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报告:明年通缩压力将明显加大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10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内容提要:随着出口和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以及产能的加快释放,预计明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调整幅度将会加大。其中,外贸将出现进口快、出口慢的态势,因此顺差可能有所缩小,至少不会扩大。
 
  今年9月份以来,各类物价增长回落幅度加大,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在10月份同比下降0.2%,是三年来首次由正转负,这是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最早信号。另外,从货币供应量来看,M1和贷款增速较低,难以支撑物价回升。同时,存贷差的扩大也表明金融运行中存在内在的收缩趋势。从这些情况看,明年很可能出现轻度的通货紧缩。
 
  明年经济增长将加大调整
 
  今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的调整比预期要慢,主要因为投资和出口都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尽管有逐步调整的趋势,但相对温和。进入四季度后,出口和投资增长有加大调整的迹象,因此,经济增长的调整幅度有望加大。
 
  今年投资增长调整偏慢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由于一些前期在建项目规模很大,且地方投资的积极性仍十分强;二是受出口继续高增长的支撑;三是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加大了基础产业投资力度。数据显示,1-10月份,采矿业投资累计增长50.3%,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33.2%,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4.1%,装备工业中通用设备和专业设备制造业投资呈现也高增长的态势。
 
  10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50.6亿元,同比增长27.2%,比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幅降为17.3%,为今年以来第二个增幅低于20%的月份。房地产投资的明显回落表明前期宏观调控的效果开始显现,这是促进投资继续合理放慢的最重要因素。
 
  从近几个月的情况看,出口增长也在趋于放慢。9月份,出口增长25.9%;10月增长29.6%,比9月份加快3.7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月基数很低,扣除基数的影响,实际增长也是继续放慢的。
 
  消费增长的平稳快速与投资、出口增长的高位运行使今年经济增长异常平稳。我们预计明年投资和出口均会出现较明显的调整,因而会导致此轮经济周期的调整将主要集中在明年。明年我国经济的适度调整是宏观调控效果显现的必然,也是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稳定性的内在要求,调整得好,“十一五”基础将会明显巩固。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是,随着产能加快释放以及出口增长可能明显放慢,在经济增长合理调整的同时,通货紧缩压力正在明显加大。保持2006年适度快速增长,防止出现通货紧缩,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最重要的任务。
 
  为此,采取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十分关键。政策适度调整既有向下的,又有向上的,向下调整主要是继续适度控制投资的增长,防止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强化;向上调整就是采取各种合理的刺激措施,扩大消费需求,这种“供需相反”调控政策是稳健型宏观经济政策在2006年的重要体现。
 
  很可能出现通货紧缩
 
  从中长期经济运行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着较明显的通货紧缩压力,主要是因为在目前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总供给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总需求。9月份以来,各类物价增长回落幅度加大,表明经济增长面临的潜在通货紧缩压力增大。
 
  首先,CPI增幅回落幅度加大。9月份,CPI同比仅增长0.9%,比上半年回落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10月份,CPI同比增长1.2%,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这说明,物价增长正在向通货紧缩的方向倾斜。主要是因为,前期高投资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明显增大。而投资的持续过快增长则主要与地区间经济竞争过度及出口高增长有关。
 
  其次,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开始加速回落。9月和10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分别增长4.5%和4.0%,连续2个月增幅回落到5%以下,月跌幅均达到0.5个百分点,已经开始跌破此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工业品出厂价格高增长的平台。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在短短的两个月内跌幅达1.7个百分点,近三年来第一次降到6%以下。第三,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三年来第一次由正转负,这是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最早信号。10月,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同比下降0.2%,这是各类物价指数中第一个由正转负的物价指数。今年以来,这一物价指数降幅大大超过其他指数,由1月份的7.5%回落到10月份的-0.2%,回落7.7个百分点,与去年13%-15%的高位相比降幅更是惊人。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是物价指数中的先行指数。2003年经济加速增长之前,2002年11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开始由负转正,CPI滞后一个季度才由负转正,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由负转正则滞后两个季度。按现在的趋势发展,明年中期出现轻度的通货紧缩不可避免。
 
