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碳交易热启动 水泥等504家试点企业和单位

来源: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3日

  “北京市的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8月5日,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五周年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如是说,“我理解的北京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也会很快上线、启动。”

  同日下午,北京市发改委网站发布《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报送及第三方核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根据市领导指示,2013年年内要启动交易,”《通知》中写到,“为尽快确定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基数,完成配额分配,我委近期将组织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的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报送及第三方核查工作。”

  《通知》表明,北京试点将在9月30日完成对拟纳入重点排放单位排放量的上报和核查。本次核查结果将决定北京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重点排放单位的最终名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配额分配。

  记者采访参与报告核查的排放单位和第三方核查机构得知,目前各单位都在加紧进行数据报送和核查工作。8月9日,企业方面提交的初始填报已经完成,第三方核查机构正在配合排放单位开展下一步核查填报工作。

  作为交易平台,北京环境交易所也已准备就绪。记者从环境交易所方面获悉,目前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的制订和电子化平台的搭建已经完成,正处启动前最后的试运行阶段。

  “也就是说我们为这个碳交易的正式开始,做好了市场化的准备,这个已经没悬念了。”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说。

  纳入单位五花八门

  在这一轮的核查中,北京市发改委根据2009年-2012年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统计数据,列出了一个“初步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平均值在1万吨以上的排放单位”名单。这些名单上的重点排放单位,在经过核查确认后,将成为北京碳交易试点的第一批参与者。

  与其他试点明确点出纳入交易行业范围不同的是,北京市采取了通过二氧化碳排放量界定交易主体的方法。这导致了纳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行业五花八门。

  从这份包含了504家企业和单位名单中可以看到,除了传统的火力发电、热力、水泥、石化等“排放大户”外,外交部、法院、公安局、动物园等排放单位也纷纷上榜。

  据本报记者统计,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北大、清华等39所大专院校被纳入名单,中央党校等四所党校和干部培训学校也在交易范围内。在医疗卫生领域,除了制药企业之外,中日友好医院等15家医院进入了名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被纳入。此外,中央电视台、新华通讯社和北京电视台等新闻机构也出现在了名单上。而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等公共建筑也成为了重点排放单位。

  在2012年北京试点实施方案刚公布时,就曾有专家提出,北京市对交易主体的规定方式会导致纳入交易行业过多,各个行业基准线和减排标准的制定存在困难,对随后的配额发放造成影响。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目前北京试点的数据核查工作正采用市里统一制定的方法学和指南,具体的配额发放方法将在数据上报结束之后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进一步决定。

  企业报告进展不一

  “自从两个星期前开始接受咨询,每天都有一二十个企业的电话打进来问核算和报告的问题。”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据《通知》,为保障填报和核查工作顺利开展,北京市发改委建立了专家咨询辅导机制,重点排放单位如在填报及核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向相关专家咨询。《通知》同时公布了一份列有10位专家联系方式的名单。

  名单显示,这些来自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清华大学、第三方核查机构、环境交易所等单位的专家将就不同行业核算方法、第三方核查程序指南、配额分配一般方法等方面解答企业的问题。

  前述工作人员正是负责解答企业的排放核算方法。“企业都在问一些比如核算边界啊,算法的之类的问题,”这位工作人员说,“也有企业关心碳配额,问我们填报数据对碳配额分配的影响。我们就告诉企业准确填报对他们有好处。”

  “企业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一位参与核查的人士说,“有的是上报系统打不开,有的是登陆密码不知道是什么,有的不是国企被划分成了国企,有的是水泥制品企业被划分成了水泥行业,都得一个个解决。”

  记者随机联系了几家名单上的企业,发现各企业填报工作进展不一。被纳入名单的利乐包装(北京)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表示,已经安排了相关人员跟进填报工作,问题不大。“我们都有对应的指导单位,培训也有相关联系人,所以我们就完全按照政策来,根据政府要求一步步做,尽力配合。”而一家事业单位则到了初始填报截止当天下午4点还未完成数据上报。一家零售业企业办公室则表示没有听说过“碳排放”、“碳交易”或者“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工作。

  四千万奖励核查机构

  《通知》中另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对第三方核查报告奖金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每份核查报告初次复核结果为“优秀”的,给予12万元奖励资金;对于“良好”的,给予10万元奖励资金;对于“合格”的,给予每份核查报告8万元奖励资金。对于经专家初次复核结果为“不合格”但再次复核结果为“合格”的,给予8万元奖励资金。

  仅以“合格”标准计算,北京市名单上的504家企业就会给核查机构带来超过4000万核查收入。而《通知》还规定,“对于第三方核查报告优秀且核查工作量大的,将适当提高奖励标准,具体视情况酌情确定。”

  “和其它试点省市对比,这个成本不低!”名为“上海碳交易”的微博账号感叹到。上海市曾在去年开展了碳排放交易试点企业2009-2011年碳排放初始盘查工作招标,招标公告上写明:“本期项目实施范围为不少于195家参与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企业(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试点企业名单为准),总预算不超过500万元。”以此计算,每家企业的盘查费用在2.5万元左右。

  在《通知》的附件中,北京市发改委把名单中的504家企业分配给了10家核查机构,其中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分到110家企业,数量最多。而最少的北京赛西认证公司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也各分到了10家。根据《通知》上的安排,这些核查机构需要在8月16日-9月6日的时间段里完成核查报告。

  分配到80家企业核查任务的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副总经理张小丹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为了配合政府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次企业碳核查工作,公司已在内部组织召开多次会议和培训,力求在思想认识、技术标准、服务质量上达到统一。公司还制定了企业核查工作方案,并开展了企业信息交流和核查服务的前期准备工作。

  “工作量的确很大,时间紧,质量要求高。”中创碳投战略总监钱国强说,他所在的公司分到了67家企业。钱国强说,为做好本次核查工作,中创碳投内部成立了两个体制,一个是以核查员为中心,为每个核查员配备了一个工作队。另一个是成立了一个技术委员会,在核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就到技术委员会讨论,“基本整个公司全力以赴都在做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