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促进新疆水泥工业优化升级

更新日期: 2012年07月03日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摘要: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后,在中央和19个省市对口援疆的强力推动下,新疆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水泥需求“跳跃式”增长。

    水泥是新疆建材工业的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建材工业的1/3以上。全区大多数县市都有水泥企业,而且也多为当地支柱产业。

  新疆水泥工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年底,新疆共有水泥企业92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1.7亿元,同比增长59.2%;拥有各类水泥生产线122条,全部生产能力51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56条,生产能力4311万吨,占总产能的8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比“十五”末提高了46个百分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水泥产量3300万吨,同比增长37.5%,其中32.5强度等级及以下水泥占总产量的74%,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散装水泥完成1182万吨,散装率48.24%,超过全国0.11个百分点;商品混凝土235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7%;吨熟料标煤能耗136.9千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泥出口4.13万吨,较上年有所下降;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1300万吨以上。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后,在中央和19个省市对口援疆的强力推动下,新疆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水泥需求“跳跃式”增长。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新疆水泥行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发【2009】38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工作部署,以服务各类建设项目为中心,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积极推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的原则,强力推进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创造了水泥行业的新疆效率。

  (一)行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十一五”是新疆水泥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均增长14.7%。特别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以后,受宏观政策的支持和推动,水泥需求迅猛增长,水泥价格大幅攀升。2011年水泥产量比2009年增长60.98%,年均增长30.49%。全区地、州、市所在地和重要县、市均有日产2000~5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布设,产品出厂销售半径明显缩短,水泥产业布局明显趋于合理。

  (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淘汰落后成效显著

  2011年,新疆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快速提升至85%,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水泥工业呈现后发赶超的局面;天山股份、青松建化、伊犁南岗、新疆天业等四家水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70%,大企业、大集团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对提高新疆大型企业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强有力地推动作用;部分企业在提升水泥主业水平的同时,经营范围拓展到了商品混凝土产业,产业链逐步延伸。“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通过采取法律、行政等手段和遵循市场机制,共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483万吨,直径3米以下的立窑已全部淘汰,超额完成了淘汰落后计划任务。

  (三)水泥建设项目大型化,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原则,严把新建项目前期审查和准入门槛关,一批水泥项目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开工建设。审批开工建设的水泥生产线生产能力均在日产熟料2000吨及以上水平,其中日产熟料3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比重达到75%,首条日产熟料7500吨最大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开工建设,水泥项目建设实现了大型化。2011年,全区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5条,新增水泥产能1570万吨,是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今年1~5月,有7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其中,日产熟料5000吨生产线6条),形成生产能力1125万吨。目前,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35条,水泥总产能4095万吨。预计在今年底将有部分生产线建成投产,届时新疆水泥总产能将上升至7500万吨。通过一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集中建设,新疆水泥产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四)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资源综合利用稳步推进

  水泥工业既是能源、资源消耗大户,同时也是利用工业废弃物最多的行业。水泥行业是新疆重点耗能产业,年综合能耗超过400万吨标煤,且随着水泥产量的快速增长而逐年增加;万元增加值能耗仅次于电力、冶金和石化,位居自治区工业行业第4位。“十一五”以来,新疆十分重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大力推广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等措施,万元增加值能耗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据测算,“十一五”新疆水泥行业累计节约标煤约150万吨,减排CO2约500万吨。

  自1998年开始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以来,新疆水泥企业结合本自身生产工艺特点,综合研究和利用了诸如粉煤灰、煤矸石、电石渣、炉渣、糖滤泥、矿渣、废石等各类废弃物,水泥工业利废成效显著。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PVC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疆水泥行业利用电石渣制造水泥工艺的日益兴起,较大地推动了废弃物增量的利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泥行业年利用各类废弃物量占到了全区建材工业利废总量的70%以上,成为了新疆最大的利废产业。

  (五)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几年来,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电石渣水泥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快速改善了新疆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通过产业与科研院所、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联合推进方式,新疆水泥行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以电石渣为原料生产水泥基本形成了自有专利技术,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生产水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电石渣对石灰石的全部替代,为新疆氯碱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新疆凯盛建材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以电石渣为原料生产水泥工艺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新疆天业100%电石渣生产水泥项目》荣获自治区优秀设计一等奖;天山股份《100%湿排电石渣替代石灰石新型干法2×2000吨/日水泥产业化开发应用》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新疆已建成PVC配套100%电石渣水泥生产线8条,水泥总能力达655万吨,正在建设日产熟料2500吨生产线2条。天山多浪日产熟料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旁路放风余热发电工艺技术取得新突破。

