹤林水泥的电机、风机、磨机系统,逐步实施基于串接调速、高压变频技术的能效改造。整个项目由上海公司投资,改造后产生的节能效益双方分成。这便是当下流行的“合同能源管理”。 
 
    通过电机能效的改造提升,鹤林水泥各生产设备的电能消耗有了较大幅度降低,平均降幅达22%。由此,企业每年可以节电420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7623吨,仅电费就能节省2310万元。 
 
    去年以来,鹤林水泥还投资近亿元,对既有3座干法旋窑的篦冷机进行改造升级。在把原先的三代篦冷机更换为四代设备后,水泥窑的每吨水泥熟料、煤耗由过去的106.5公斤降至102公斤,电耗由65千瓦时降到57千瓦时。据此,企业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2万吨左右,节电4000多万千瓦时,共可节约能源成本3800万元。 
 
    与此同时,鹤林水泥坚持依托科技进步,实现低碳发展。引进包括助磨、高效选粉、低温熟料煅烧、矿渣独立粉磨等技术与装备,提高整体运行效率,节能降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结合行业特点,秉承低碳理念,坚持废物利用优先的原则,努力提高“三废”资源的耗用量,年三废资源耗用量达到400万吨以上。 
 
    此外,鹤林水泥通过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汇总,分析。全系统将DCS与ERP系统有效结合,完善电、煤等的自动采集系统。全面实现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自动采集、实时数据分析、自动化核算与监测、预警、动态展示。 
 
    多个节能技改项目上马及碳平台的运用,使得企业的综合能耗不断下降,生产成本也随之降低。而由此腾出的利润空间,也成为鹤林在此番行业寒流中决胜市场的关键。上马节能项目,既可减少排放保护环境,也能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鹤林多年的节能环保举措,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良好统一。最近,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绿色转型试点企业,还获得“省节能工作先进集体”、“省能源计量示范企业”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等荣誉称号,在全省水泥行业综合效能排名中,江苏鹤林水泥跃升为前十强。吕永忠说。 
 
    镇江市经信委主任薛峰分析,一般水泥企业的能源成本占整个生产成本的60%~80%。近些年,包括鹤林水泥在内的很多水泥企业,都在努力摘掉头上的高能耗、高污染帽子。而企业纷纷寻求节能降耗的同时,也拉低了水泥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当行业下行,这一成本便成企业的盈亏乃至生死线。“由此可见,节能降耗就是企业竞争力、生命力,绿水青山也是企业的金山银山。”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