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是怎样做大做强的

——安徽海螺集团改革发展与自主创新纪实

来源: 来源: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30日

    八百里皖江,浩荡东流,见证着一个企业巨人的成长。

    连云港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福清核电站;上海南浦大桥、南京长江三桥;京福高速公路、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梁;浦东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这些耳熟能详的重大工程,莫不与另一个名字相联系:“海螺水泥”。千家万户清晨推开的那一扇扇窗,可能大多数都叫“海螺塑窗”。

    这个企业巨人就是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个从皖南山沟里走出来的国有水泥厂,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搏击国内外市场,坚实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工业企业发展之路,引领中国水泥工业攀登上世界水泥行业的顶峰。目前,海螺集团水泥产销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塑钢型材产能列世界第一。《世界水泥》杂志评价说: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

    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下,海螺集团变市场压力为调整动力,经营发展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月至10月,全集团熟料生产增长18%、水泥生产增长32%,实现总销量1.25亿吨,同比增长22%;全集团实现汇总(含税)销售收入394亿元,实现利税6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6亿元,同比增长47%。

    前不久,美国《福布斯》选出2009年度亚洲最佳上市公司50强,海螺集团旗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五。

    一幅产业和资本联袂的“T”型战略,是助推迅猛扩张的“路线图”

    “做企业就要做全国第一的企业,就要做领导型的企业。”这是海螺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郭文叁的风格。海螺集团正是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第一”的目标在不懈地奋斗。

    海螺展厅上列着这样一组数据:海螺集团从20世纪90年代总资产4.6亿元、150万吨产能、负债率达98%起步,跃升至现在总资产470亿元、1.2亿吨产能,控股经营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两家上市公司,参股巢东水泥,拥有4只股票;集团下属110多家子公司,4万多名员工;2008年,实现汇总(含税)销售收入490亿元,实现利税58.8亿元,已连续16年居全国行业第一。

    “海螺集团的成功,来源于其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战略规划,来源于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工业和信息化部建材处处长吕桂新作如是评价。

    战略领先给海螺带来的是别人无法相比的竞争优势。海螺集团副总经理纪勤应告诉记者,从1993年至今海螺走了“三步棋”。第一步是1993年至1999年,主要是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第二步是1999年至2002年,是低成本大规模扩张、加速发展时期;第三步从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海螺集团实现了新的跨越。

    成败的关键往往在第一步。迈出第一脚,需要眼光、胆识,需要勇担风险的气魄。1993年,海螺集团的前身宁国水泥厂领导班子大胆做出决策:走出山门,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战略,把企业做大。他们第一步就靠近长江,兼并铜陵水泥厂、芜湖白马山水泥厂,跨地区发展旗开得胜;与此同时,他们将“触角”伸进了塑钢门窗型材项目,迈出跨行业发展的坚实一步,最终打造出居世界同行之首的“海螺型材”。

    如果把生产经营比作骨肉,那么资本运作就是其中流通的血液,海螺集团的发展壮大与其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密不可分。1997年10月,海螺水泥H股在香港成功上市;2002年2月,海螺水泥A股在上交所成功发行,“海螺水泥”因此成为建材行业首家A股+H股水泥上市公司;2000年,“海螺型材”成功借壳“红星宣纸”上市,并于2002年3月公开增发A股成功……海螺水泥自1997年上市以来,从资本市场上获得了140多亿元的资金,为企业加速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支撑。

    海螺集团每一次融资都抓住了中国水泥产业发展的关键机会,以不断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将先进的企业管理机制和娴熟的资本运作结合起来,写就一系列兼并、重组、收购、扩张的新篇章。

    海螺集团所走的第二步是一个被称为“T”型战略的规划,竖即长江,横是沿海。依据“T”型发展思路,海螺先后在沿江、沿海的宁波、南京等地并购立窑和中小水泥企业,将其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同时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长江两岸的芜湖、铜陵、安庆、池州等地建设大型熟料生产基地,发挥长江水路运输的成本优势,快速拓展了在华东地区的市场覆盖面。这种“熟料基地+粉磨站”的建厂模式被行业誉为“海螺模式”。

    在海螺集团总部悬挂的企业战略布局图上,我们看到,经过多年发展,“T”型战略实施完成。从江西到江苏的长江沿线所有重要港口城市,海螺星罗棋布地构筑起了规模达数千万吨的熟料生产基地,在长三角所有重要城市建立了粉磨厂和销售基地,全面完成了市场的战略整合和战略布局。

    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超的区域布局能力保证了海螺集团屡战屡胜。随着在华东地区战略布点的基本完成,海螺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2003年,海螺集团将战略箭头直指华南地区,先后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选址建设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加快了华南区域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在巩固华东、拓展华南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海螺集团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西部发展战略,先后启动了在甘肃、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等地多个项目,规划形成320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海螺集团积极履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快了川、渝、贵等地项目的建设步伐。

    海螺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先后成功完成了对江西庐山水泥厂、湖南雪峰水泥公司、张家港市水泥厂、上海奉贤水泥厂等19个企业的兼并重组,盘活国有存量资产30多亿元、各金融机构不良信贷近20亿元。通过技术改造、管理输出、制度移植和文化融合,使这些企业重焕生机。

    在国际化征程上,海螺集团也迈出了坚实的脚步。2008年出口水泥熟料1250万吨,占我国出口水泥熟料的5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品牌出口商。海螺水泥远销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被广泛认同,为海螺集团的全球战略实施和产业国际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