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国股市急剧波动下滑的一年,上证指数一度下探到998.23点,为近8年来的最低,许多股票跌破原始发行价,5元以下的股票比比皆是。但是,2005年的证券市场并非一无是处,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为2005年的证券市场留下了浓墨重彩,股市的重大突破是将非流通的国有股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股权分置改革”是我们审视2005年证券市场的关键词与立足点。股改启动了证券市场有史以来最深刻、最根本的一场制度性大变革,并由此开始了与15年证券市场历史的“新老划断”,一个全新的市场正在构建之中。
截至到2006年4月30日,除30户尚未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外,沪深股市共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1339户(不含金融和B股公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05年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情况。
一、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结果
截至2005年底,沪深两市A股1339户上市公司拥有资产47376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9445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26%,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4.28%;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39715亿元,比上年度增加了7060亿元,相当于中国2005年度GDP总量的21.78%。
按照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我们以统一测算的评价标准为基准,运用功效系数法,同时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后,对2005年度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进行了评价,从整体来看1339户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在2004年的基础上稳定增长,年初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8206亿元,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9445亿元,增长了6.80%;1339户上市公司有949户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实现增长,增长企业占上市公司的70.87%,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8%。2005年上市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为上市公司的高比例分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伴随股权分置改革而来的制度完善也使得重视投资回报的理念深入人心。本次评价的前100强上市公司年初复权价格为2047.75,年末复权价格为2409.26,市场投资回报率为14.99%。
从评价结果看,盈利企业达到1072户,占评价范围内上市公司的80.06%,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之多;达到“优秀”水平的上市公司有51户,占3.81%;达到“良好”水平的有222户,占16.58%;处于“中等”水平的上市公司有576户,占43.02%;处于“低、差”水平的上市公司490户,占36.59%。见图2-1。
图2-1:上市公司评价结果分布情况
2005年上市公司的业绩总体显得较为理想,并涌现出一批绩优蓝筹群体。盈利与亏损户数比例为1072:267,有80.06%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每股收益大于0元的上市公司有1087户,占全部上市公司的81.18%,在0.5元以上的有138户,超过1元的盈利“高手”也达到了20户,贵州茅台以每股收益2.37元排在每股收益榜首。亏损严重公司主要还是集中于T族。
下面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偿债风险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和市场表现状况五个方面对评价结果逐一说明。
(一)财务效益状况
2005年度上市公司共实现利润总额为2434亿元,平均每户1.82亿元,与去年同期平均每户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水平基本持平。经过评价,2005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效益状况平均得分为18.68分,得分率为62.27%。评价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包括两个基本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和三个修正指标(总资产利润率、盈利现金保障倍数和股本收益率),基本指标得分率为59.77%。2005年末上市公司共拥有所有者权益1944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239亿元,平均每户上市公司实现所有者权益14.52亿元,户均水平比上年度同期增长了8.3个百分点;2005年度实现净利润为1555亿元,每户平均1.16亿元,2004年度纳入评价范围的是1352户上市公司,共实现利润1612亿元,每户平均1.19亿元,两年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上;2005年度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26%,比2004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34%的水平下降了1个百分点之多。2005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715亿元,上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655亿元,同比增加21.62%;2005年度实现主营业务利润6553亿元,每户平均为4.89亿元,2004年度平均每户4.67亿元,户均水平提高了4.71%;2005年度上市公司总资产利润率为5.15%,比2004年度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利润率为下降了18.89%;2005年上市公司的盈利现金保障倍数为1.71,比2004年度提高了24.82%;2005年度上市公司股本收益率为20.48%,同比下降了19.81%。财务效益状况各项指标年度变化情况详见表2-1。
表2-1:财务效益状况指标年度对比表
指标 |
2005 年度 |
2004 年 |
2003 年 |
2002 年 |
净资产收益率 (%) |
8.26 |
9.34 |
7.66 |
5.73 |
主营业务利润率 (%) |
16.5 |
19.11 |
19.97 |
20.20 |
总资产利润率 (%) |
5.15 |
6.35 |
5.15 |
4.15 |
盈利现金保障倍数 |
1.71 |
1.37 |
1.58 |
1.93 |
股本收益率 (%) |
20.48 |
25.54 |
19.67 |
14.99 |
