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努力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2月20日
    一、“十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时期,我们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克服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贸易摩擦加剧、油价上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发展、创新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少突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增长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一是工业继续发挥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牵引作用。初步测算,“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1.2%,超出同期GDP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比“九五”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提高了1.6个百分点。预计2005年我国钢产量将达到3.4亿吨,比“十五”初期增长165%。水泥产量达到11亿吨,比“十五”初期增长84.3%。汽车产量稳定在570万辆的高水平,比“十五”初期增长145%。乙烯生产能力达到844万吨,比“十五”初期增长89.7%。化学纤维产量达到1552万吨,比“十五”初期增长123.3%。这些重要产品生产规模的增长,满足了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为扩大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产品结构显著改善。2005年石化工业柴汽比将由“十五”初期的1.8提高到2.04,汽油全面实现了无铅化。轿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达到48.2%,比“十五”初期提高18个百分点。高浓度化肥比重达到79%,比“十五”初期提高近12个百分点。纺织工业的纤维消费结构逐步向需求型、功能性转变,化学纤维在纤维原料中的比重上升到64.9%,差别化纤维的比重达到28%。棉纺行业精梳纱比重、无结头纱比重和无梭布比重分别达到23.3%、58%和50%。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到4.4亿吨,占总产量的40%,比“十五”初期提高30个百分点。
 
  三是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在扶优扶强等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生产要素加快向优势企业集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国家重点支持的十家水泥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2.2%,较“十五”初期提高6.2个百分点。化肥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到4.4万吨,较“十五”初期增加了76%。纺织工业布局加快向江苏、浙江等优势地区集中,东部化纤产能已占全国的87.7%,年产5万吨以上企业从“十五”初期的25家增加到73家,产能之和占总产能比例从38.5%提高到67%。此外,首钢搬迁重组工作全面展开,关停能力和新项目建设获准启动,武钢、鄂钢完成重组,鞍钢和本钢实现了初步联合,钢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四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过去的5年,装备国产化取得重大进展。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正在逐步应用,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已实现国产化,国产大型船用半组合曲轴、五轴五联动数控机床、虚拟轴机床等一批高档数控装备进入市场。利用自主研发技术,主要采用国内设备,先后建设了青海100万吨钾肥、山东水煤浆气化30万吨合成氨等重点项目。宝钢、武钢、鞍钢等大型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实施乙烯改造,燕山、齐鲁、扬子、上海等乙烯装置达到了70万吨级规模,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产4000吨、5000吨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纺织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装备的比重已从“十五”初期的30%上升到50%。装备水平的提升,使我国工业能耗水平显著降低,2004年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0.76吨标煤,比“十五”初期下降30.9%;吨乙烯综合能耗为688大卡,比“十五”初期下降7.4%;吨水泥综合能耗0.145吨标煤,比“十五”初期下降13.7%。
 
  五是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认真履行了对外承诺,到2004年我国工业品关税基本上降到承诺的最终水平,同时工业品非关税进口措施几乎全部取消。尽管进入“后过渡期”以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有所加剧,但由于应对得当,我国工业对外贸易总体上还是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974亿美元,轻工业出口创汇1576.7亿美元。在坚持主要资源立足于国内,保持一定自给能力的同时,采用现货贸易、签订长期协议、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利用境外铁矿石等资源,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汽车商品(含整车、发动机、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出口量呈现了快速增长,创汇能力明显提高。汽车产品出口额首次大于同期进口额,标志着我国汽车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时代已经来临。
 
  六是区域工业协调推进。“十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不断加大对西部工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支持新疆独山子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扩建、青海100万吨钾肥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大提高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有关部门和东北三省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取得良好开端。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稳步推进。辽宁特钢与黑龙江北满特钢跨省重组成东北特钢集团。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更加充满活力。2004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83.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5个百分点。鞍钢西区建设和老厂改造、大连机床集团数控机床、大庆和吉化乙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正在快速发展。阜新等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已见成效。
 
  回顾过去5年的工作,我们对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基本国情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艰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性的认识更趋统一,对发挥工业在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就业中的带动作用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概括地讲,有三条经验值得总结。
 
  第一,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把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原材料工业粗放型经营,这是我国工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在结构调整上做文章,要大大降低高能耗、高物耗产业的比重,减轻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扩大和提高装备制造业比重。大的结构不调整,工业发展就很难摆脱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局面,增长方式也不可能真正得到转变。
 
  装备制造业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每亿元产值能源消费强度,冶金工业是1.76,石化工业是1.30,而装备制造业只有0.18,相差近10倍。振兴装备制造业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也能为原材料工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障。在重大装备国产化方面,这几年比较好地开展了轨道交通、燃气轮机、大型空冷电站、超超临界机组、抽水蓄能电站、直流输电、水泥成套设备等一系列重大装备的招标和国产化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为进一步做好装备制造业振兴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原材料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现阶段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资源产出效率低于国际水平。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的消费增长很快,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导致全球矿产资源短缺或供给不足的压力将是长期的。因此,要按比较优势原则,重点发展对国民经济全局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加工行业,对于没有资源优势、环境污染严重和市场需求量不大的行业,要控制生产能力。同时,要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品种、上档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从生产力布局和市场准入加强对工业发展进行引导,把制定规划和产业政策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规划主要解决的是生产力布局问题,而产业政策主要解决的是市场准入和扶持措施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几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了钢铁、铝、水泥、船舶、林纸一体化、炼油、乙烯等一批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制定了汽车、钢铁、铝、水泥等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明确区域布局,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指导。目前,钢铁、汽车、铝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和铝工业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钢铁、汽车产业政策已颁布实施,对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还制定了《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机制和体系建设。自发展改革委成立以来,已批准公布行业标准29批2295项,复审行业标准7168项,废止行业标准907项。这些标准的公布实施,为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标准支撑。
 
