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会否在中国成为洪水猛兽?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3月17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唐玮
 
  “两会”期间,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提醒“谨慎对待垄断性跨国并购”的一席话激起了千层浪,同时全国工商联的一份提案中“跨国公司扩大占有其他国家市场时,往往使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威胁一国经济安全”的描述将近期外资并购的讨论推到了风口浪尖。
 
  3月7号,G华新披露将通过定向增发引入跨国水泥巨头豪西盟Holcim的消息,四川双马、冀东水泥也有收购传闻,而此前水泥行业龙头海螺水泥早被外资夺得。工程机械行业的担忧也一点不弱:2月24日,阿赛洛集团收购莱钢股份38.41%的股权,去年龙头企业徐工被凯雷间接收购,似乎A股市场上的两大传统企业板块正岌岌可危。
 
  但是,外资在国内一些行业的并购步伐,垄断性并购是否真的到了正在威胁国家经济?外资的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呢?
 
  说威胁不如说是措手不及
 
  记者试图采访商务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询问外资的政策是否将有所改变,均未得到答复。
 
  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宁向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政府还缺乏整体的规划,所以外资大肆并购到来之时,政府有点措手不及,并不是不想管,而是无法提出解决方案:第一,涉及多种利益关系,第二,即使提出方案因为没有经验可循定不完善,加上地方政府可以将括资产变现以后用来做市政建设,所以情况复杂。”
 
  既然不能对外资并购设立路障,那么如何应对新情况?
 
  “《反垄断法》是防止外资垄断性并购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证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关景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反垄断法》的出台也将越来越加快步伐,但是,法律的颁布需要过程,之前可以相应的出台行业规范、完善公司章程。“外资收购最主要的是针对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并没有做好反收购的措施,准备也不完善,人才储备更少。我们现在就在委托一些律师做培训,尤其是给国有企业当法律顾问的律师。”
 
  宁向东认为,“《反垄断法》固然有用,但和加强审批一样仍属于工具。关键是如今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能对此负责,还不如在人大下面设一个委员会,请一个资深的行业官员或者学者,对这个专门研究直接负责,以他的名誉来承担责任,这样会有效率的多,做最细致的研究,由始至终认真调查。并与发改委形成相应的平衡与制约。”
 
  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冀书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反垄断法》是从国家立法层面,如果地方政府与企业没有真正意识到外资收购的机会与风险的话,《反垄断法》的效用有限。企业、地方政府与外资,才是博弈群体。如果地方政府与企业管理层都已经“投降”了,反而会帮助外资来规避《反垄断法》,适得其反。
 
  外资并购的步伐不会停
 
  “现今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映,主要原因并购对象为上市公司。从外资收购的频率来看,今年外资收购并不是特别密集,其实早两年还要集中,如啤酒业。”冀书鹏这样认为。
 
  今年初正式颁布并于3月1日起实施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明确了外资可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长期战略性并购,投资于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和股改后新上市公司的A股股份。这一股改的配套措施,的确为外资通过资本市场并购企业提供了方便。
 
  冀书鹏认为,《管理办法》开了一个重要的口子,意义非同一般。以前外资只能通过QFII、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来投资,《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资本项目不可兑换在松动。此外,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外资以前通过各种渠道迂回的进入企业后,股权仍处于不流动的状态,随着股改的进行,退出机制正在日益完善,交易风险有了极大降低,这也是外资并购集中爆发的动力之一。
 
  以上原因加速了外资并购的步伐,也有了外资垄断行业、威胁国家经济之忧。有统计表明,到2003年,国内22个领域中已有七成被外资绝对控制,2005年,八成以上大型超市被跨国公司纳入囊中。
 
  那么能否阻碍其快速前进?“只要中国向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步伐不停,外资并购的步伐就不会停。”冀书鹏认为,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进程来看,无论伦敦、美国还是东京,成为世界中心都是分布走:成为制造中心,然后贸易中心,最后金融中心。“中国凭借低成本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较有实力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了制造中心。而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普遍增加、购买力水平水涨船高和商品的日益丰富,中国正在成为新一轮世界贸易中心。如果中国想承接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接力棒,成为金融中心是必由之路。金融中心的基本是资本国际化,外资收购即是资本运作,将外资挡在门外就意味着拒绝成为中心。”
 
  关景欣预计,今年外资并购将掀起高潮,而且主要集中在金融业、资源性行业水泥钢铁、房地产、机械制造业、零售业。
 
  学之“以渔”与外资共生
 
  李德水认为:“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国内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甚至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我国企业特别是一大批骨干企业也将不复存在。”
 
  此前,也有观点认为外资收购阉割了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背景正是出自对中国机械行业集体失地的担忧:河北宣工在本月初因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并购传闻股价大升,而这家世界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的胃口不仅限于此,约10年前就注资徐工,近期又以低价兼并了我国前十大机械设备生产商山工机械,更将三一重工、桂柳工等也纳入收购的目标。
 
  “确实有垄断、控股命脉行业的担忧。但是我们应该怎么办,不是挡在门外,而是学会怎么与外资共生。”冀书鹏说,要分析外资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外资选择的是弱势行业里的龙头行业,称为“斩首行动”。“把龙头拿下,居高临下,有可能会控制某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生产网络。但是也要看到,利用一个地区龙头的辐射力,把制造的分包、原材料的采购供应、产品的分销渠道,整个产业链有可能被救活。正如联想、海尔这类优秀企业无收购之利一样。如果挡在门外,弱势的局面很可能不能扭转,整个行业都可能失去竞争力。”
 
  企业必须学会与外资共生的能力,而不是全盘否定。冀书鹏认为,“这个能力表现在对外资收购的目的、交易手段的整体判断,外资会选择投资的地缘依赖性和产品的同质化程度。我们也用这两个坐标轴来确定收购方和被收购方这两者的关联性,根据不同的收购模式来设置不同的交易结构,了解了外资的收购逻辑就不会贱卖。”
 
  宁向东也表示说,需要“以洋治洋”学会“渔”,而不只要“鱼”。外资的进入可以为企业带来资本,也可提高中国企业的治理结构、资产质量,使中国企业更具国际竞争力。“承认不足,学习经验,自身做好了才能拒绝或者抵制。”而针对有些企业并购后只能沦为加工工厂,宁向东分析,“这只是价值链的一个环节,需要研究如何沿着这个环节来延伸,如何从立足之地占据整个地盘,是并购者和被并购者都在考虑的问题,需要博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