在五个财务效益状况指标中,除盈利现金保障倍数比2004年度有所提高外,其余四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与我国2005年的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也是相吻合的,2005年我国政府加强了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宏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9%。但由于入世带来的税收、利率压力的消化,面对外资企业的大举入侵,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略有下降,但他们依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代表着较为领先的速度。
(二)资产质量状况
纳入评价范围的1339户上市公司在2005年末的资产总额为47376亿元,年初资产总额为42270亿元,资产总额增加了5106亿元。经过评价,2005年度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状况平均得分为9.85分,得分率为65.67%。评价资产质量状况的基本评价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修正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基本指标得分为10.57,得分率为70.47%。2005年每户上市公司拥有的平均资产量为33.47亿元,2004年上市公司共拥有资产总额为36499亿元,年末资产总额为42366亿元,每户企业拥有的平均资产量为29.17亿元,户均资产拥有量提高了14.74%;2005年户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比2004年增加了5.22亿元。2005年度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为0.89次,同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上市公司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增强了获利能力,从而响应了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2005年初上市公司拥有的流动资产是18136亿元,年末流动资产拥有量为19666亿元,户均流动资产平均拥有量为14.12亿元,同比提高了11.08%,2005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1次,同比提高了近10%。2005年度上市公司平均应收账款拥有量为2460.91亿元,户均拥有量为1.84亿元,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1.96次,比2004年应收账款速度提高了0.96次;2005年上市公司平均存货拥有量为6,643.22亿元,户均拥有量为4.96亿元,存货周转率为4.78次,比2004年度提高了3.46%。资产质量状况各项指标年度变化情况见表2-2。
表2-2:资产质量状况指标年度对比表
指标 |
2005 年 |
2004 年 |
2003 年 |
2002 年 |
总资产周转率 ( 次 ) |
0.89 |
0.84 |
0.72 |
0.63 |
流动资产周转率 ( 次 ) |
2.10 |
1.92 |
1.66 |
1.41 |
存货周转率 ( 次 ) |
4.78 |
4.62 |
4.24 |
3.95 |
应收账款周转率 ( 次 ) |
11.96 |
11.00 |
9.33 |
10.24 |
从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资产质量状况的四个指标从2002年度到2005年度连续呈上涨状态,上市公司在提高收入,做大资产的同时增强了资产运转能力,盘活了资产,在资产运作方面已经进入了正常和良性的运转。伴随着业务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也在不停地发展和变化。我们简单模拟一下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状况变动趋势,见下图2-2。
图2-2 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状况变动趋势图
可见,从2002年到2005年,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状况的四项指标一直呈上升趋势。
(三)偿债风险状况
2005年末上市公司资产户均拥有量为35.38 亿元,户均负债拥有量为19.20 亿元。上市公司偿债风险状况得分为10.91分,得分率为72.73%。用来评价偿债风险状况的基本指标是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修正指标是速动比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基本指标得分是9.98分,得分率为66.53%。2005年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4.28%,比2004年度增大了近2个百分点。2005年末上市公司的年经营现金净流量为4209亿元,平均每户企业获得经营现金净流量为3.14亿元,比上年度平均每户2.67亿元增加了17.60%。2005年末上市公司共有流动负债19434亿元,平均每户持有流动负债14.51亿元,2005年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为21.66%,与上年度基本持平,该指标在近三年很稳定地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说明上市公司在经营方面没有增加偿债风险系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经营比较稳定,资产周转情况良好。2005年上市公司速动比率为64.03%,比2004年上市公司平均速动比率水平下降了8.62个百分点。从2003年到2005年该指标逐年下降。2005年上市公司平均有形净值债务率为140.25%,比上年度增加了10个百分点。偿债风险状况的主要指标年度变化情况详见表2-3。
表2-3:偿债风险状况指标年度对比表
指标 |
2005 年 |
2004 年 |
2003 年 |
2002 年 |
资产负债率 (%) |
54.28 |
52.53 |
50.11 |
49.25 |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 |
21.66 |
21.49 |
21.44 |
21.93 |
速动比率 (%) |
64.03 |
72.65 |
80.16 |
83.98 |
有形净值债务率 (%) |
140.25 |
130.18 |
117.02 |
112.83 |
从2002年到2005年连续四年的情况,偿债风险状况较为稳定。资产负债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两个比率逐年上涨,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速动比率逐年下降,适度地利用负债筹资通过财务杠杆的作用可以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2005年度上市公司的业绩稳定增长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四)发展能力状况
