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批遣散的老工人拿到了最后一笔款项后,再不可能回到曾经熟悉的车间,有着76年历史的老水泥厂将留在老广州人记忆里
专题撰文 时报记者 何雪峰 陈永华 见习记者 孙婷婷
专题摄影 时报记者 黄亦民 郑启文
近日,第一批遣散的老工人拿到了发给他们的最后一笔款项后,离开了广州水泥厂,他们将再也不可能回到曾经熟悉的车间。今年10月,这家位于西村的广州水泥厂已经悄然熄火,正式关闭。安置完900多名职工后,广州水泥厂将在半年时间内清完库存,拆除设备,然后彻底从西村消失。今后,这家兴建于民国时期,有着76年历史、浓缩着广州近代、现代民族工业发展史的老水泥厂,将只能在老广州的记忆里出现。
昨日,时报记者来到广州水泥厂,厂门口的五只白山羊雕塑因为蒙上粉尘而变得有点灰黑,“艰苦创业、务实进取”激动人心的宣传口号还在。但平日这里隆隆的机器声消失了,看不到巨大的烟囱里冒出的白烟,也没有了戴着口罩的工人出入车间的忙碌景象。整个生产车间一片寂静,只有几名保安在守护着设备。
今年十月已经悄然熄火
在广州水泥厂的散装水泥批发处,不时有水泥罐装运输车出入,这是整个厂区唯一忙碌的地方。“这里是在处理剩余的水泥库存,大概还要半年,我们可能就不在这里上班了。”守门的一名保安告诉记者。
“我们在今年10月已经提前熄火了,熄火时还有900多名老职工要安置。”广州水泥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目前广州水泥厂的第一批遣散职工顺利办妥有关手续,领取了补偿金。而早从1996年起,广州水泥厂就再没有招收过一名新职工。
身处闹市污染大只好关闭
广州水泥厂最初选址在西村,当时这里还是农村,解放后广州水泥厂一直作为广州市国有骨干企业和纳税大户,然而水泥生产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它几乎是“污染”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后,随着广州城市规模的发展,广州水泥厂已经处于闹市中心,环保问题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也是迫使该厂关闭的根本原因。
虽然广州水泥厂近年来也在环保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改进,比如一方面停拆旧窑,另一方面引进先进设备增建环保的新窑,并且投入资金对一些设备的电收尘进行了改造,减少粉尘排放造成的污染。但考虑到周边30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水泥厂离开市区成为必然。1990年,广州市人大代表就提出了关于搬迁广州水泥厂的议案,历经10多年,有关部门最终敲定今年底关闭广州水泥厂。
拆除后地皮拍卖建商住区
设备陈旧无疑是广州水泥厂的一个老大难,有的设备从建厂沿用至今。据广州水泥厂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厂里已经计划将这些设备拆走卖掉。记者了解到,由于历史悠久,广州水泥厂很多建筑、设备属于“爷爷级”的老古董,有些还有一定纪念价值,但这位负责人表示:“它们太老了,已经淘汰了,整条生产线卖已经没有人要了。”据介绍,从10月份停火之后,厂里就考虑处理这些“老古董”,现在已经开始拆除,拆完这些设备大概需要半年多时间。
而广州水泥厂设备拆走之后,将留下一块20多万平方米的地块,政府将收回这块地。根据规划,这里将变成分作商住、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商务办公用地开发。据介绍,这块地皮将进行拍卖,而作为广州水泥厂母公司的越秀集团也有意竞拍。“如果集团买到这块地,我还是有可能继续在这里上班,那个时候守的可能不是水泥厂,而是商场或者小区。”一名保安说。
西村居民迎来洁净天空
