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泥厂:“温榆河畔的城市净化器”
在北京城的西北方,一条特殊的水泥生产线正日夜兼程地投入生产工作。与一般的水泥生产线不同,它非但不会产生一般水泥厂的污染,更像是城市的守护者,让城市更加美好。这里就是北京水泥厂。
随着城市污染的不断加剧,特别是雾霾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此时水泥企业换上环保新衣是发展需要,也是生存必备。
研发技术
善于创新不止步
是什么让北水一直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技术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自2004年以来,从北水诞生的专利就有28项,其中21项投入生产,给公司、集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走进北水的厂区,如果不是指示牌的提示,你一定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水泥生产工厂。干净的地面,精致的绿化,这与水泥厂早期的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
“我们厂从建厂之初就秉承技术创新理念。”作为一个在北水工作多年的大学毕业生,办公室主任杨晓丽说这话的时候神采飞扬,带着一股强烈的自豪感,“98年有一批参观团来我们厂参观,到了门口,参观团的人都说,这水泥厂都不冒烟,肯定是还没开工。其实那时候我们厂已经投产4年了。”这得益于北水率先在国内使用大布袋除尘技术,使得北水的收尘率达到了近乎完美的99.99%。
随着北水水泥生产技术的成熟,在水泥生产过程中,达到国家甚至世界级的环保标准对于北水已经没有技术难度。但北水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环保前景更加广阔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
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是国际上流行的废弃物处理方式,也是未来中国水泥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它以工业固废、生活垃圾、污泥等为基本原料或燃料,通过水泥窑1700度左右的高温处理,将其转化成无毒、无害的粉末状物质,最终成为水泥生产的原料。
但是想利用起水泥窑的高温优势并不那么简单,不经分类的废弃物在运输、堆放过程中会给企业员工带来安全隐患;过多的废弃物投入水泥窑可能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危害。在国外,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很强,废弃物分类细致,处置的精细化程度高。但在我国,垃圾分类就是一件难事,照搬国外模式是行不通的。这一系列问题都促使着北水的技术革新。
敢为人先的北水人凭借着其专业知识和多年来的经验积累,探索出一条废弃物产业化处置的最佳工艺路线,优化后的工艺路线,提高了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在处理量上实现了飞跃。从1999年开始,在不到两年间的时间内,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废弃物总量从1000吨提升到5000吨,在年产200万吨水泥的同时,每年协同水泥窑处置危险废弃物、污染土等20多万吨,处置的危险废弃物总量占到北京市可统计量的95%,成为城市离不开的左膀右臂。
环保理念
永葆活力不停歇
在北水的环保科普教育展厅内,挂着的唯一一幅企业内部人员合照,并非企业领导的大合照,而是北水专利盛产地——“王义春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合照。
北水对环保创新人才的重视由来已久,是企业引以为豪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北水的副总工程师张觊说,因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是横跨了水泥和化工行业这样一个综合性行业,面对化工这个新的领域,我们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刻苦的学习积累,才能最终让协同处置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上世纪90年代,大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淡薄,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水泥行业火爆。当领导决定要转型建立环保型企业,协助处置废弃物的时候,不仅仅是企业员工,行业内部人对此也心存疑虑:传统污染企业转型成为环保企业,究竟是会互斥,还是会融合?
21世纪以后,国家开始重视环保项目,特别是在2008年奥运会前。党委书记郭凡介绍说: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为了营造更好的比赛环境,政府对北京市周边企业进行了整顿,北京市周边的的厂区,只要产生污染,非搬即关。地理位置处于北京上风上水的北水却因为它协同处置废弃物的功能被政府所重用,这更加证明了当初选择走环保道路的抉择是正确的。北水也因此成为水泥行业协同处置废弃物名副其实的领跑者。
领先的环保理念催生了“王义春创新工作室”。
该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是企业的研发中心,由总经理赵雍亲自负责,北水为了更好的在企业内部开展创新工作设立的一个机构。随着工作的开展,到目前为止,“王义春工作室”已经被评为北京市级创新工作室,成为北水各种创新理念、元素、技术集成交流的互动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创新能手,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王义春告诉记者,在北水,创新工作室的大门向厂内的所有人敞开,无论你是生产一线的工人,还是领导,只要你有好点子,我们都欢迎。
据了解,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并非都由专职的研究人员来完成,而是来自厂内的各个岗位,既有技术研发人员,也包括生产一线的各个班组长。在生产的过程中,一旦一线的工人发现任何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有新创意,就立刻反映给班组长,班组长再上报到创新工作室,最终聚集大家的力量一同解决问题,或者是将创意变为现实,开发出新型的固废处置辅助性设备,有效提高了固废的处置效率与规模。
此外,对于厂内人员难以发觉的外部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管理高层会适时的提出相关的项目,在厂内开展研究工作。
为了鼓励创新,将创新文化融入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之中,企业还设立了创新奖励机制,根据创新贡献的大小发放奖金,在企业内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的创新风潮。
这种环保理念和创新环境的结合,使北水的固废处置一直处于业界领先地位。
社会责任
勇挑重担不推卸
对于企业而言,获得利润固然重要,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更为重要。
副总工张觊坦言:“当一个企业没有得到物质上的满足时,摄取欲望特别强烈,但一旦做大做强,物质就不那么重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就上升了。在北水,一项新的技术成果诞生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但成果的复制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使得我们产生一种危机感。但是北水还是希望行业内的人士互相交流学习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新技术。我们更希望推动行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的环境。”
对员工负责,对周边环境负责,对北京市环境负责的理念始终被北水当作一个信条,并坚定的执行。责任意识也促使企业站在更高、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企业发展的出路。北水也确实做到了一个环保企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该做的的事。
北水对于北京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贡献极大。现在每年承接处理北京市5万吨的危险废弃物、10万吨的生活污泥、10万吨的污染土,危险废弃物处置量占到北京市可控量的95%。极大改善北京市城市环境、优化市民生存环境。
现在的北水,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泥企业,而是既能把握市场,又能带来社会效益的负责任的企业。
到现在为止,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生产的水泥还没有具体的质量检测标准,但北水坚持用欧洲标准等来严格监测水泥的质量。以监测水泥中的重金属为例,众所周知水泥中重金属超标可能会给群众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在此类水泥的检测中,要不断的用酸、碱来稀释,以保证其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析出。
北水的努力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即将出台的此类水泥的标准就是在北水的协助下完成,近乎是按照北水标准来制定的。这是对北水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工作的巨大肯定,促使着北水更加努力的发展。
在企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技术创新、在思想、还是在责任方面,北水一直坚持主动出击的方式,将其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经过了十几年的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已经开始慢慢显现,在给自身带来荣誉和商机的同时,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