2005年度上市公司实现利润3971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62%,这一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全年GDP的增长速度。经过评价,1339户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状况平均得分为16.95 分,得分率为67.80%。评价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包括两个基本指标,主营业务增长率和资本扩张率,四个修正指标,分别是累计保留盈余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主营业务鲜明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增长率,基本指标得分为17.28 分,得分率为69.12%。2005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率21.62%,比2004年度有所降低,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2005年上市公司资本扩张率为6.81%,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37%。2005年上市公司累计保留盈余率为27.32 %,同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2005年上市公司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为26.86%,与上年度基本持平。2005年上市公司户均营业利润为1.72亿元,户均其他业务利润为0.12亿元,主营业务鲜明率为88.50%,同比下降了8.12%;2004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增长率为 -14.21%,低于2004年10个百分点。2004年发展能力各项指标年度变化情况见表2-4。
表2-4: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年度对比表
指标 |
2005 年 |
2004 年 |
2003 年 |
2002 年 |
主营业务增长率 (%) |
21.62 |
31.17 |
28.08 |
16.32 |
资本扩张率 (%) |
6.81 |
10.81 |
12.30 |
6.70 |
累计保留盈余率 (%) |
27.32 |
23.31 |
20.14 |
14.57 |
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 (%) |
26.86 |
27.77 |
17.89 |
17.13 |
主营业务鲜明率 (%) |
88.50 |
96.32 |
92.17 |
89.97 |
主营业务利润率增长率 (%) |
-14.21 |
-4.29 |
-1.34 |
1.20 |
主营业务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2005年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表现较为突出,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为26.86%,累计保留盈余率也达到了近四年的最高点,为上市公司的分红派息奠定了基础。以年末股价计算,2005年加权股息收益率达2.83%,比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高0.58个百分点,创出了2000年以来的新高。上市公司回报股东意愿增强,上市公司的派现总额延续了近年来逐年攀升的走势,在2005年再次创出新高,派现公司的加权派现率(派现总额/净利润)达到39.05%,足以说明上市公司的逐年提升的业绩。
(五)市场表现状况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主旨在于倡导“业绩市”,在连续几年的研究中我们也得出了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在今年的评价中,我们特意将市场表现状况纳入我们的评价体系。市场表现状况主要选取了市场投资回报率和股价波动率两个指标。经过评价,2005年1339户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状况得分为8.99分,得分率为59.93%,市场投资回报率为-12.32%,股价波动率为102.61%,2005年的股市确实是跌宕起伏的一年。2005年6月6日,具有代表性的上证综合指数,在市场的平静之中跌破了1000点大关,走到了不期而至的998.23点,为近8年来的最低。这是5年漫长熊市的一个重要节点。临近年末上证综指12月29日收盘于1169.86点,较上年末下跌了96.64点,跌幅为7.63%,年内最大跌幅为21.18%。深证综指则下跌34.11点,较上年末跌幅为10.8%。
2005年尽管股市翻云覆雨,但是市场还是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2005年的市场表现均优于2004年同期的表现,2004年市场投资回报率为-14.04 %,股价波动率为107.90 %。良好的市场表现状况与国家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和控制是分不开的。2004年以来,随着“国九条”的发布,一系列推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包括启动股权分置改革、推动合规资金入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稳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大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等等。这些政策力度远远区别于以往股市政策,这些政策本身具备规范化和市场化的指向,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框架开始逐步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2005年“两会”期间,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今年就是证券市场转折之年。2005年证券市场的变化对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2005年政策出台的密集程度在中国证券市场十多年发展史中前所未有,并且进一步体现出政策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再是以往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另一方面,这些政策措施在2005年得到了切实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夯实了证券市场的基础,尤其是2005年4月底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证券市场制度基础的完善,困扰市场多年的同股不同权问题得以逐步解决。
经过2005年的转折,我国的证券市场确实已经向着规范化发展,加强了上市公司的质量。本次评价中,我们将2006年1-4月份的1339户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也做了评价,市场回报率为18.96%,股价波动率为31.66%。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证券市场这样一个好的开始必将带来优异的市场表现。
二、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结果的特点
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进入15年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改革期,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正式启动和全面铺开,为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从评价结果看,由于股改的出现,使得2005年度中国上市公司业绩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股改上市公司业绩显著