记者走在与广州水泥厂一墙之隔的机务段大街上,尽管两旁的树叶依旧是铺满粉尘,围墙也呈现水泥色,但空气明显比以往洁净了许多。站在机务段天桥上,以前这里是整个水泥厂粉尘污染表现得最严重的地方,卸料车间一工作,水泥粉尘随北风飘来,行人双眼都难以睁开,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没有车辆经过,空气中已经感觉不到粉尘。住在机务段有40多年的何伯告诉记者:“以前西村这边都不敢开窗,一开窗,家里厚厚的一层,全是水泥灰,特别是80年代、90年代,人出去几个小时,感觉也是一脸灰。现在停产了,好多了。”
但是广州水泥厂污染留给西村居民的印记并没有完全散去,记者沿途看到,从水泥厂飘出来的粉尘,经年累积,已把周边的树木、房屋、道路涂了一层厚厚的水泥灰。而依托广州水泥厂临街厂房而生存的石材加工店目前也是一个污染源,“兹兹”的噪音,打磨散出的灰尘让西湾路过往的行人不得不快步离开。但一个工人介绍,广州水泥厂一拆,他们就可能要离开这里。到那时,30万西村居民将彻底告别粉尘,呼吸到真正新鲜干净的空气。
“广水的历史已经结束了”
尽管这里多数居民对广州水泥厂熄火关闭感到高兴,但对同样住在附近的广州水泥厂的老职工,工厂的关闭却别有一番复杂的滋味。“几十年了,一晃眼就关了,广水是一个金字招牌啊,建国后的广州十大企业。”一位50多岁的老工人有点叹息,但是他也坦言,“一线工人的环境确实太差了,满脸灰尘,一身臭汗,跟不上时代了,而且周边的居民生活也确实受到了很大影响,关也是必然的。”
据了解,在广州水泥厂里,许多岗位依然需要人工操作、原始控制,高温、粉尘、三班倒是广州水泥厂工人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自1996年停止招收新职工后,该厂职工的年龄结构也就偏大,而且文化水平偏低,许多人的青春全献给了广州水泥厂。在宿舍区,一名工人不无感叹地说,“对我们来说,广水(广州水泥厂)的历史已经结束了。”
关闭历程 人大代表提案提了15年
1990年,广州市人大代表就提出关于搬迁广州水泥厂的议案。
2000年3月,市人大代表叶丽琳等再次发起询问案,促成水泥厂必须在2003年底搬迁完毕的决定。
2001年,叶丽琳等代表再次发起敦促水泥厂如期搬迁的议案。有关部门表示2003年5月完成搬迁计划。
2002年3月底,人大代表再次把搬迁问题写进议案。有关部门最终敲定新水泥厂在2005年上半年投产,位于西村的广州水泥厂年底停产。
2005年10月,广州水泥厂正式停产。
老水泥厂威水史 陈济棠公开设擂台“五羊”水泥打败英国货
广州水泥厂的前身是广东西村士敏土厂,于1928年筹建,1931年正式投产,总预算为毫银399万多元,总占地达390多亩。在解放前,西村士敏土厂曾有过产品供不应求、打败洋货的威水史,也有过广州沦陷后被日本厂商霸占,先进生产线被偷运到日本的惨痛史。这种种辉煌和磨难,是广州水泥厂76年历史中不能不提及的故事。
建厂筹备期 投资399万进口丹麦设备
1928年春天,当时的建设部要筑建全长1100公里的“粤汉铁路”需要大量水泥,在此情况下,广东西村士敏土厂(广州水泥厂前身)应运而生。新水泥厂筹备组考察决定大手笔投资:选用丹麦史密芝公司的计划方案,全部从该公司购买进口设备和技术,最后总预算为毫银399万多元。所有经费由中央银行负责贷款,新水泥厂运营后由建设厅负责偿还。
1931年4月,广东省政府委任刘鞠可为士敏土厂第一任厂长,6月初就正式开机试产水泥,每日产土约200公吨。同年7月7日该厂正式营业,广东西村士敏土厂诞生。当时掌管广东军政大权的陈济棠十分重用留美科技人才,水泥厂筹建时期的工程师黄肇祥和筹备处主任邓鸿仪,以及首任厂长刘鞠可和总工程师林业都是留美归国人才。在这些人才的管理下,广东西村士敏土厂的日产水泥量也逐渐上升。
厂址之争 广州西村战胜英德白石咀
记者从史料中了解到,水泥厂的选址还有一番争执。由于水泥厂的地址要充分考虑到原料采集、交通运输、人员雇佣及安全等“12个先决条件”,为此,1928年,筹备组偕同中外工程工程专家,分别到北部及广州近郊视察,最终确定了两个候选厂址:英德的白石咀和广州的西村。建设厅曾一度确定厂址在白石咀。
