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刘作毅: 透视2011年水泥市场

更新日期: 2011年06月15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今年水泥市场从需求面、市场价格都超预期,但股市价格急跌(今天拉出个大阳线),形成很大反差。主要是今年1~5月CPI居高不下,政府尽管采取很多调控手段,但都未达到预期效果,财政紧缩,资金供应紧张,对后期经济走向出现堪忧。资本市场中有很多投行、基金、证券公司都非常关注水泥,也是数字水泥的客户,为此数字水泥总裁刘作毅应客户的要求就市场问题进行了交流:

    刘作毅(简称刘):关于数字水泥

    欢迎大家访问数字水泥,数字水泥是中国水泥协会下属的一家咨询公司,对外有网站和杂志,最主要的客户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资本市场客户,投行、基金和券商;另一部分是国内水泥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集团。数字水泥是一个水泥信息提供商,从事水泥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布,主要是以市场化的方式为客户进行不同种类的服务,小到一个数据,大到企业集团的战略报告,主要是围绕市场的变化进行跟踪,纵向全国、地区、省,市,区、地级市,直到企业;横向宏观经济、GDP、国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水泥产量、投资、经济指标、市场价格及上下游的信息。

    我们将这些静态信息组织起来,通过对市场动态的调研,来阐明市场间的差异、变化,推测市场未来的走向。在此过程中,在座的客户是我们的上帝和老师,数字水泥是在你们的协同下成长起来的。

    客户(简称客):刘总,我们都是老相识了,今天仍然是老话题,请您谈谈今年的市场表现。

    刘:今年1~5月的水泥市场是超预期的,但不协调的声音也出现了,从担心政府干预市场价格,到水泥股跳水,现在更是担心下半年市场需求大幅下滑。大家认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会有很大差别。我刚刚拿到5月的水泥产量数据,市场依然强劲,增速高达19%。今年上半年价格延续去年,实际上还靠需求的支撑。可以说市场供给压力是一直存在的。去年政府的强势限电直接压抑了供给,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给水泥行业制造了利好的环境。

    对于产能过剩的地区,如何控制市场的供需关系,保证产业的合理利润,去年的限电让行业有了切身的体会,只这一次,让大家都明白了:产能过剩的办法只有控制产量,前提是要有共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一次限电就解决了,不用再”上课”了。

    今年1~5月市场的表现,高需求、高供给。尽管产能投放很大,但一些地区的产能发挥是有的放矢,不是企业相互间为跑量而冲击市场,市场是有序的。华东最为明显,随后中南、东北、华北、西南一些地区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供给的调整,避免业内长期间的低价恶性竞争。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5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5.5%,增速高于4月份的5.3%和3月份的5.4%,为2008年7月以来的新高;

    中国央行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5,516亿元,低于今年4月份7,396亿元的水平,也低于经济学家此前预期的6,500亿元。

    美国银行/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中国经济学家陆挺预计,中国央行还将继续控制贷款总量,年内还会上调一次基准利率。他说央行公布的5月份数据表明,防通胀仍然是政府工作的重点。陆挺说,尽管最近出现了经济放缓的迹象,但中国央行一直在收紧货币政策,这是年初定下的政策基调。

    一系列媒体上的报道聚焦”CPI”、”财政紧缩”,资金面的压力在加大。在水泥市场上的表现是,企业明显地感到后续订单不足,有些区域为抢占市场”先机”已”跳水”。6、7月应该是非常关键,如果CPI还不”听话”,就会影响到下半年市场行情。下半年是水泥旺季,走量走价,上半年超预期,正常年份下,就是”水泥大年”。但现在的情景有些和2008年相似,担心会出现2008年底那样的“内外需双碰头”的硬着陆。

    我个人认为,目前水泥的运行还在箱体之内,就全国范围来讲,水泥市场还在成长期,我比资本市场乐观一些。我是从水泥行业角度来看,资本市场看的更宏观一些,要更深一些。我的主要观点是,国家还处于经济建设成长期,水泥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在加强,市场的供需关系明显在改善,今年的盈利状况比去年肯定要强,和去年年底持平就更好了。

    客:刘总,请您再谈谈水泥价格。

    刘:2011年1~5月全国P•O 42.5水泥市场价格420元/吨,较2010年上涨50元/吨,涨幅13.60%,涨幅最高的是华东地区,涨幅44.90%;西南、西北较去年都呈下跌状态。增长的背景:一方面是有需求拉动,最主要的是平衡了市场供需关系,前10年水泥价格一直在300元/吨上下20%间的幅度浮动,水泥产业的上游煤炭价格上涨了2~3倍,下游房地产价格上涨了3~5倍。为什么,由于业内竞争过于激烈,没有能力将上游的上涨成本转移下去,水泥行业在市场上具备了价格反弹的空间,但缺乏上调动力。这几年水泥大企业集团成长起来了,市场控制力加强了,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是价格反弹的最主要动力;但需求也是重要因素,一定要有需求的支撑,如果今年下半年需求下滑过大,市场控制力就难说了,因为有运转率的问题,现在的运转率是大家所能接受的。