股权分置改革是2005年证券市场的一颗福星。纳入评价范围的1339户上市公司中有587户进行了股改,成为了“G股”。“G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得分为70.46分,比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高出7.77。587户“G股”上市公司2005年度获得的利润总额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61.74%,拥有的净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67.80%,拥有的资产总额的占全部上市公司的50.07%,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景况:数量上仅占43%的公司,拥有全部上市公司50%的资产,同时却创造了近70%的利润。“G股”基本实现了两个承诺:一是对分红的承诺,例如G迪马,年报分配预案为10转10派2,已高于当初承诺的10转6。年报中披露的分红方案基本与承诺相符;二是对业绩的承诺。股改是促进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互利共赢。通过与股改的组合操作,大部分上市公司改善了公司资产状况和业绩持续增长能力,清理了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提高了盈利水平。“G股”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比较如下图2-3:
图2-3:G股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比较
股权分置改革是针对中国股市制度的顽疾所进行的重大变革。在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证券市场A股市场表现与香港H股指数、红筹指数表现差异显著,尽管这几个指数都基于相似的基本面因素,但它们实际表现迥然不同。但在2005年7月份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开后,A股与香港H股、红筹的联动性明显加强。股权分置改革将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估值基础具有可比性,而QFII投资制度的扩大与深化使得国内与国际的资金联动更为紧密。伴随着市场规则的渐变和新的市场预期机制的逐步形成,由弱到强,由乱到稳的市场脉搏。事实上,在股改的推进中,一个全新的资本市场呼之欲出,一个健全市场的形成,则为A股市场夯实了长期牛市基础。
(二)上市公司业绩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效应
宏观经济背景属于上市公司业绩的“经常性因素”。2004年宏观调控下,沪综指曾在5个月内下跌29.10%。股改的启动可谓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举措,在2005年证券市场上还有一个词的出现反映了浓烈的宏观调控气味,这就是权证。
作为市场创新,拓宽市场广度和层次的重要成果,权证成为2005年市场异军突起的热点。 权证随着股改重登历史舞台,也重新带回了T+0交易制度,激发了大量资金的参与热情。但同时,大起大落的狂热、连续创设制度以及T+0的交易规则等,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市场投资主体继续着结构性的变化,机构投资者力量仍在迅速壮大,QFII不断扩充,其在市场中的影响日见增长。而社保资金、保险资金投资力度加大,也成为市场上愈显重要的投资力量。与机构投资者力量壮大相伴的是,价值投资这一主流投资理念,亦愈发深化。价值投资理念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分不开的,只有强大的业绩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2005年实行的“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继续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在合理调整中继续实现了高增长。从增长与通胀的组合来看,2005年是1998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最好的一年,即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既无通胀又无通缩的较理想状态。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产能集中释放将使生产过剩问题显现,并导致企业效益下滑。纳入本次评价范围的1339户上市公司亏损企业占到了19.94%,除金属、非金属行业外,其余20个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地亏损。亏损最大的是纺织、服装和毛皮行业,这主要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发力的结果,这一原因在上游行业业绩下滑过程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三)业绩增长速度趋缓,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较为普遍
2002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率为16.32%,2003年上市公司提高到28.08%,2004年提高到31.17%,而2005年主营业务增长率为21.62%,主营业务在达到了2004年的高点后到2005年有所回落。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8.2%。基础原材料价格飞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2005年报中得到集中体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较为普遍。2005年度上市公司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715亿元,平均每户上市公司实现29.66亿元,比2004年度上市公司的户均水平21.36%;2005年度实现净利润为1555亿元,户均实现净利润1.16亿元,比2004年度上市公司的户均水平下降了2.52%,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营业务利润下滑所引起的。从2002年到2005年连续四年主营业务利润率呈递减状态。如下图所示:
图2-4:近四年主营业务利润率趋势图
2005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下降主要是主营业务鲜明率的下降,主营业务鲜明率从2004年的96.32%下降到2005年的88.50%,这标明上市公司在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实施了多元化的经营策略,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其实无论是多元化经营还是一元化经营,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其次要把握一点,主营业务是企业动力的源泉,也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亏损面扩大,业绩分化严重
2005年上市公司有19.94%的企业发生亏损,亏损面同比增加了5.5个百分点,从2003年到2005年亏损面逐年扩大,近年上市公司亏损企业情况见下表。
