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贸网杭州4月26日讯 : 至“十一五”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四大突破:全部淘汰立窑水泥、全面跨入新型干法时代、全部利用余热发电、全面推进联合重组,走在全国前列,跻身国际水平。这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省建材冶金煤炭行业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省在水泥工业进一步加快产业调整,全省共淘汰机立窑85座,减少水泥生产能力770万吨;淘汰直径3.0米以下水泥磨机245台,退出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530万吨。两项合计共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3300万吨。至“十一五”末,我省全面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系全国率先淘汰为一传统生产方式的省份。
如果说,淘汰落后是做好水泥存量产业减法的话,那么,不断加快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就是推进增量产业的加法。 “十一五”期间,我省水泥工业认真贯彻“总量控制、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要求,继续深化水泥工艺装备调整提升,全省共建成3条2500吨/日和7条4000吨/日及以上的新型干法窑生产线,至“十一五”末,我省水泥工业完成腾笼换鸟,率先进入新型干法时代。
全部新型干法水泥的余热都用来发电,这是“十一五”我省水泥结构调整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到2010年底,我省所有具备条件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都实施了余热发电改造,总装机容量383.2MW,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年发电量可达28.51亿kwh,年节能能力达93.8万吨标煤,相当于全省水泥工业能耗总量下降10.42%。全省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后可使水泥窑废气的粉尘排放量减少2618.5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利用余热发电满足了水泥生产线三分之一的供电需求,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气体245.8万吨,二氧化硫7979吨。
在提升生产技术水平的同时,通过联合重组,做大企业规模,是我省“十一五”水泥结构调整的第四个重大突破。中国建材集团组建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对我省40多家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控制的熟料实际生产能力已超过全省的60%,水泥粉磨产能达到28%。通过有效整合,全省水泥行业前4家企业(南方、海螺、红狮、红火)的熟料产量占全省总量的80%,水泥产量占50%以上。此举改变了我省水泥工业“低、小、散”的格局,有效解决了行业升级“后劲不足”的问题。
据省建材冶金煤炭行业办有关人员人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水泥工业的转型升级,将加快向绿色生态的方向推进,进一步开发利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废渣等废弃物,为建设循环经济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