    客:刘总,去年的电荒好像还在持续,今年会怎么样。

    刘:今年的电荒跟去年有差别。去年电荒在年底,为了完成全年的节能减排指标一刀切下来,停电限产,又在市场旺季,到处出现水泥供不应求,价格很轻易的涨了上去。今年就会有所不同,地方根据区域缺电情况、对不同行业、产业会采取不同策略,因此就会出现差异,普涨的基础不存在了。

    客:刘总,您再就开工项目和房地产谈谈您的观点。

    刘:我从4月的国家统计局的报表看到,新开工项目大大减少,相当一部份地区甚至是负增长。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贷款缩紧在项目开工上的反映,新开工项目的减少,说明未来的需求不乐观,如果经济宏观形势不改变,确实将影响今年下半年的市场。

    我们在5月初已注意到一些地区出现市场下滑的征兆,但还是局部;5月底,这种市场感觉在加大。但我也注意到,新开工负增长的地区在华东地区不多,中、西部地区多一些,因为前期西部地区投资增长过快。

    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8,737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住宅投资13,290亿元,增长37.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仍然较快。房地产,一方面政府要打压高价房,一方面要推动保障房,这是政府的想法。我在市场调研中看到,混凝土的供应商的单子有所减少,管桩的订单也有下降,就是说,随着保障房建设的趋稳,后期房地产开发增速将逐步放缓。

    客:刘总,您觉得未来还有多大市场发展空间,十二五的水泥发展前景。

    水泥行业规划,全国和各省都在做,一般是5年规划。但中国这几年经济发展太快,往往第二年就突破了规划中的总量,总量这个数据实际指导意义不强,是一个概念。但国家在政策引导方面是把握方向性的,比如,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支持大集团发展、节能减排、控制产能都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速度一直有争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避免过快也避免过慢。我有个朋友形容过中国的经济发展,说中国的经济就好像没有按刹车的动车组,速度非常快、体量非常大,我们30年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没有经过大的危机,无论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在世界上都是前无所有的。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的世界金融风暴,都来自外部,间接感到压力,但都被政府的调控政策给化解了。2008年的4万亿投资在国内有争论,本来就该调整了,但是为了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加大投资透支未来,造成后期的产能过剩是必然。所以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就是长期高投资所积累深层次问题的爆发,会不会硬着陆,市场最大的风险也在此。

    中国区域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异非常大,从时间段来讲,东部水泥市场2002~2004年完成了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后进入了持平甚至下行;中部市场2005~2008年是发展高峰期;西部市场2008年进入上升阶段,现在还在高位。这几个地区的高峰期越来越短,需求虽然有增长,但供给增长更快,一般来讲,以省市区级为区域,一个好的市场周期是2年,供需关系的转化导致市场价格走低。

    华东地区10年以前是水泥价格最低地区,今年成为最高地区,不是需求上升,是供给得到控制;西南地区2009年还是价格最高地区,但去年一路下滑,市场还处于上升期,但新增产能释放过快、过于集中,区域内缺乏有市场领导力的领军企业;同样在西北,产业集中度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强,所以价格依然高挺。看水泥,首先是看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其次是看区域,第三看主导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市场供需间的关系反映在水泥价格上。去年我们看市场是看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现在是看市场主导企业区域的控制能力,当然不能绝对化。

    用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十一五,企业依靠战略、实力,借助资本,开拓区域市场,做大做强。

    十二五,企业面对经济转型,  重组联合,加强区域控制,稳定市场。

    客:刘总,价格上涨过快政府会干预吗?

    刘:第一,水泥是竞争性产业,水泥有两个成本 —— 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目前,很多地区都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水泥是区域性产品,之所以是区域,是运输成本所决定的,一个区域价格过高,运输半径的屏障就会被打破,所以不会有全国统一的水泥价格。2008年灾后重建,安徽、湖北水泥通过长江西上登陆重庆,再转公路到四川;现在华东水泥市场价格高了,重庆水泥东去华东。所以要保持高价格,垄断市场是很难做到的,除非全国一家水泥企业,其余全是代售点,这不是水泥销售模式。这几年地方政府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有过干涉水泥市场价格的记录,但这种情况不多。国家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为保持发展不希望原材料价格过高,所以海南、福建发生过水泥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地方政府进行干预,这样的情况没有普遍性,水泥价格不可能在全国形成联盟,因为水泥是区域性产品,运输成本受里程限制有它的极限。

    去年部分地区水泥价格上涨的起因源于政府节能限电,和10年前相比,一吨水泥买两吨煤,现在一吨煤买两吨水泥。政府出台政策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支持大企业集团并购重组,就是看到了水泥企业间恶性竞争导致市场价格走低,难以为继。若按10年前的水泥价格和煤的关系,水泥价格应该在1,500~1,600元/吨,还远没涨到位。但市场自有它的自然规律,一吨水泥买两吨煤在当今的市场上是不会买账的。这就是市场现实,只希望差价不要进一步放大。

    客:价格上涨之后原先停掉的企业会重新开工吗?

