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龙院士:要提高水泥业科技含量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17日
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8月生于甘肃兰州市。1983年5月南京化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0年获德国学位工程师证书,1996年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保密技术专家组专家、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级会员。是我国在硅酸盐工程领域中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在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粉体材料与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研究开发的三大系列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我渴望看到家乡的水泥行业由量的提高变为质的提高,通过整合资源产生大的企业集团,引领水泥行业向前发展。”出生在兰州的徐德龙院士,在参加第八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间隙,谈了他对甘肃水泥业发展的看法。
由于工作原因,近几年徐德龙院士到家乡来的机会不多,但他仍然关注着家乡水泥行业的发展变化。他说,甘肃省水泥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省建材行业最大的主导分行业,其增加值、销售收入等指标都在全省建材行业中占有不错的地位,产品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部分水泥企业成为当地财政的支柱。不过,全省200多家水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的比例不足5%,像祁连山水泥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更是缺乏,绝大部分水泥企业“个头”不大,生产规模小,而且大多工艺装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在占总能力65%的立窑企业中,多数是年产量低于5万吨的小窑,质量不够稳定,劳动生产率低,能耗高,粉尘污染严重,这已成为制约甘肃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长期从事硅酸盐工程及相关学科技术研究的徐德龙教授,谈起甘肃水泥业的发展话题时,更注重从技术层面谈起。他说,我国水泥业依赖技术引进的日子逐渐结束,自主创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将成为新世纪水泥工业科技进步的主导方向,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在总体上已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全国各地对这种新技术接受快、上马速度也快,但甘肃水泥业使用的比例却不是很大。他认为,建设日产3000吨-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甘肃有操作空间,它不仅可使甘肃省水泥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产量也会有大的提高。而规模再大一些的不一定适合甘肃实际,因为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是一个难题。
最后,徐德龙院士寄语甘肃水泥业:消化并应用好以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将新型干法企业做大做强,一定要避免重复建设,要有循环经济和水泥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打算。同时,徐德龙院士提醒,建设过程中别忘环境保护,还家乡一片蓝天,一片绿地。
来源:兰州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