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中国经济的顽症

来源: 来源: 财富时报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7日

    如果说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之战上半场的主题词是注入宽松货币,那么下半场的主题词就是应对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的顽症,也是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产能过剩不仅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决策者非常苦恼的一个难题。有经济学家说此次金融危机的最终根源就是全球性产能过剩,而全球的最大产能在中国,因此中国如何判断和解决产能过剩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既防止通缩,又防止更严重的产能过剩,特别是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已成为学者们的热门话题。这已俨然成为了中国式的顽疾。

    产能过剩——中国经济的顽症

    温家宝:产能过剩问题很突出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温家宝表示,目前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情况有所缓解,但部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我们在保增长中应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

    从2004年开始,中国就在强调结构调整,抑制产能过剩,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GDP同比10%左右的高速增长。在当前时刻,经济尚未企稳回升,中央就强调重提抑制产能过剩,可以证明潜在问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据调查显示,我国传统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

    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目前全国水泥产量在增加,但是利润却在不断下降,像有一些重点水泥生产大省,如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省,都存在着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此外,铝冶炼、平板玻璃、造船、化工等行业也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个反复发作的“经济顽症”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增长,更为金融危机之后正在缓慢复苏的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

    宏观调控20年历程回顾

    热了收紧 萧条后再放

    1989年城乡居民消费的快速下降导致了长达3年的宏观经济调整。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励下,中国经济再次步入高速增长阶段。“八五”期间,一方面投资对GDP的贡献增加到近50%;另一方面以冰箱、彩电为主导的家电行业加速需求对经济增长也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但是,1994、1995年中国通胀率高达25%,又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强有力措施,使经济进入调整。以至于1997年秋至2002年2月中国出现了长达5年罕见的通货紧缩。与此同时,为了防止经济过于冷却,在1993年年末中国主动使人民币汇率官价与市场调剂价并轨。在人民币汇率“并轨”改革促进下,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外资和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加快、出口越来越旺。“九五”期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大大超过以往阶段,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成为了一个出口导向的超级大国。为此,1991-2000年年均GDP增长速度达到10.1%。

    积极的财政政策

    进入21世纪后,为了尽早摆脱“通缩”阴影,各地政府鼓励内外资投资。这样,投资对GDP的贡献开始超过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2002年以后,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3年4月至5月,在非典肆虐的情况下,国务院接连召开5次常务会议出台一系列措施,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到正常运行轨道,在第二季度增长不到7%的背景下,全年仍比上年增长10%。

    2004年,面对上年粮食减产和投资膨胀“双碰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复杂局面,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及一系列座谈会专题研究,一方面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综合运用财税、货币、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从2003年开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维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步入2005年,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房价上涨过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更加突出。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多次部署调控措施。房价和房地产投资在当年增幅缓慢回落,一批落后产能被淘汰。

    压缩投资

    2005年开始执行的稳健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使“慎贷”成为银行业的主旋律。据银监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业机构新增贷款从2003年的3万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2.5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幅持续下降,从2003年的增长30%,下降到2005年的增长16.2%。

    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指出目前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显现,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需要严控新建整车项目。银监会2006年年会指出:商业银行务必密切关注和防范产业结构调整与产能过剩压缩过程中的新增风险。引导银行密切关注、深入分析市场和企业效益的变化,重点关注限制类行业、企业淘汰和大额集团客户授信,及时发现、提示、控制和化解潜在风险,防范产生新的不良资产。

    2007年上半年,根据经济走势变化,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财政政策要加大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以控制“三过”发展。下半年来,又进一步确定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任务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有保有压”,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009年以来,为了应对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中央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首先扩大政府赤字和投资规模,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其次加大财政政策结构调节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再次深化财税改革,推进税制结构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