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成长中的烦恼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16日

    邱晓华,1958年生,现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高级经济师。1978年3月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家统计局工作,历任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8年9月到安徽任省长助理,1999年9月起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记者:有资料表明,现在我国共有11个行业出现或存在潜在产能过剩,怎样看待这种情况?
 
  邱晓华:中国人长期以来生活在短缺的阴影中,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市场供应充裕,成绩为世界所瞩目。现在出现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应当冷静分析,谨慎应对。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增长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可谓是成长中的烦恼。从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年保持9%以上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增速超过20%,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生产能力。
 
  其实,产品多了总比少好,多了就有了更多的调控和回旋的余地。对产能过剩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是真过剩还是假过剩,是相对过剩还是绝对过剩,是短期过剩还是长期过剩。还应该看到的是,过剩只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市场供求有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现在看起来多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会不足了,比如1997年金融危机后有一段时间说电多了,但随着后几年的发展,到2003年许多地方又闹电荒了,多与少总是在一定阶段,相对一定的市场需求而言,而市场需求又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供求之间不可能有绝对的平衡,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产与需之间的问题。
  
  记者:产能过剩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邱晓华:产能过剩是经济高增长后浮现的问题,既有发展性因素,也不排除由于市场和行政行为的盲目性,上了许多不该上的项目,造成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一些行业产品库存增加、产品价格大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
 
  产能过剩,势必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影响企业利润和职工收入,减弱企业的投资能力和职工的消费能力,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造成生产的不景气,进而带来就业形势的不好,银行坏账的大量增加,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要避免走入这种恶性循环。
 
  记者:对产能过剩的情况,有何治理之策?
 
  邱晓华:我看可以通过三个途径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一是通过结构调整优化一块,二是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延缓一块,三是通过扩大内需消化一块。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和企业还在继续热衷上新项目,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存在。在经济过热、需求旺盛、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还都有生存空间,企业缺乏调整结构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而在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较多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才会有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市场也才有条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这是调整结构的好时机,要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现在一些地方的投资还热衷于上一些加工工业项目,应当适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把一些建设项目延迟到今后几年再上,这样也可以减轻产能过剩的压力。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农村的广大市场潜力将逐渐显现。有60%人口的农村消费市场,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有更多的措施,让农民看到增收的希望,改善农民的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农民增收的空间。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使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增加非农产业的收入。国家还应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加快农村医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启动农村消费和投资的措施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面貌相对落后,城乡差距很不合理的矛盾,为经济平稳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还能消化掉过剩的钢铁、水泥、电力等产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缓解企业的困难,同时还能创造就业,可形成良性循环。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