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环保>资讯详情

垃圾两分法是工业产能处理垃圾的最大阻碍

更新日期: 2014年06月18日 作者: 熊孟清 来源: 中国环境报 【字体:
摘要:将垃圾分为废品与无用垃圾的做法实质上分割了垃圾处理的利益与利润,使得废品处理与无用垃圾处理彼此割裂,且误导人们对垃圾处理的认识。这种体制割裂,是阻碍工业产能处理垃圾的藩篱。为促进工业产能处理垃圾,笔者认为,必须破除垃圾两分法。

  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发出《关于促进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统筹规划布局利用现有工业产能处理垃圾。

  在笔者看来,借助现有工业产能处理垃圾并实现垃圾的物质利用,具有市场化能力强、投资少、资源保护性强、经济效益好和见效快等特点,且具有推动垃圾分流分类及促进就业的作用,值得倍加重视。目前,虽然工业企业有参与的产能和积极性,垃圾产生者也有将垃圾处理业务外包给工业企业的愿望,但从现实情况看,利用工业产能处理垃圾的推动实施犹如羊触藩篱,进退两难。

  笔者认为,阻碍工业产能处理垃圾的藩篱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垃圾两分法。

  垃圾两分法即将垃圾分为废品(再生资源)与无用垃圾。废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是企业争抢的资源,而无用垃圾的经济价值不足以平衡其处理成本,企业又不能借助垃圾处理整合利益链,找到其他的利润点,致使无用垃圾只得排放成为公共资源,需要财政补贴才能吸引企业妥善处理。

  目前废品回收有经贸部门如供销社负责,无用垃圾由环保部门和建设部门或城管部门、环卫部门负责,体制分割导致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管理不到位。

  此外,社会上还存在偏颇认识,认为无用垃圾处理方式就是焚烧与填埋,而垃圾资源化处理是赚钱的废品回收利用而不应给予财政补贴,这使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无所适从。

  因此,将垃圾分为废品与无用垃圾的做法实质上分割了垃圾处理的利益与利润,使得废品处理与无用垃圾处理彼此割裂,且误导人们对垃圾处理的认识。这种体制割裂,是阻碍工业产能处理垃圾的藩篱。

  为促进工业产能处理垃圾,笔者认为,必须破除垃圾两分法。

  一要捆绑经营,破除垃圾两分法。捆绑废品处理与无用垃圾处理及相关业务,形成完整的垃圾处理的物质利用环节,整合垃圾处理业务链、交易链和利益链,完善垃圾处理产业链,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健康发展。同时,鼓励参与垃圾处理的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与垃圾处理业务相关的主体形成生产相关、市场相关、因果相关、效益相关的共生关系,拓宽利润渠道,打造盈利的利益链,借助市场力量和利益驱动力促进垃圾处理行业和企业发展,形成类似美国再生银行回收利用模式的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要分级处理,改变只回收利用高经济价值废品(再生资源)的传统观念。重视借助现有工业产能处理垃圾并实现垃圾的物质利用,把物质利用视作垃圾处理的方式与环节,强化垃圾的物质利用环节,形成先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再物质利用(包括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有机易腐废弃物生物转换成高品质可利用物质)、后能量利用和最后填埋处置的垃圾分级处理全流程。保证每级适度处理,其处理量合适且处理标准适当,保证各级协调衔接和良好配合,既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尽量减少流入下一级的废弃物数量,并尽力提高下一级的处理效率,又不抑制上下级处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资源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要财政扶持,避免财政政策顾此失彼。出台基于供求均衡的垃圾处理行业定价法,形成与垃圾分级处理相适应的价格级差,理顺垃圾分级处理价格体系,利用价格杠杆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种处理方式的作用,确保分级处理的协调性与经济性,降低垃圾处理的总成本。同时,出台财政补贴办法,平等对待各种垃圾处理方式,保证利用工业产能处理垃圾享受应得的财政补贴及相关优惠政策,保障企业的利益,调动工业产能协同处理垃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分割。由环保部门,或建设部门,或组建固废管理部门统筹垃圾处理工作,整合废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固废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管理资源,消除多部门分割管理藩篱,加强组织管理。同时,建立发改,财政、环保、建设、工业、能源、物价、科技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分工协作,及时解决相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参与垃圾处理的效率与效益,切实推动工业产能参与垃圾处理。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