    刘:有些地区的水泥价格提高之后,过去停的生产线又开起来了。这是个矛盾,一方面希望通过市场整合提高价格;另一方面使收购成本增加了;甚至落后产能的出局也有了问题。这就是市场,没有全都如意的。

    落后产能不会死灰复燃,这不是市场问题,因为政策不允许。生产线的开工很容易,就是资金问题,买了原燃料,召集人工就能很快开工。

    客:会放开项目审批吗?

    刘:中国水泥协会在网上发布信息,上报项目,大家认为要开放项目了。我是这样理解的,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要了解地方未来水泥的发展,这是惯例。并不意味着水泥价格高了,市场供需关系改善了就要上新项目。2011、2012年熟料产能释放的压力仍然很大, 2012、2013年水泥市场的压力最大。按年水泥需求增长速度5%来计算,2015年水泥需求在24亿吨,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2012年,新型干法熟料能力按保守估计会突破15亿吨,在落后产能全部淘汰的前提下,也是完全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我认为,即使审批项目放开也不会全面放开,从目前看,落后产能淘汰量较大的地区是山东、广东。但山东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后,也基本能够满足,山东目前是水泥输出省份;广东是广西的传统目标市场,水泥市场不是以行政区域划界的,流向取决于市场价格;西南、西北市场分散,未来两年主要是消化过去新增的产能。我个人认为,38号文没有终止,还是继续有效的。但市场在发展、变化,摸底上报项目是为了再批项目心中有数。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政策支持60家重点水泥企业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了,前20家企业的熟料产能2001年4,000万吨,2006年2.2亿吨,2010年6.4亿吨,正在建设的生产线,主要也集中在大企业集团中。

    市场需求现在是高位,过剩产能开始得到了控制,需求一定幅度范围的波动是正常的。水泥行业有两个周期,一个是产业经济周期,5年一个轮回;还有一个是季节周期,往年都在季节旺期跑量价升。今年一季度价格在高位没掉下来,就全国范围讲一年中有两次市场需求高峰,一次是在5~6月,一次是在10~12月,10~12月时间长、走量大,有价格提升的空间和时间。往年新投生产线一般也是集中在这一段时期,因为这时有量和价的空间。今年如果没有政府的货币急剧收缩,今年水泥市场肯定会很好,因为开局很好。从全国来讲,如果经济基本面没有太大改变,产业本身有了很大进步,已向国际接轨,大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在加强,从去年底到今年,水泥得价值回归主要取决于大企业的市场控制力。

    前10年主要看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关序,现在我认为,不要企望需求有太快的增长,更多的是看市场整合、大企业对区域市场的控制力。2007年后水泥企业的发展走出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轨迹,大企业集团的发展都是借助资本市场,而不是单纯地靠卖产品来发展。另一方面,大企业的布局是做区域、对区域市场进行有效控制,单点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就困难多了,一旦市场下滑日子就很难过,而跨区域布局的大企业集团东方不亮西方亮,道理就在这里。市场好分享市场,市场不好是收购机会。

    陕西由于产能集中释放,需求也没有期望的那么高,导致价格一路走低,P•O 42.5水泥已经跌到240元/吨,出现了新进入市场与原市场企业间的价格战,这就是市场,新增产能的释放必然带来市场的波动,市场新进入者关心如何打开市场,切出一块蛋糕;相反原市场主人要保住市场份额,大家知道,水泥是同质化产品,低价格是争夺市场最利的手段。

    客:刘总,您认为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是哪几家?

    刘:海螺是生产成本最具控制力,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中国建材在并购、做区域市场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华润有多产业背景,是从外行业进入水泥产业并迅速成长的企业,华润强调系统成本优势,也就是说明华润的综合实力强。同样一个华东市场,市场上升期造就了海螺,下滑期成就了中国建材南方水泥,靠资本、政策双轮驱动,通过收购企业、整合市场发展壮大。十一五末,华润表现得非常强势,在海南、广东进行快速收购,成为华南市场的老大,又一举进入地处南北两个市场的福建和山西,目标都是第一把交椅,最近又爆进驻云贵。可以看出在十二五市场的角逐,是在超一流的大企业间高层次、高水平的层面上展开,这种竞争将有利于推动产业进步。

    客:刘总,我们再看看各个区域的表现?