但后来筹备组提交的报告中列举了西村的六大优势:一是交通方面,灰石与水泥的运输最为重要,白石咀只能借助粤汉铁路交通,而西村则水陆交通具备;二是原料方面,西村除了灰石与土煤外,其他原料就地取材足够百年之用,而且运输费用较为经济;三是经营方面,广州当时是东南多个省的华洋贸易中心,厂址设在西村水泥内销外出都比较方便,不必另设销售点;四是保养方面,机器炉窑如遇意外损坏,材料采用方便,专业人员容易寻求,补救也容易,还能节省保险费用。五是职工方面,周围工源众多,不必多建工人宿舍;六是治安方面,西村没有土匪侵袭,不必专设军警保护,经费也可以削减,而白石咀则远离城市土匪较为猖獗,如果发生战事交通就会被隔绝,平时也要多专设军警。
经对比后,1929年7月1日,广东省政府下达建字第27号指令,要求建设厅将原计划的白石咀改在西村,新厂选址案也就此落幕。
建成初期 优质国货逼得洋货降价
广东西村士敏土厂可以说是在逆境中出生、成长。此前,广东的水泥市场一直被洋货所独占,“土产”水泥并没有发展空间。西村士敏土厂成立后,这一状况慢慢得到改变,该厂水泥产量逐渐上升。
记者还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为了在市场上迅速打开局面,陈济棠曾在一个公开场合,邀请各界人士见证,用广州水泥厂的“五羊牌”水泥与进口的英国水泥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广州水泥厂的水泥质量比英国水泥更好。国产水泥市场因此而打开,产品逐渐供不应求,不但完全供应粤汉铁路工程所需的水泥,而且供应了广东和广西之间的建造工程。而洋水泥纷纷采取降价手段来抢市场。
据记载,当时广东省的水泥日需求量已增至4000余桶,比建厂初期增加了30%,水泥厂又扩建了190多亩,工厂占地达390余亩,并引进了丹麦全套制土机器。1937年工厂日产量已达660吨。
抗战初期 撤退前厂长自行炸毁工厂
抗日战争初期,属于国防工业的广州水泥厂经常成为日军袭击对象。1938年6月,广州水泥厂累计被空袭67次,最大的石坭浆池机整座被炸毁,其它机器也多处损伤,所幸的是,主要机器未被炸毁尚能正常从事生产。时任厂长的孙满和员工一起随炸随修继续生产。
10月15日,惠阳失守,广州岌岌可危,广州当局下达疏散令。广州水泥厂先安排不必要人员疏散,并将重要资料档案等转移保存到沙面。10月21日,军事当局决定放弃广州,当天早晨孙满奉命自行炸毁水泥厂部分项目,然后带着员工撤退至广宁。
广州沦陷期 日商偷运先进生产线回国
广州沦陷后一年,日本厂商浅野士敏土株式会社开始占踞广州水泥厂,并对厂内的设备、场地等进行整理,又花费几年时间把厂中的机器肢解配凑修复了一套制土窑机。
伪省政府成立后,该日本厂商取得了广州水泥厂的经营权。但是当时该厂的碎石机效率非常低下,日产量不及200吨,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当时水泥厂尚在游击区,日商不敢到原料质地较好的花县采料,水泥质量远远低于战前生产。
抗战即将胜利时,日本侵略军还偷走了广州水泥厂中最先进的生产线,并用船运到日本,抗战胜利后,经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交涉,日本又赔偿给了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 水泥厂分三期重建复产
1945年日军投降时,广州水泥厂已支离破碎。11月,孙满奉命返回广州重掌厂长之职,旧员工也纷纷回厂积极参与修复工作。据资料显示,当时的省府财政无法向水泥厂筹拨重建款项,战后海内外运输困难物力供应不足,重建工作困难重重。广州水泥厂不得不分为三期重建:第一期用4个月优先修复了第三号制土窑机实现复工制土;第二期运用营业盈余修理第一号制土窑机,并规复发电厂实现自行供电,增开土窑机制土。最后一期,运用前两个恢复制土窑机生产出来的产品经营盈余重建第二号窑机。1946年,广州水泥厂正式复工生产,中断生产8年的“五羊牌士敏土”再次上市。
所产水泥够建400座中信
