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艰巨任务,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快速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3月5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13年,海螺集团汇总营业收入、总资产双双超千亿元,利润同比增长了50%,占安徽省属33家国有企业该年利润的半壁江山,海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业绩,是多年来坚持改革创新的结果。
在去年安徽省委学习传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上,安徽省委主要领导的讲话对海螺改革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海螺就是很好的案例,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到去年末,海螺集团的总资产、净资产分别比改制前增长了8.14倍和24.4倍。”
目前,海螺拥有海螺水泥、海螺型材、海螺创业3家上市公司。集团下属的150多家企业均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对当地的财政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海螺集团所掌握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已经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优势使得海螺集团在实现国际化战略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据郭文叁介绍,2003年6月23日,安徽省属企业国资办对改制后的海螺集团股权结构下达了正式批复文件:海螺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亿元,其中:安徽省投资集团拥有51%的股权,为国有法人股;海创公司拥有49%的股权,为社会法人股。
海螺集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已10年时间,在此期间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参与改制的老职工,通过资本市场享受了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因此争议也不断。主要争议集中在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海螺集团在此阶段接受过上至国家审计署、下至安徽省审计、财税等部门多次检查,但查出来的结果正好相反,国有资产不但没有流失,而且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值。每一次检查都得到了较高评价。
改制后的海螺集团进一步规范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了全员身份买断,职工由“企业人”变为“社会人”,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界限,更新了广大干部员工的经营理念,形成了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运行机制。
经安徽省审计厅审计,海螺集团改制以来,截止到2012年末,资产规模从1993年的4.6亿元增长到986.9亿元,净资产从1993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523亿元,年实现利税总额也从不足9000万元增长到124.3亿元,分别增长了214倍、5230倍、138倍,资产负债率由90%以上下降到47%,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保值增值。改制后,集团公司累计向省政府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1.9亿元。
海螺的改革实践已成为安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试金石,在年初的国资监管工作会议上,安徽省国资委主任许崇信表示,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总结推广海螺集团实施职工和经营层股权激励、江汽集团主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经验做法。
海螺经过改革成立的海创公司,于去年12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发行3.0475亿股,每股发行价13.56港元,募集资金41.3亿港元。成为安徽省首家在香港红筹股上市的企业,开辟了控股公司架构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先河。为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探索资产证券化及安徽省其他企业红筹上市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海创公司上市后,将重点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节能环保产业。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是这样评价的:海创上市不仅是海螺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水泥行业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件大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国企改革一个关键词就是员工持股,而海创就是海螺员工持股的公司,海螺创业在香港上市,投资者竞相购买,股价上涨近30%,说明市场认同了海创的改革。他表示作为基石投资者,将永远持有海螺创业的股票。
德银亚太区总裁蔡洪平认为:“海创上市创造了很多第一,其中有三个第一是大家想不到的。首先是由一个创始人完成了三次境内外上市,其次是第一家中国H股公司母公司通过境外红筹结构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第三是居然有像中国建材宋志平董事长这样,一辈子也不愿意把这个股票卖掉的基石投资者,我看他不是基石投资者,而是铁石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