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海螺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模式再探

来源: 来源: 中国企业报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4日

  安徽作为我国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国有企业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国有企业发展力得到了很大释放。今年1—10月份,与全国省级监管企业相比,安徽省属企业资产总额位居第8位,收入位居第7位,利润位居第6位。

  安徽省国资委主任许崇信在12月10—11日的一次国企改革调研中说,要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力争在省属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改革上市和推进职工持股,推动一批重点改革项目取得新突破。很显然,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多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推进,国企改革将面临新的抉择。

  改革探索从未停息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在早期的三项制度改革之后,以产权为中心的股份制改造就悄然推进,但很多问题积重难返,为了搞好国有企业,安徽省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获得了重要突破。

  据曾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安徽省经信委一位处长回忆,在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时间中,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县市以下困难国有企业的有效资产进行盘活。像口子集团、皖酒集团、龙津集团、文王贡酒业等一批酒类企业先后产权易帜,实行了国有民营,当时有很多质疑声,争论至今不息,但总体来看国有资产得到了盘活,90%以上企业都获得了新生,不仅为地方财税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当地百姓解决了大量就业;二是利用国内外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激活存量资产。以扬子集团、圣泉集团、美菱集团等为代表的企业先后被国内外企业重组收购,实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改革目标;三是利用国家债转股政策,让淮南矿业集团等一批负债过高的企业轻装上阵,很快焕发出生机。淮南矿业债转股后,不仅在两年时间内实现了盈利,而且很快通过煤电一体化和煤矿安全治理上的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当前煤炭最困难时期仍然保持着较好的盈利水平;四是全力推进企业办社会改革,剥离学校、医院和相关辅业,精干主业让大多数国有企业放下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像马钢、铜陵有色、安徽叉车、江淮汽车等安徽省属骨干企业都在深化改革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革面临诸多挑战

  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有很多失败和教训,根源在于体制不顺,而体制不顺的关键因素是在国资一股独大,无法形成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运行体系。

  2000年前后,以美菱、荣事达为代表的安徽家电由于没有及时调整转型,进入了发展的衰退期,其中,荣事达当家人陈荣珍早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尽可能地采取了几种大的措施力挽危境。但并没有解救危难中的荣事达。

  很多专家分析发现,失败的根源就在体制,由于产权是政府的,企业的每一步重要举措都必须符合政府意志,在如此情形下再把企业推向市场,好时顺风顺水,逆时寸步难行,很多企业都很难突围。

  安徽古井集团是一个一直致力于改革的国有企业,但由于在产权改革中与政府监管产生了巨大冲突,国资民营引起了更多争议。不过,改革仍在规划设计中,类似这样的例子不仅在安徽多次出现,在全国各地也比比皆是。

  海螺改革或许是方向

  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安徽有很多种,央企与地方合作,省与省合作,外资与国资合作,民资与国资合作,也有几种经济体混为一起的。而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具争议性的是海螺的改革。

  安徽海螺集团的业绩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受宏观经济影响,但其利润却占安徽省属企业总量的半壁江山,是我国少有在国际上具有产品定价权的企业之一。究其发展动力,主要是得益于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创新。

  早在2002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批准下,海螺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由于产权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充满了活力。他们先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发展过程,使我国水泥行业在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上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特别是在当前水泥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海螺水泥年产量达1.8亿吨,总量居世界单个企业第一。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认为,海螺是安徽省成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在管理创新上有持久的动力。对于海螺发展,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国有资产大幅增值,到去年末,海螺集团的总资产、净资产分别比改制前增长了8.14倍和24.4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海螺就是很好的案例,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

  12月14日,记者在海螺采访时了解到,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负责调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状况的一位官员在海螺调研时说,海螺的成功发展案例将会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