  从2003年开始,针对部分地区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和低水平扩张问题,中央审时度势,采取果断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规划和产业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工业宏观调控工作积累了经验。
 
  第三,注重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把工业反哺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从国情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业和农村。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而农产品生产则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增产的困难较大,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除采取必要的具有补贴性质的政策支持外,必须把“工业反哺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予以统筹考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新阶段,已具备了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和条件,既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工业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原料,又可以显著提高农民收入。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开展工作,努力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利用国债资金,安排了农副产品深加工、化肥燃料和动力结构调整、低毒农药等国债专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不仅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也使农户直接从中受益。利用国债资金支持化肥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对氨肥原料结构和动力结构进行改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显著降低了农业用肥成本。这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化肥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重大,影响将是长期的。同时,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为重点,启动了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既缓解了石油供需矛盾,也促进了农作物的转化。
 
    二、“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两个指标:一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实现这两项任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工业是推进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也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在加快工业发展过程中,应为完成这两项任务做出重要贡献。
 
  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发展虽然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利因素。只要我们处理得好,就能够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有利因素包括:一是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经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整体形势有利于工业发展。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发达国家制造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以钢铁、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高增长产业的形成,将促进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市场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更充分,工业发展更具活力。四是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使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出来,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广阔。市场的优势有利于我们在开展国际合作中占据主动,以市场换资源,以市场换技术。概括地讲,广阔的市场是支撑我国工业发展的最有力因素。
 
  不利因素包括:一是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显现,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二是市场主体、投资主体、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在高度开放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进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从体制、机制到管理方式上都需要进行探索和创新。三是过去多年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开始显现,工业增长很大程度上仍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增长方式的难度不容忽视。四是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五是随着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就业对工业增长的弹性将逐渐降低,工业领域就业压力不断增长。
 
  总之,当前工业发展的形势虽然总体上比较好,但也不容盲目乐观,必须认识到我国还不是工业强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总体看,“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任务很重,有不少需要破解的难题。归纳起来有4项战略任务,一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二是加快原材料工业产业升级,三是提高轻纺工业国际竞争力,四是促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
 
  (一)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振兴装备制造业要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一是大力发展重大技术装备。要依托重点工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研制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二是加快培育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引导企业理性面对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防止盲目扩张,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三是壮大船舶工业实力。要强化船舶自主研发和船用装备的配套能力,加快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新型船舶。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引导其他地区的造船企业合理布局。
 
  (二)加快原材料工业产业升级
 
  原材料工业要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调整结构、降低消耗,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一是优化发展冶金工业。钢铁工业要支持发展国内短缺产品,积极推广先进生产工艺和装备,结合首钢等城市企业搬迁,加大产业兼并重组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铝工业要重点建设大型氧化铝基地,适度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电解铝,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和再生铝。引导和调控铜冶炼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稀土工业要切实加强资源保护,严格行业准入,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大力发展稀土生物材料等新材料和高端应用产品。黄金工业要坚持存量发展为主的方针,逐步形成大型黄金企业主导黄金工业的局面。加强黄金地质勘探和资源保护,发展低品位、难选冶金矿资源选冶技术和深部金矿的开采技术。二是调整化学工业布局。炼油工业要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质量。通过关停并转小型、低效炼油装置,提高产业集中度。乙烯工业要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加快生产能力建设、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扩大乙烯原料来源,继续实施以扩能降耗和提高竞争力为主的改扩建,统筹区域布局,推进炼油化工一体化。化肥工业要加快产业布局和原料及动力结构调整,在能源产地和粮棉主产区建设若干个百万吨级尿素生产基地,提高自给率,降低生产成本。医药工业要加快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发展机电一体化医疗器械产品。继续加大高毒农药替代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三是促进建材工业健康发展。要以节能、节地、节水、节约矿产资源、环保和提高产品标准为重点,加快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水泥工业上项目要和压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推广节能磨粉、余热发电、利用水泥窑处理工业废弃物及分类好的生活垃圾等技术,支持采用工业废渣做原料和混合材料。玻璃工业要加快发展功能性材料,不断提高加工深度。鼓励生产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和绿色装饰材料,提高建筑物质量,延长建筑物寿命。
 
  (三)提高轻纺工业国际竞争力
 
  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快轻纺工业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巩固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注重发挥轻纺工业在扩大就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反哺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改造提升纺织工业。加快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等新型化学纤维原料,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和非棉天然纤维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纱、织造、染整、服装等传统行业。积极引导和扶持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推进产业的东、中、西部梯度转移,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努力提高自主品牌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规范企业市场竞争秩序,提高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二是加快轻工业升级。造纸工业要以原料结构调整为核心,关闭落后的草浆生产线,加快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合理布局林纸项目,重点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培育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整黄淮海地区。食品工业要加快农副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体系,提高食品工业整体水平。规范家电、陶瓷、塑料制品等轻工优势行业的市场秩序,培育自主品牌。
 
  (四)促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继续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西部工业结构调整,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初步形成地区间特色明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东北地区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建设重大装备、精品钢材等大型生产基地。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有色金属、钾磷肥等特色资源加工基地,促进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要加快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中部崛起,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率先崛起,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装备工业基地、重要原材料基地,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