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感越来越强烈。等公司在四川境内在建项目完工后,作为一名浙商,四川利万步森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利森水泥”)董事长陈建国不打算继续投资水泥项目了,他断定四川水泥市场肯定会过剩。
不仅是四川,考虑到全国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有意通过产业指导意见,将中国目前的6亿吨小立窑水泥产能,从明年到2012年,用3年时间淘汰出水泥市场。
从四川地震前夕尤其是地震后开始,大量的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蜂拥进入四川市场。原本还供不应求的四川水泥市场,因为“闯入者”众多,全省供需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句话,分蛋糕的人太多了。
水泥产能过剩多少?
关于四川水泥市场的产能,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一组来自于中国水泥协会的数据——2008年3月前,四川在建和拟新建生产线就已经达到了83条,合计9970万吨;地震后又增加了33条,产能6000万吨。这些新生产线都计划在2011年建成,新增加产能高达1.6亿吨。加上目前存在的产能,到2011年,四川水泥产能将达到2.2亿吨。
这与四川当地正常的8000多万吨水泥需求显得极不协调,也是目前认为四川水泥严重过剩的最大依据。
四川省水泥协会秘书长成学军告诉记者,2.2亿吨的数据是不严谨,不应该有这么多。
今年年初,四川水泥协会也公布了一组数据——四川已有70余个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获批并且开始兴建。2008年底,四川新增水泥产能1660万吨,2009年1~6月预计将新增1110万吨,2009年下半年则将集中放量4110万吨,2010年全年还将有1420万吨的产能释放。到2010年,四川水泥总产能将达到1.5亿吨。
北方水泥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庄春来也认同四川水泥协会这组数据,“不可能有2.2亿吨,企业又不是傻子。”
“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过剩数量多少,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是四川水泥的巨大需求。因为这种需求,各类企业在四川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根据数字水泥网的统计,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水泥产能为7900万吨,产量6214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仅占25.7%,比全国平均55%的比重,落后了近30个百分点,水泥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
更早的2002年,国家开发大西部之时,四川新型干法水泥比例更低。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此前从事服装行业的陈建国,选择了四川,在那里建立利森水泥。
2008年,利森水泥产能已居四川省水泥生产企业第二位,明年产能达到1000万吨。
在中国建材集团、海螺水泥等国内水泥巨头入川前,四川市场主要被民营企业控制着。由于四川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市场比较封闭,省外水泥要想打入四川,运输成本很高。在水泥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水泥价格非常高。
据数字水泥网的统计,2008年4月下旬,成都市场P·O42.5水泥平均价格高达550元/吨,比全国同期同标号平均价格304元/吨高出246元/吨。这让民营企业活得悠然自得。
这引起了此前只注重东部市场的国内大型水泥企业的兴趣。去年5月,海螺水泥正式启动了115亿元的再融资计划,所融部分资金将投向四川省、重庆市等区域。
“四川将是海螺水泥在西南市场里的重中之重。”海螺水泥副总经理余彪告诉记者,现在地方政府不再是招商引资,而是招商选资,去四川投资,没有哪家公司具备海螺的优势,民营企业缺乏资金,外资缺乏政策支持,一切都有利于海螺进入四川。
大型国企入川,让当地民企感受到了危机,也感到不满。陈建国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竞争是不公平的,在国企进入之前,当地已有民营水泥厂了,民企的融资较难,一下子不可能建太多的项目,但是将来那个区域是会饱和的,此时国企进入后,资金实力太强大,新建项目后,很容易导致过剩。
一个闺女,招多个女婿
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也在水泥建设狂潮中扮演了推手的角色。
“现在不是企业投资过热,而是各地政府部门招商引资过热,一个闺女,招多个女婿。”中国建材集团上述内部人士说,“一个石灰石矿山,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招进来很多水泥厂,互相竞争,不仅争资源还争市场。”
陈建国认为,四川水泥产能过剩有两大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没有做好规划;二是以灾后重建为由,地方政府放开招商引资,有意无意放大了当地水泥的需求量。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陷入躁动之时,全球最大的水泥巨头拉法基在四川市场却突然沉寂了。
“地震前,拉法基计划新上6条5000吨/天的生产线,震后那么多企业入川,就不打算上了。”数字水泥网一位分析师向记者透露,拉法基在震后有强大的资金链,而且其管理方法和经验都是全球一流的,可以说后期整合还是相当看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