解放后为广州城市建设立下赫赫战功 曾派员援助阿尔巴尼亚越南等第三世界国家
1958年前,广州水泥厂作为广州唯一的水泥厂,其产品纳入国家计划分配,非常走俏,而且广州水泥厂是当时广州的骨干企业和纳税大户,深受中央政府重视,多位国家领导人曾到该厂视察。为增加广州水泥厂的人才力量,1962年,中央政府还特意从北京派来了曾担任过毛泽东的警卫员袁功廷来厂担任厂长,为广州水泥厂发展打下基础。当时为帮助友邻国家搞建设,厂里还派专家援助柬埔寨、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建水泥厂。
自建厂以来,广州水泥厂出厂的水泥达到3000多万吨,足可以建400多座中信广场。
派专家技术员支援友邻建工厂
据了解,1955年开始,广州水泥厂生产的五羊牌水泥开始出口港澳、东南亚等地,为国家创造外汇,因为名声在外。老工人介绍,为帮助友邻柬埔寨搞国家建设,经中央政府批准,广州水泥厂曾经派专家前往柬埔寨帮助当地建厂,指导水泥厂工人,而柬埔寨也派一些技术人员来广州水泥厂培训。
据了解,当时广州水泥厂出国援助的国家还有越南海防水泥厂,1966年到1975年广州水泥厂三次派出技术人员援助阿尔巴尼亚爱尔巴察水泥厂和库斯克鲁水泥厂。
在广东,国民经济发展对水泥的需求非常旺盛,广州水泥厂又派员支援英德建设水泥厂,就是现在的英德水泥厂。
一线工人频频当上劳动模范
在广州水泥厂全面复产后,积极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劳动竞赛活动。职工们发扬当家做主精神,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看火工人张文超总结了操作技术上的经验,创造出了“高温快转,分层薄挂”的挂窑皮操作法,使水泥窑长期安全运转。3号窑从1950年8月至1954年12月,连续5次创造了全国大窑安全运转的最高记录。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张文超特等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他还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当时我们好多一线工人都获得了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广州水泥厂一位老员工告诉记者:“当时虽然没有什么物质奖励,但是大家是争着为厂里增产增效出点子。”记者了解到,像张文超这样的一线工人当劳模的例子老工人可以随口数来,比如煅烧车间工人孙林业、修配车间主任吕才、机电车间起重工段长郭坤,车间工长吕苗,这些普通的一线工人都获得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五好生产者等称号。在广州市档案馆,记者随手翻了翻建国以来的劳动模范名单,发现“西村水泥厂”、“广州水泥厂”的工人名字在名单里不时出现。
改名“金羊”后创下更多辉煌
广州水泥厂自投产起,产品一直以“五羊牌”为商标,五羊牌水泥曾是我国建材行业最负盛名的品牌之一。从1955年起出口,远销非洲、东南亚及香港、澳门等地,在国际市场久负盛誉,并被香港当局列为“免检”商品。1979年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成为我国首批及广东省第一个获得金牌的产品,“五羊牌”水泥成了五羊城的骄傲。1980年,国家工商局授予“国家著名商标”称号;1981年,普通水泥被评为“部优”、“省优”产品,一直保持至今。
由于历史原因,五羊牌出口水泥商标属外贸部门注册,并许可多厂使用。为方便用户识别,1989年,广州水泥厂凭着“艰苦创业、务实进取”的企业精神,取其“金质奖的五羊”之意,改用金羊牌商标。金羊牌水泥问世至今,已取得“省、市名牌产品”、“广州市著名商标”称号,去年8月他们依然再次取得了“广州市著名商标”及“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在广东,广州水泥厂的技术和产品是响当当的,最早的高速公路用的是该厂的水泥,洛溪大桥、白天鹅宾馆、广东国际大厦(俗称63层)、白云机场、清远飞来峡枢纽工程用的水泥都出自广州水泥厂。
