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一提起水泥马上就与“三高”(高能耗、高消耗、高排放)联系在一起,使行业工作者有点喘不过气来。事实上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都是“三高”企业,因此,行业工作者不必自馁,还应欣慰。若没有优质水泥保证供给,畅通重庆、宜居重庆和“五大基础”设施(空港、航运港、信息港、公路和铁路枢纽)的规划建设就会落空。水泥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地位重要、作用重大。“十一五”重庆水泥完成了历史使命,“十二五”重庆水泥走进“大良机与大挑战,大调整与大转变”的新时期,值得期待。
“十二五”期间,重庆水泥需求较旺
经济高速发展,投资高速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它是水泥需求较旺的源泉。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2015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将达到15000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5000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期间的2.07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在2010年的基础提高7个百分点)。据此,预测:“十二五”期间,重庆水泥累计消费量将达到3亿吨左右(相当于“十一五”期间的1.8倍)。
“十二五”期间重庆水泥面临五大良机与三大挑战
(一)五大良机
一有:国家“314”总体部署。胡锦涛总书记“314”讲话:“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有:两个纲领性文件。国发[2009]3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函[2007]90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发[2009]3号文件指出:到2012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到西部地区较高水平,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到2020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5%,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国函[2007]90号文件指出: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到2020年,重庆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
三有:三个国家级开放门户。即重庆两江新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其规划建设面积分别为:1200平方公里、8.37平方公里和10.3平方公里。
四有:四个扩城规划。主城区进入二环时代,将由50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0平方公里;2020年有万州和涪陵,2030年有永川将分别建成重庆的第二、三、四大城市(城市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
五有:五个重庆建设(即畅通、宜居、平安、森林、健康重庆),“十二五”基本建成。
到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314”总体部署,显著缩小“城乡、贫富和区域”三大差距,重庆提前五年步入全面小康。“十二五”期间,重庆水泥工业确实遇到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仅以投资拉动水泥需求的项目就相当多。例如:公路建设工程2000亿元,铁路建设工程1600亿元,两江新区建设工程3500亿元,水利建设工程500亿元,机场建设工程260亿元;十大民生建设工程3000亿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1400元;航运港口建设工程260亿元。上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有力地拉动水泥需求。
(二)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水泥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
重庆水泥供给由市内为主,友邻(市、县)供给为辅。从市内和友邻(市、县)供给情况分析,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1. 市内水泥产能(供给)暴涨详见表1
从表上可以看出:水泥产能利用率明显偏低,即产能过剩表现。
2. 友邻(市、县)水泥入渝势不可挡
水泥属区域性产品,不属于行政配置的区划产品。因此,与重庆相邻的边界水泥将势不可挡地流入重庆,详见友邻(市、县)水泥产能表2。
友邻(市、县)水泥30%左右瞄准重庆市场,特别是广安、达州水泥40%左右瞄准重庆市场。
水泥供给大于需求不可逆转。有一个简单道理告诉我们:产能过剩是“三结合”造成的,产量过剩则是老板各自为政决策造成的;产能过剩是盲区,产量过剩是灾区。
挑战之二:生产要素走俏与生产成本走高
去年底,重庆水泥新型干法水泥燃煤已超过900元/t,个别企业达到1100元/t。从发展趋势看,煤、电、运上涨不可逆转,煤、电、运在成本中所占比例(70%)还将上升。“十二五”期间重庆能源供应有缺口详见表3
挑战之三:企业过度竞争与行(企)业效益下滑
2010年,全市水泥行业亏损342万元,应收帐款(同比)上升28.2%。
良机大于挑战,办法多于困难。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日子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
“十二五”期间,重庆水泥面临大调整与大转变
在良机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重庆水泥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一)三大调整
调整之一:以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的组织结构调整。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十二五”结束时,力争前四名水泥企业占水泥总产能的50%以上。
调整之二: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结构调整。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2012年底前,要淘汰窑径3.0米以下机立窑,直径3.0米及以下的粉磨站。并逐步淘汰不符合经济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小型粉磨站。
调整之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制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二)五大转变
在重庆水泥产能过剩,生产成本高的年代,水泥工业一定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才能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
转变之一:由多产多销向少产少销转变。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实现水泥价格的理性回归;
转变之二:由敞开使用能源向自我约束使用能源转变。有利于完成“十二五”期间,市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2%)和国家下达的水泥行业能耗指标(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小于114kgce/t;水泥综合能耗小于93kgce/t)。
转变之三:由敞开排放向自我约束排放转变。有利于完成“十二五”期间,市政府下达的约束性减排指标【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氨氮和氮氧化物(NOX)等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8%、10%和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氧化碳(CO2)排放量减少17%。】和国家下达的水泥行业减排指标及要求[在2009年基础上,水泥颗粒物减少50%;氮氧化物(NOX)下降25%,CO2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
转变之四:由故障检修向预防性检修转变。有利于实现设备科学管理、正常运转,保证水泥安全生产。
转变之五:由各自为政、粗放经营、无序竞争向重组联合、集约经营、有序竞争转变。有利于科学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群、实现三大效益统一。
总之,“十二五”期间,重庆水泥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在调整中前进,在转变中发展,努力书写现代水泥新辉煌。
二0一一年元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