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期规划投入近6000亿 京北大开发衔枚疾进

来源: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8日

  在北京的区域发展中,城南开发、CBD东扩、金融街西延、通州打造城市副中心,声势一个比一个浩大;相反,京北大开发,罕有人知。

  事实上,在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将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作为“两城两带”的战略重点之一后,北京北部的海淀、昌平、顺义便纷纷制定各自的开发计划。

  由于京北是首都“上风上水”,大规模的开发可能对生态产生影响,同时京北开发为表征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也使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所确定的“两轴两带”城市空间规划被打破。因此,北京市规划委与发改委之间就此产生分歧,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也就在所难免。

  昌平4000亿打造“三城一区一基地”

  随着近年来北京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日益饱和,昌平的地位开始凸显。“市里现在对昌平的定位是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关键词是科技、教育和人口承接。”昌平区发改委总经济师杨薇薇介绍。

  在这一定位之下,昌平正着力推进未来科技城、沙河大学城、昌平新城、北京科技商务区(TBD)、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这“三城一区一基地”建设。“目前,这些功能区已经先行进入了全面建设期。”杨薇薇说。

  “科技商务区的核心定位是世界级的科技服务中心,重点聚集发展科技金融、科技商务、研发服务三大业态,打造新兴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大产业集群。”杨薇薇介绍,“科技商务区将填补京北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生活性服务业不足的空白”。

  北京科技商务区由昌平区政府与中投发展合作开发建设,预计总投资1800亿至2000亿元,总建筑量超过1500万平方米,8至10年建成。根据规划,科技商务区由科技金融岛、科技商务中心区、科技运动公园、京北数码港和生命科学园五大板块组成。

  昌平新城东区和沙河大学城则是两个规划人口都在15万人左右的生活区,预计总投资规模分别为247亿元、280亿元。

  初步测算,上述“三城一区一基地”计划总投入接近4000亿元。

  海淀力推北部生态科技新区

  中关村所在的海淀一直是北京经济发展的明星,但海淀北部地区原来是传统的农村地区,虽紧邻中关村,由于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落后于海淀南部地区。

  据海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北部开发建设指挥平台总指挥穆鹏介绍,2009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海淀区委区政府调整了海淀北部地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科技新区。

  2012年10月17日“十八大”召开前夕,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原则通过海淀北部地区整体开发方案。

  作为未来中关村核心区的一个增长极,5年内,海淀将建成翠湖、永丰、中关村软件园三大组团,形成约40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区。到2020年实现产值过万亿元,并能吸纳40万至60万左右的就业人口。

  截至目前,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累计完成开发建设投资过千亿元,今后还将完成1200亿元的开发建设投资。

  据穆鹏介绍,目前三大组团的土地一级开发取得新的进展,中关村软件园二期整体控规调整方案得到批复,一级开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翠湖科技园和永丰基地的一批项目已取得授权,正在办理其他前期手续及实施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发改委、规划委对京北开发有分歧

  据知情人士介绍,昌平、海淀在京北的大开发虽然符合北京市发改委主导的“十二五”规划,却使目前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被彻底突破,致使发改委和规划委出现意见分歧。

  2003年编制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的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待多中心”。其中,关键的两带为,东部从顺义、朝阳、通州到大兴的产业发展带和西侧海淀、丰台、门头沟的生态建设带。

  但实际发展中却发现:东边发展带上的顺义、朝阳、亦庄都很好,但在通州却断了通州除了房地产,缺乏支柱性产业的支撑;西侧带,海淀山后与丰台、房山缺少产业联系和互动,却与昌平联系紧密,海淀的企业一旦在海淀空间饱和,往往选择向昌平扩散。因而,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北京市发改委就提出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

  “京北的海淀北部、昌平和顺义基本在一条线上,以前昌平南部有些空白,现在通过未来科技城、北京科技商务区的建设,就把北部这条线全联系起来了,产业很清晰。”北京科技商务区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澎认为,京北这条产业带是自发形成的,且产业互补、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但北京市规划会对京北开发却有些疑虑。“北京市规划委不太认可,因为北部是上风上水,昌平、海淀、顺义几家使劲开发,环境上可能有压力。”该知情人士介绍,下一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需要对此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