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 刘晓午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今年第一次预测2006年宏观经济是在1月11日的中国经济学家论坛上。当时产能过剩严重,与多数经济学家一样,余永定认为这将造成企业利润率下降,引发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经济趋冷。
时过三个月,身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余永定却没有想到,2006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如此出人意料——GDP强劲增长10.2%,贷款猛增1.26万亿元,投资增长27.7%。
“做预测很难,我的预测经常不对。但是经济预测必须跟着宏观经济实际情况走,发现问题,找到原因。”4月30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余永定在今年第二次正式阐述宏观经济预测时并不回避上次预测的脱靶。
投资热点发生转变
1.26万亿元的新增贷款投向了哪里?哪些投资领域是热点?这是定调今年宏观经济的前提,也是包括余永定在内的众多经济学家正在急迫寻找的答案。
而各方数据显示,区别于2003年以来的房地产、汽车和钢铁等重化工业,今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的投资热点发生了全新的改变。一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二是利润率高的采掘业和下游出口消费品业,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向本报记者提供的一季度投资结构数据,投资增长最快的主要是三个产业领域,一是采矿业,投资增长率为43.2%;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长率为36.3%;三是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率为29.6%。
“前两年投资风头最劲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在今年一季度回落到20.2%。”王建分析,外向度较高的制造业的投资增长拉动导致了经济升温。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在制造业30个产业分类中,有13个产业的投资增长率在60%以上,其中超过80%的产业有5个,大部分产业是外向度较高的制造业。
来自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出炉的宏观经济报告则表明,地方投资项目、新建项目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是一季度投资的主导力量。报告称:“一季度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8.8%,地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1.2%,地方项目投资增速高出中央项目12.4个百分点。”
通货紧缩压力增大
王建曾经在2005年上半年率先提出,宏观经济面临产能过剩威胁。在全面研究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后,他向本报记者表示:“今年的经济趋势仍然是我去年所提出的一个判断,即在需求高增长的格局下,供给水平增长更高,从长期看仍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
同时,他认为此次投资升温与2003年的经济过热的宏观背景有着极大的不同。“2003年经济过热一个特点是电力、钢铁、煤炭、运力等几个主要基础部门的支撑能力难以为继;另一个特点是不断攀升的生产资料价格和通胀率。但是2006年以来,国民经济的瓶颈部门在不断拓宽,消费物价也在不断走低,这种宏观态势与2003年的经济过热恰好是相反的。”
“2003年投资热的背景是政府土地管得松,银行资金放得开;经过两年宏观紧缩后,今年一季度银行信贷放得多,但政府对土地一直管理得很紧。所以前者是局部过热,而这次只是出现了热的苗头。”国家信息中心宏观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向记者描述两次经济升温的不同。
“因为是非经济因素造成了一季度经济走强,所以我认为一季度的经济走势只是暂时性的。我仍然坚持2003年时的观点,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依然面临物价下跌,通货紧缩的压力。”余永定坚定地说。
“我们现在面临的通缩压力更大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如此形容目前的宏观经济走势。“2003年到2005年的通胀来自粮食价格走高,上游能源、建材价格上涨,但消费品价格一直在跌。而到了2006年,粮价、钢铁、水泥等资本品和消费品物价全面走低。”
林教授警示说:“一边冷,一边热,新的投资升温对治理产能过剩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有无继续紧缩的必要?
一方面是短期投资迅速反弹,GDP强劲增长;另一方面是中长期通缩压力巨大,物价持续走低。余永定形容现在的宏观经济的“复杂性”超出以往,决策层在宏观调控上出现两难选择。
“从过去以住的经验来看,低通胀下的高速增长不会超过两年时间。随着GDP高增长的推移,宏观调控的难度在加大。”余永定说。
最大的难度在于央行调控目标较多,涉及物价、汇率和投资等多个目标。在既有的条件下,央行显然无法完全统一实现上述目标。如要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就要扩大货币供应,但此举又会引发信贷扩张和投资增速。
本次贷款利率上调 27个基点,余永定描述央行的决策心态“是两难的”,“微调贷款利率是表明央行很难确定和判断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而希望给以后更多的政策留出空间,同时给地方政府明确的紧缩信号。”
余永定建议,从短期来看,应该推出紧缩的货币政策措施来防止投资进一步升温;而从中长期来看,要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对通货紧缩,启动消费需求,消化过剩产能。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则认为,目前应该调高汇率和存款利率:“迟调不如早调,现在不调,以后再调,反应会更猛烈。”宋国青分析,中美利差达到5个点,而通胀率只相差1个百分点,利率水平和投资报酬率水平不均衡,同时真实汇率偏低导致贷款增长,现在该动动汇率和存款利率了。”
王建则认为,由于大的宏观格局没有改变,中长期通货紧缩、生产过剩的压力在增大,没有进一步紧缩的必要。相反宏观调控方针应从目前的“双稳健”向逐步刺激需求增长过渡,从而保持延续来之不易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