76年总产量够建30座南京大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1929年点火到2005年熄火,76年来,除了在抗日战争中后期、解放前后和文化大革命三个期间生产受到影响外,广州水泥厂产量是一步一个台阶,从年产20万吨、25万吨、到60万吨,再到100万吨,76年的水泥总产量达到了3000万吨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广州水泥厂一位老工人这样打了一个比方:“1960年~1968年修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水泥用量惊人,总共用了水泥100多万吨,而广州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足够建造30座南京长江大桥。”
广州水泥厂历史沿革
1929年,广州水泥厂的前身广东西村士敏土厂建立。1932年至1937年先后建成投产三套回转窑系统,年产水泥约20万吨。后因战乱频繁,使工厂遭到严重损坏,到1949年水泥总产量仅为3.2万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工厂改名为西村水泥厂,成为国有企业。
1953年3月,工厂全面恢复生产,年产水泥上升到25万吨。
1955年4月,工厂再次改名为广州水泥厂。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不断扩大生产,并坚持挖潜改造,到1971年水泥年产量达到了60万吨。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水泥厂列入全国14家采取特殊政策的老水泥企业,一个“脱胎换骨”式的老厂改造迅速开展:一方面停拆旧窑,另一方面引进先进设备增建新窑,从1990年到1996年,先后建成投产两台自动化程度较高,能耗低、粉尘排放低的新窑,使水泥年产增到了100万吨。
1991年,广州水泥厂与澳门羊城企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外合作企业。
1993年,改组为股份制企业。
1994年,与香港中孚公司合资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广州水泥有限公司。
1996年,广州水泥有限公司恢复广州水泥厂名称。
2005年7月1日,新广州水泥厂(广州越堡水泥厂)投产。
2005年10月,位于西村的广州水泥厂正式停产关闭。
要嫁郎就嫁水泥厂工人
由于有大房子分工资高福利好,当年水泥厂员工自认提早进入“小康社会”?
在广州水泥厂,老员工都愿意叫自己是“广水人”。记者发现,在这里一家三口、两代三代人在广州水泥厂工作的家庭多不胜数,他们很多人对“广水”抱有很特殊的感情,提起“广水”,他们都会自豪地回忆起当年在广州水泥厂的幸福时光。当年的“广水”福利好工资高业余文化活动丰富,让其他市民羡慕不已。
稀罕电视机早入工人家庭
李美堂,广州水泥厂的退休职工,父亲抗战胜利后退役回乡,进入广州水泥厂做电工,1968年退休,李美堂接替父亲在水泥厂继续工作。尽管现在因病说话已经很吃力,但是提起父亲和自己在广州水泥厂的日子,依然很兴奋,用笔写下当年发生的事情。
程阿姨是李美堂的妻子,也是国营企业的老员工,但她单位比不上广州水泥厂福利好,工资待遇也有明显差距。“我们单位没有房子分,我们三代人共7个人,都挤在9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而且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矮矮的一间3米左右高的房搭了三层阁楼,坐在上面根本就伸不直腰!”
