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高涨 电力水泥集体受伤

来源: 来源: 新闻晚报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5日

  “千年极寒”的谣言已被证伪,煤炭走俏却兀自成局。作为煤价上涨推倒的“第一块骨牌”,电企亏损的呼声总是先声夺人。在同样处于下游的焦化、水泥等行业内,高企的煤价也令企业不堪重负。

  据相关监控,9月中旬以来煤价已连涨6周。 11月初,华东地区矿务局炼焦煤价格继续上涨50元/吨-100元/吨。如果说财大气粗的电企还有“套期保值”的应对措施和呼吁煤电联动的话语权,那么焦化、水泥等行业就颇有几分“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的尴尬。

  下游患“恐高症”

  来自秦皇岛煤炭交易市场的一组数据着实让煤炭下游企业乐观不起来。在9月27日-10月27日短短一个月内,发热量为5500大卡的动力煤从每吨720元人民币涨到了760元。进入11月后,这一品种的价格继续攀升,目前已逼近770元/吨。而该品种的同比数字更令人瞠目:目前每吨价格已上涨了130元,涨幅超过20%。

  “水泥在生产过程中,煤炭的采购费用要占到全部原材料采购费用的50%以上,煤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并不比发电厂小。”江苏某水泥厂物资部采购经理杨先生私底下告诉记者,在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成本上升的水泥产品当然叫不出市场好价。

  患上煤价“恐高症”的不止是水泥行业。根据联合金属网最新统计,10月中旬,炼焦煤的市场价涨到1470元/吨。如果按业内1.4:1的常规比例,生产1吨焦炭的焦煤成本就需要1960元,而当前焦炭市场平均价却只有1750元/吨。也就是说,如果只买煤卖焦炭,每产一吨焦炭反而亏损315元。

  “三夹板”之苦

  焦化和水泥是用煤大户中反映成本压力最大的两个行业,它们的产业集中度都相对低,且都位于产业链中游饱受“三夹板”之苦,议价能力较弱。其中,水泥商主要向建材市场兜售,而焦化业更是靠钢吃饭。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所刘晔告诉记者,国内钢厂的普遍限产和自产焦炭比重的逐步增加更使独立焦化厂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目前,山西大型煤矿焦煤出厂价执行1365元/吨-1510元/吨;河北地区大型煤矿焦煤对长期用户出厂价执行1460元/吨,对部分非长期用户出厂价执行1520元/吨-1530元/吨,个别大型煤矿肥煤价格1560元/吨-1600元/吨。

  除了传统化工产业外,煤价上涨还直接影响了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新兴煤化工产业。据悉,在市场供给紧俏的情况下,掌握着原料煤主要市场份额的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首先保证“联姻”煤化工企业的原料煤供给。主要无烟煤生产基地——阳煤、晋煤所生产的无烟块煤,有70%左右的量供给了“联姻”煤化工企业。

  “煤电顶牛”仍无解

  由于煤炭在火电发电成本中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电企与煤炭价格仍最为唇齿相依。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电力板块收入累计同比增长37%,但由于成本上升,净利润率却由去年同期的6.9%下滑至5.6%。火电板块净利润率则由去年同期5.6%滑落至3.3%。

  记者从国家电网能源研究所拿到的一份报告显示,2007年起,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电力企业利润水平就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电力行业亏损额达到850亿元,负债率也快速上升,而同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2100亿元。

  按照国网的说法,电企在 “市场煤、计划电”中吃了亏:“在煤电纵向产业关系中,煤炭价格的上涨会迅速传导至电力企业,电企成本上涨因素却不能有效传导,电企生产经营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但频繁被市场解读为即将重启的煤电联动机制却一直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据了解,该机制规定在一个不少于6个月的周期里,当电煤价格涨幅超过5%时,对上网电价进行疏导。但由于联动同时要求发电企业自行消化30%,使发电企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趋于脆弱,所以这根看似难以割舍的“救命稻草”也还只是一项过渡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