  新疆水泥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面临产能过剩、出口下降、后续落后工艺需要尽快退出和总体上管理粗放、能耗不达标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当前水泥行业面临产能由局部走向全面性过剩,企业效益大幅下滑。2010年新疆工作座谈会议以后,受“大发展、大开放、大建设”的投资拉动,新疆各地水泥项目建设热情高涨,大企业大集团、地方企业、民营企业、内地援疆省市有关企业都纷纷在疆布点建设水泥项目,导致行业短期内过度投资,新增产能在近期集中释放,水泥产能增长明显高于市场需求增速,人均水泥产能快速攀升。预计到2013年底,在建生产线投产后,新疆水泥总产能近亿吨,人均水泥生产能力远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必将带来产能严重过剩的隐患。今年1~5月,全区各地水泥价格一路下滑,企业效益快速下降,个别区域已到了亏损边缘。二是水泥生产能耗高,企业管理水平粗放。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水泥单耗水平仍处于较高的状态,多数水泥企业,包括部分重点水泥企业单耗水平严重超标,长期达不到国家最低能耗限额要求,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后续落后工艺退出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南北疆尚有各种落后及相对落后水泥产能近1000万吨,受差别产业政策和不完善的退出机制的影响,加之一些地方缺乏配套资金,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新疆后续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工作压力还很大。随着优质产能的快速增加,要求水泥行业落后产能退出市场的呼声也愈来愈高。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主要任务

  新疆既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所在,也是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后,中央给新疆提出了“一年一变样、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变样”的目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达到3.6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8倍,年均增长25%以上。从过去的两年看,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13亿元,年均增长33.35%;今年一季度,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2%,增速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今后时期,新疆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及投资将持续建设和大幅增加。由此看来,新疆水泥行业受强劲地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在自治区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地位也不会改变。这也是新疆水泥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机遇期。我们深知,在深入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历史进程中,新疆水泥行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重大,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保障供给依然是主基调,加快发展和优化升级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水泥行业工作需要打破常规,坚持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重点

  根据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投资规模水平分析,结合对水泥工业发展的要求,未来一段时期,新疆水泥行业工作重点将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控制增量,抑制盲目扩张,全面优化存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效益;加快技术进步和淘汰落后步伐,鼓励利用各类工业废渣生产水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水泥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切实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水泥建设项目管理,避免水泥行业重复建设

  经过此轮大规模建设,新疆全局性水泥过剩问题已经显现,短期内市场一时难以消化。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加强总量控制,限制新增水泥产能。一是自治区、兵团及内地援疆省市统筹协作,严格水泥项目审批管理,严把准入门槛标准,落实“等量淘汰”相关政策,共同执行好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新疆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改产业[2012]1177号)文件精神和相关规划;二是暂停单纯增加水泥产能项目审批,对于已核准备案未开工项目,根据当地区域市场情况,分期逐步或暂缓实施,积极消化过剩产能;三是严格审批工业园区循环化经济项目,改造现有生产线协调处理工业废渣,避免以处理工业废渣为借口重复上项目;四是大力推进水泥企业兼并重组,鼓励行业龙头优势企业收购兼并、强强联合,遏制新增产能、优化存量,避免行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二)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

  一是坚持“区别对待、扶优限劣”的原则,借助于差别电价、生产许可证、能耗标准、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等手段,制定淘汰落后计划,适时分批提出并公示淘汰落后企业或生产线名单,挤压立窑、小型回转窑和能耗限额不达标的落后工艺,加快新疆水泥产能优化进程。到2012年底前,淘汰直径2.2米以下磨机;到2015年底前,淘汰干法中空回转窑(生产特种水泥的除外)、干法中空余热发电回转窑和直径3米及以下的机立窑;二是建立健全淘汰水泥落后产能目标责任制和完善配套资金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淘汰落后工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充分发挥大企业淘汰落后带头作用,率先或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鼓励在适当时机关停日产2000吨以下水泥生产线。

  (三)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新疆水泥行业能效对标管理规章和水泥行业企业能效统计规范,以能效对标为抓手和工作切入点,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能效达标,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二是协调自治区及各地项目管理部门严格执行“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准入标准核准备案水泥建设项目,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老企业搬迁,降低水泥行业能耗和资源消耗;三是联合环保等有关部门,推动水泥行业脱硫、脱销改造,现有单线日产规模大于4000吨、位于大气污染控制区的单线日产规模2000吨以上(含)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要配套建设烟气脱硝设施,其他水泥生产线要采用高效低氮燃烧技术,实施窑炉脱硫脱硝改造;四是继续把推动散装水泥发展作为节能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加大农牧区推广散装水泥的力度;五是鼓励现有企业利用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生产水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四)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推动水泥产业结构调整

  抓住当前商品混凝土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鼓励水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向上、下游延伸,扩大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水泥混凝土制品、商品混凝土等加工产品和水泥辅料、骨料产业,延伸水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水泥品种结构和熟料质量,加强开发高强度等级、特种水泥研制和应用,提高混凝土等级,积极配合建设部门推广应用高强钢筋、高强度等级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

  (五)积极拓展周边市场,逐步推进水泥产业国际化

  新疆水泥出口自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的80余万吨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一路下滑,2011仅出口4.13万吨。从市场需求情况看,中亚各国及巴基斯坦对水泥的需求存在较大潜力,在区内市场已饱和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国际市场研究和采取强有力措施,多渠道积极拓展周边国家市场,千方百计扩大水泥出口,缓解短期产能快速增长造成的区内市场过剩局面;从与比邻国的水泥重点项目布局看,可以考虑在周边国家布设粉磨站、水泥制品产业,逐步推进水泥产业国际化。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加强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下,还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功能,科学引领水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引导行业贯彻落实产业政策、合理有效投资、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加强行业预警、预测和监控,及时准确反映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诉求,畅通信息渠道;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互信机制,遏制企业相互压价、相互拖欠的无序竞争状态,维护全行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