表2-5近年上市公司亏损企业情况表
项目 |
2005年 |
2004年 |
2003年 |
2002年 |
2001年 |
上市公司数量 |
1339 |
1352 |
1250 |
1211 |
1151 |
亏损数量 |
267 |
197 |
156 |
174 |
160 |
亏损企业占比 |
19.94 |
14.57 |
12.48 |
13.21 |
15.12 |
盈利企业的净利润合计为2010亿元,亏损企业的净利润合计为455亿元,说明上市公司的业绩分化严重。
由于业绩分化严重,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呈现出“一九”分布态势。以净利润指标排序来考察上市公司盈利分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石化的净利润占全部评价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的25.44%,净资产占全部评价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的11.09%。按净利润排序居前的10户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和为797.43亿元,占1352户公司净利润总和的51.28%;排序前57户上市公司利润的合计占1339户公司净利润总和的80%,排序前90户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90%,而90户上市公司占评价整体数量的比例仅为6.72%。可见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呈现出的“一九”分布现象非常明显。
但是这90户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总额占1339户上市公司总资产总额的比例大约为41.32%,这就意味着这些公司用41.32%的资产实现了90%的净利润,其综合经营效率已经是非常客观了。那么其余的上市公司呢?如此来看,在利润增长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成为上市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五)流通市值与上市公司业绩高度相关
本次评价对1339户上市公司的全部样本进行了业绩与流通市值的相关性分析, 2005年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与业绩的高度相关,市场表现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质量。
自2001到2003年,股票价格与经营业绩综合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93、0.196和0.463,股票价格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都呈正比,并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在2004年,相关系数出现了逆转性的变化,减少到0.081, 这主要与2004年股票市场的特殊情况有关,即一方面上市公司2004年整体业绩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流通股的市价被迅速贬低,出现了破净资产、破发行价、破面值等情况。2005年股票价格与经营业绩综合得分的相关性得到恢复,相关系数为0.567,较历史同期水平明显增大,充分表明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高度相关。
表2-6:流通市值与业绩的相关程度
系数标准差显著性
系数 |
标准差 |
显著性 | |
财务效益 |
0.13 |
0.02 |
0.00* |
资产质量 |
0.00 |
0.02 |
0.96 |
偿债风险 |
0.11 |
0.02 |
0.00* |
发展能力 |
0.03 |
0.02 |
0.11 |
市场表现 |
0.16 |
0.02 |
0.00* |
财务效益 |
0.13 |
0.02 |
0.00* |
**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
(六)沪市整体业绩上涨,中小企业板业绩突出
沪市整体业绩好于深市已经是连续几年的现象了,2005年业绩评价中该现象再次出现,沪市813户上市公司平均得分为68.09分,深市526户上市公司平均得分为60.01分,沪市整体业绩得分比深市高出8分。沪市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44%,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高14.28%,深市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25%,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低36.44%。
2005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公布年报的526户上市公司中,其中401户上市公司盈利,占比为76.23%。深市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利润率和总股本收益率分别为5.25%、3.44%和12.66%,与2004年同期分别为7.62%、4.88%和21.06%的水平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公布年报的813户上市公司中,盈利企业占到了82.53%,沪市业绩继续优于深市业绩。沪市上市公司创造的净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82.16%,这些上市公司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占全部上市公司年末所有者权益的72.46%,较深市上市公司显示出业绩优良的特征。
但是深市的中小企业板表现出了强有力的后劲,纳入评价范围的中小企业共50户,无一亏损,中小企业板综合得分为76.11分,不仅比上市公司的平均得分高出10分之多,而且比沪市的上市公司平均得分高出8分。2005年度,中小板公司平均实现主营业务比上年增长37.71%,主营业务利润增长24.51%,净利润增长13.54%,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89%,平均每股收益0.40元,体现出了良好的成长性。业绩的发展得益于资金的充裕供给,50家中小板公司都实行了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制度,并确保了募集资金的安全。同时,从董事会的专项说明和会计师事务所专项审核意见看,上市公司披露情况与实际相符或基本相符。募集资金项目进展顺利,效益良好。同时,中小企业板还重视投资者合理回报,现金分红比例高。在50家中小板公司中,43家公司推出了现金分红的利润分配方案,共计派发现金股利8.19亿元,占50家公司2005年度净利润总额的36.15%;22家公司推出了送红股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方案,共计增加股本10.54亿股,占50家中小板公司2005年末股本总额的18.77%。
(七)上市公司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2005年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启动股改、暂停新股发行上市的背景下,作为市场主要功能的筹资受到严重抑制。2005年年内只有15家公司发行上市,4家公司增发,1家配股,总筹资额为328.85亿元,较上年减少529.43亿元,减少61.68%。这是市场变革转型中的另一重大代价。但是转型带来的直接影响应该是市场的规范和上市公司内在质量的提高。2005年新上市的15家公司全部盈利,平均业绩得分为73.27分,比上市公司的平均得分高出7.89分。