  判断是否可能出现通货紧缩还要看货币供应量增长情况。一些学者认为目前M2处于较快增长水平,因此未来几个月物价将回升,明年不会出现通货紧缩。我们则认为,在中长期物价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M2的增长与物价增长的关系在变弱,相反,M1增长与物价增长关系更为密切。因为M2中有大量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这些存款流动性很差,在目前形势下转化为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的能力均较差。截至10月底,M2同比增幅达18%,比6月末加快3.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企业长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快速增长所导致。而货币供应和需求的“松紧”主要是看M1和贷款的增长。
 
  数据显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M1增长大幅回落,从20%的高位降至今年3月份的最低点9.9%;二季度末以后有所回升,但力度有限,10月末,M1同比增长12.1%。同时,贷款增长持续处于13%-14%之间的相对低位。M2与M1的增长反差主要是因为消费倾向及投资倾向降低,即金融运行中存在一种内在的收缩趋势。从M1的增长看,目前的货币需求增长是偏低的,因此难以支撑物价回升。
 
  另外,金融运行中的一个内在紧缩信号是存贷差迅速增大,截至10月末,存贷差已增至9.0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新增2.75万亿元,估计全年新增存贷差将突破3万亿元,而去年仅新增1.4万亿元,2000-2003年间则均不超过9500亿元。存贷差的扩大既反映了存款增长明显比贷款增长快,也反映了金融机构贷款的明显谨慎。
 
  金融货币的内在紧缩及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严重,而且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受到较强的中长期因素的影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明年很可能出现轻度的通货紧缩问题。金融政策的重点要转向反通缩而不是反通胀。
 
  贸易顺差至少不会扩大
 
  今年,出口高增长以及净出口(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高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强于往年,这在支撑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也带来内需与外需增长的严重失衡、国际贸易摩擦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问题。
 
  许多专家分析的焦点集中在后两点,如认为贸易顺差扩大将是一种长期趋势,类似于日本80年代中期的情况。在我们看来,后两点相对次要,最主要的是内需与外需增长的严重失衡可能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贸易顺差扩大并不具有很强的持续性,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高增长会不断增加对进口的需求,其中对资源产品的需求、技术设备及高科技产品的需求都会明显增加,外贸的“低进高出”不是常态。今年这一态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大因素的作用:一是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较强,二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预期的形成,这两个因素都会使企业出口提前、而进口退后。
 
  今年贸易顺差可能接近1000亿美元,明年将会有所下降,最近几个月的情况可以支撑这一论点。8月到10月,进口增长率连续三个月明显上升,超过20%,与出口增长率逐步接近,说明以上两大因素的影响在减弱。明年出口与进口增长将会形成相反的“增长差”,即进口快、出口慢,因此顺差可能有所缩小,至少不会扩大。
 
  我们高度关注内需与外需增长的严重不平衡问题,因为它将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形成不利影响。
 
  首先,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剧烈波动将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形成较明显的压力。外需高增长并不是一种稳定不变的趋势,其中包含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存在很多的变数,而我们的经济增长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则是建立在高出口增长的基础上,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剧烈波动将会明显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而我们对此准备不够。
 
  其二,今后几年出口增长可能大幅调整,这将加剧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现在钢铁、石化、纺织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而钢铁、纺织等行业的产能或产出强烈依赖于出口,出口增长若出现大幅调整将会加剧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同时也会对有效需求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主要是影响就业增长),这是我们特别担心通货紧缩的另一个理由。
 
  其三,高出口增长意味着高资源出口,这明显加剧了国内资源供给的压力,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高出口增长如果是建立在产业竞争力强大的基础上,那么应该是好事,但我国的出口高增长是建立在出口政策过度刺激的基础上,出口产品价格的严重偏低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对内需型企业和国内居民均不公平。对此,下决心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变得十分紧迫。
 
  一方面,为了减少对出口增长的依赖和纠正资源配置扭曲问题,必须加快调整出口刺激政策;另一方面,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出口还需要保持较快增长,否则经济会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因此,2006年及“十一五”初期,要在保持出口适度快速增长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之间保持平衡,应该逐步调整出口退税率,可分三年将出口退税率调整到6%左右,其中一些高耗能产品出口实行零退税率或征收出口税;同时,实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使目前过度刺激出口的政策逐步调整为适度刺激出口的政策。
 
  课题组长兼本报告执笔:王小广    其他成员:樊彩跃、李军杰、丁瑶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