上世纪70年代末,在李美堂结婚的时候,广州水泥厂分了两套房子给李家,每套的使用面积都有60多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也从1平方米变成了30多平方米。
“我嫁到李家的时候,已经有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这在当时是很稀罕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程阿姨觉得自己是嫁入了“豪门”。她还特意拿出来当时公公、婆婆与收音机的“合照”。当时电视机还是“稀有物种”,程阿姨说,有时邻居还会过来看电视。
单位不仅发钱还发猪肉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普通人才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水泥厂的员工已经提早进入“小康社会”了,晚饭后不时还到附近的酒店喝茶、吃宵夜。
“有时一星期会去两三次的。反正单位发了钱,以前晚上又没有现在那么多娱乐节目,一家大小就去酒楼坐一下咯。”李美堂说,在水泥厂宿舍附近的西城大酒楼一到茶市就非常旺,有时甚至会有排队等位的情况。“而且水泥厂的同事,水泥厂的人起码占了2/3。你说水泥厂的福利好不好?”每个周末下班后,李美堂一家人相约一起去享受“丰盛晚餐”。“以前确实很少家庭能经常到外面吃饭的。但当时水泥厂的工资还比较高。”
他还提到,以前买东西都是有限制的,有些物资还要“凭票消费”,但广州水泥厂有时到了节日不但发钱,连家里吃的猪肉也是单位发的。“发的猪肉是按人头来算的,我们一家三口,大概就拿到一、两斤左右。”
几乎每星期天,李美堂一家人都会去公园、逛街。“现在反而没有那份闲心。”李美堂太太程阿姨说,那时真的是衣食无忧。
一个“富豪”工可养活全家
今年76高寿的莫老伯在1950年就被“挖角”而进入广州水泥厂。虽然工资水平都在几十元左右,但莫老伯一进入水泥厂就能拿到200多元的月薪。“当时水泥厂很缺人,我们从东莞被拉到水泥厂,做的只是铲水泥的工作。”
提起刚进广州水泥厂的日子,莫老伯显得十分兴奋,脸上的皱纹逐渐舒张开。“那时候我们按铲的水泥重量来给工钱。我也不知道一天能铲多少水泥,每个月基本都拿到200多块。”当时的物价水平不高,一斤菜2毛,一斤鱼才3毛,月薪200多元,可以说是“富豪”了,所以他的六七个兄弟姐妹也都到水泥厂打工。“单靠我一个人养全家,完全没有问题。”由于当时根本没有买房子、旅游这些概念,莫老伯因此也没有额外的消遣。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铲水泥取消“按件计酬”,而采取“按时计酬”,4级工人每月拿64元,5级工人每月拿75元。莫老伯的工资也因此大滑坡,每月固定拿64元。后来,莫老伯的几个兄弟姐妹陆续回老家,依然留在广州水泥厂的就只有莫老伯一个了。到了1988年,莫老伯退休后,他儿子就接替了他的工作。
连厕所也让附近居民艳羡
现在,广州水泥厂的厂房和宿舍都已经淹没在四处高耸的“水泥森林”中,但在几十年前,广州水泥厂的宿舍几乎是当地的“地标”——一幢幢七八层高的楼房,伫立在平房群里。
住在附近的梁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从小看着水泥厂的宿舍从平房变成高楼大厦,又新又大。“我们当时都是平房,而且房间里没有厕所,那时只有水泥厂的高楼有厕所,我们都羡慕得不得了啊。”住在平房的居民,如果遇到内急,必须跑到一二百米以外的“公用场所”(并非公厕),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到水泥厂工作,用梁先生的话来说,“起码能有个自己方便的地方”。?
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娱乐活动
“地球转一圈,我们转两圈。”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广州水泥厂人喊出的口号。而广州水泥厂不但工作热情高涨,就连运动和娱乐也屡掀高潮。上世纪80年代担任工会副主席的黎荣贯处长告诉记者,当年几乎每天晚上员工都有娱乐活动,包括打球、唱歌跳舞。而且,工会当时还担任着为员工普及教育的工作。“当时职工的学历不高,他们还借用附近的学校开职业课程。一到晚上,大家就按自己的学历水平,进不同的科室学习。”
由于水泥厂的文娱活动非常活跃,让其他企业的员工羡慕不已。水泥厂拥有自己的篮球场和足球场,而且是全开放性的,每到傍晚,就会有很多市民涌到运动场,硕大的球场经常是挤满了人头。
据悉,广州水泥厂在各项比赛中屡次获得奖项,其中以篮球和足球“称霸”。广州水泥厂经常利用节假日来安排比赛,有时一个比赛就要持续半年,每年大型的运动比赛起码搞五六次,使得员工的劳动和工作热情持续高涨。
来源: 信息时报(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