我们按照上市的时间做各年度间盈利企业的一个比较,见下图:
图2-5:年度间按盈利比例比较图
由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1年到2005年上市公司的质量在稳步提高,2001年以前上市的公司有77.23%的企业盈利,该比例在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82.28%、87.14%、87.69%、94%和100%。
2005年新上市的15户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评价结果为PR B- ─良,2005年4月新上市的登海种业综合得分为79.45分,在前百强企业中排名在92位。各年度上市的公司评价业绩比较如下图:
图2-6:连续年度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结果
由上图可以看出,优和良好水平的分布各年基本比较稳定,中等和低差公司的分布各年度间变化频繁,且不均匀。
三、各行业的评价结果比较
2005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在2004年度上涨的基础上稳定增长,但是行业间依然延续了喜忧参半的现象,下面根据证监会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从横向(与上市公司其它行业)比较和纵向(历史同期)比较两个维度对2005年度上市公司各行业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一)横向比较
此次评价的1339户上市公司中,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后,20个行业的评价结果如下图2-7所示:
图2-7:各行业综合得分比较图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在2005年度业绩评价中有六个行业的业绩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分别为:采掘业79.51分,金属、非金属业78.61分,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2.09分,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66.67分,食品、饮料业68.04分,交通运输仓储业68.48分,行业分布基本保持了2004年的水平。业绩最好的采掘业得分率不到80%,未能达到优秀水平,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采掘业中的子行业煤炭行业12户上市公司将业绩演绎得较为完美,成为本次评价中所有板块中的最高得分行业,是2005年度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最好的一个行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业绩好于平均水平几乎没有悬念,正是这些大盘蓝筹股成为了中国股市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有农林牧渔业、电子行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和综合业等11个行业未能及格,得分率在60%以下。
采掘业的财务效益状况表现最好,得到了26.02分,其次是金属、非金属行业25.15分,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8分,交通运输、仓储业20.09分;在资产质量状况中,采掘业、金属非金属业、交通运输、仓储业表现较好;食品、饮料业的偿债风险状况中表现最好,得分12.75分,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传播与文化产业在偿债风险状况有较佳表现,得分为12.44分。金属、非金属行业的发展能力状况最好,得到21.48分,其次是采掘业,得分为19.1分;采掘业的市场表现状况最好,得分为11.29分,看来市场表现和业绩已经是高度相关了。有关行业详细分析的内容见以后章节,在此不再赘述。
(二)纵向比较
我们连续做业绩评价已经五个年头了,对从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六个年度间行业的变化加以说明。总体来说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非金属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的表现较好,成为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而综合类、其他制造业和电子业表现一直缺少令人振奋的业绩。
1、绩优行业
对于绩优行业,主要满足以下条件:(1)六年平均得分超过75分;(2)年度之间得分差异在10分之内。2005年度评价中,能够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只有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2005年综合业绩得分为72.1分。
2、绩差行业
对于绩差行业,主要满足以下条件:(1)六年平均得分低于60分;(2)年度之间得分差异在10分以内。满足这样条件的行业也的确很难,连续六年绩差的行业只有综合类一个行业,但是从2001年到2005年批发零售业和其他制造业连续五年满足绩差的条件(见图2-8)。
图2-8:绩差行业连续5年综合得分趋势图
3、业绩向好的行业
对于业绩向好的行业,主要满足以下条件:(1)六年平均得分在60--75分之间;(2)年度之间得分差异在5分之内且趋势向上。严格来看2005年不存在这样的行业,信息技术业在以前连续五个年度业绩一直向好,但是2005年的综合得分只有58.4分,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7分,得分率尚不及60%。食品、饮料行业2000年业绩较好,从2001年开始出现下滑,到2005年连续四年呈现出业绩向好的趋势。医药、生物制品行业的业绩除在2004年度徘徊在及格线以外,其余五个年度基本还是满足业绩向好的标准。
我国加入WTO五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从2001年的44%增长到2005年的63%,机械产品、电子产品占出口比例逐年提高,这些行业的周期波动不再仅仅受国内市场所左右,更将融入到整个世界的周期波动中,而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又将反作用于全球整个行业。中国与世界已经贴得很近。借助与国际经济的形势,全球制造业已经显示出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通过并购延长产业链,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也将是这些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与之类似的还有电子业,国际整体产能已逐步从欧美、台湾等地向中国大陆转移。那么在未来的表现中相关行业应该可以出现期望的业绩。
(关于本报告:中联财务顾问有限公司、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中联会计师事务所和国资委有关专家共同组成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课题组,对沪深股市截至2006年4月30日公布年报的1339户上市公司(不含金融和B股公司)的2005年度综合业绩进行了评价排序,评出了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业绩100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