    刘:市场最好的地区,福建、黑龙江、新疆,其特征是需求旺盛,市场供不应求。市场好,好企业差企业都会有收益;湖南今年价格好,主要是限电压制产能发挥,价格突破历史高位;华东地区市场已经平稳,通过市场整合,改变了以往一季度掉价的局面;广东、广西大企业市场控制力强,市场稳定。差的,贵州、陕西是全国的价格的洼地,山西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价格也会下来,其原因很简单,产能过于集中释放,供需关系改变所致。水泥就是一个市场供需关系。看市场,就是看价格、看供需,资本市场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启示。但现在衡量一个好的市场,后面的背景是不同了,水泥产品同质化,市场是差异化的,关键是怎么做市场。

    客:刘总,海螺未来并购方式会改变吗?

    刘:海螺认为要去做的事情,都会表现出强势,海螺在做大做强水泥产业、余热发电、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都是要做的最好。你们知道,海螺在资本方面也是高手,你们都领教过,海螺已成立专门的并购部门,资金方面也很充足。海螺企业素质高,矿山好、精装备、管理水平高。相比之下,收购后的管理成本就会很高,打个比方,是让博导去初小任教。但现在逐步悟出了道理:收购的核心是市场,而不是简单的企业资产。观念变了,处理的方式就变了。海螺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有丰富的水泥行业从业经验,在前进的道路上有认识上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中国建材在收购上表现的”很宽容”,我认为实际上是”很强势”。关键是收购”要落地”,中国建材在收购方面”胜算”很大,近期在山西收狮头、重庆收金江,都可以看出中国建材在这方面的决心与韧性。中国建材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回想当年中国建材旗下中联的成长,有过多少次”走麦城”,但没有像关云长一样一去不复返。上周海螺在云南收购了一家企业。虽然企业规模不大,没关系,只要有开始就会继续。海螺的复制能力很强,能把这家企业管好就会把那家企业管好。所以在收购方面海螺也不会示弱,这是市场的需要,产业进步的需要,企业发展的需要。

    客:刘总,正像您所说,这几年大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市场的控制力在加强,政府会不会认为有产业垄断之嫌?

    纵观水泥产业,是一个资源依赖型、高耗能产业,在国际上是少数几家集团所控制的,集中度高是水泥产业的特点。水泥产业技术门槛不高,同质化产品没有市场竞争优势,是靠资本、区域控制来运作,不然产业就很难做。现在中国还有5,000多家企业,太分散,所以国家鼓励水泥产业重组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我们离垄断还差的很远,产业还处在充分竞争中,并购也刚刚开始,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看到真正的强强联合。当年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都想收冀东,而后中国建材收海螺都无功而返。可以说,若收购成功,市场控制力肯定会强,并购没有成功,说明还需要过程、需要市场条件,并购是有阶段的,不能超之过急。

    客:刘总,非常感谢您和我们之间的交流,我们一直在关注数字水泥,数字水泥这个名字起的好,数字水泥这几年的发展、观点述都离不开数字,这么庞大的数字你们是怎么获取,又如何来验证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刘:水泥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但发展的又非常快,要把这么一个行业说清楚确实不容易,在这方面数字水泥独辟蹊径,没有像常规一样,靠政府拨款去建设系统(也没这个可能),而是靠市场化的运作去建设、维护、完善系统,宗旨就是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客户。市场是我们的资源、客户是我们的财源。我们系统地通过多渠道的数据采集,分门别类地组织成专题资料,根据客户的需求形成分析报告和战略规划,同时在数字水泥网上和杂志上发表独家观点,形成了数据、图表、文字、图片一体化表现的风格,对推动产业的信息化摸索一条独立的建设路线和模式,数字水泥6年来所走过的路已被市场所认可。数据是基础,观点是灵魂,静态的数字与动态的调研是维系数字水泥成长的命脉。

    数字水泥在发展中始终围绕着数据库 ―― 资料库 ―― 知识库展开。最近,我们做了一件事,把几年来的数据、资料及对市场的观点进行了整理。汇编出三本文集在下个月推出。第一,将我们这几年的研究成果,2001~2010从全国到地级市的的水泥及相关数据系统成册;第二,把2010年全国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按省、市、区汇编成地图册,清晰地展示各地区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布局、规模结构和大企业集团在市场的产能份额;第三,将数字水泥发表的重要文章按专题汇编成不同章节,回味过去不同地区走过的历程,展望未来发展的前程。这三本文集将有助于加强对水泥行业的了解,用数字和观点来阐述水泥产业,增加透明性,这是数字水泥多年潜心努力的成果,愿和大家共同分享。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