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发展史上的三大战略性失误

来源: 来源: 中国水泥网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09日

    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海螺集团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海螺集团在董事长郭文叁的带领下,从一九九七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水泥、熟料供应商,拥有三支股票,两家上市公司,水泥产能超过一亿吨。海螺集团为中国水泥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海螺的发展史是一部光环四射的发展史,然而,我们认真地剖析海螺的发展,也有他的不足之处,在此冒水泥行业之大不韪,点评海螺水泥发展史上的三大战略性失误。

    1、徐州海螺转让给中国建材,赚小钱失大局,引狼入室。

    2006年7月1日下午,安徽海螺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在江苏省徐州市开元名都大酒店举行徐州海螺的转让仪式。中国建材集团以现金人民币9.61亿元,并为徐州海螺水泥的2.3亿元银行借款作担保为代价,从海螺集团手中收购其旗下的徐州海螺水泥全部股权。徐州海螺万吨线投产以来,在淮海地区拥有绝对的战略地位,有效阻击山东水泥的南下。当时的中国建材的水泥版块还处于很弱势的地位,中联巨龙水泥在徐州海螺的竞争下也是举步维艰。中国建材集团成功收购徐州海螺万吨线后,与山东的鲁南、鲁宏水泥、巨龙水泥及后来收购的泰山水泥使淮海地区连成一片,形成区域的寡头垄断,拥有市场话语权,提高市场售价,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中联水泥的竞争力。为今天中国建材集团在水泥界的辉煌并购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根据地。

    2、华南战略放弃T战略,将自己创造出的水泥最优势战略拱手让给华润集团,培养了华南竞争对手。

    海螺集团在华东市场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T型战略。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加上熟料基地加粉磨站的模式,大大降低了水泥的运输成本,同时扩大了市场份额。使海螺水泥在南京、苏州、无锡、上海、宁波、温州等地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迅速占领华东市场,成为华东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水泥企业。然而,当海螺集团开辟第二个基地——华南市场的时候,放弃了另一条黄金水道——西江,而是选择在广东英德建立熟料基地,当时是看中了英德的铁路线,借助铁路可以从北方运煤到英德,降低其煤的成本。放弃水路选择铁路无遗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更重要的是这个黄金水道被华润所抢占,华润集团借助于强大的资金实力,借用海螺在华东成功的T型战略,在华南海螺的眼皮下也布了一个T型战略,沿西江沿海战略,在桂平、平南、封开等西江流域地区布点,建立熟料基地,在广州、东莞、厦门、福州等地建立粉磨站。借用西江流域,将广西基地的水泥运到厦门,比距厦门200多公里的龙岩水泥运到厦门还有至少20元左右的运输成本的优势。这就是黄金水道的优势。华润集团克隆海螺集团在华东的T型战略,使华润在华南市场上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也成为海螺集团在华南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试想一下,如果海螺集团在当初选择了这条西江的黄金水道后,将广西、广东、福建有效连成一片,加上海螺的技术及管理,应该也可以称霸华南市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华润集团肯定不会选择在英德建立一个大型的熟料基地来发展。

    3、放弃对江西水泥的并购,没有将海螺的市场形成一片,导致腹背受敌。

    海螺集团在江西水泥的流通股票市场上最高已持有其10%的股份。当初,海螺集团肯定也是想并购江西水泥,因为如果拿下江西水泥的话,就相当于完成了整个江西省的战略布局,也就形成了华东市场上的完整布局,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海螺花再大的代价也应该拿下江西水泥,这样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加上江西,把整个华东市场就全部串连在一起,形成这个区域市场里的主导者。再加上广西、广东的包夹,福建市场已在整个包围圏中,拿下福建也是迟早的事情,到那时,海螺集团就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圈及珠三角经济圈建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并将其市场牢牢连成一片。但是中国建材集团迅速拿下江西水泥,使得海螺集团痛失整个江西,也最终没有将其市场形成有效的连接。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海螺集团拱手相让徐州海螺,也不会让中国建材集团在并购的道路上走得如此一帆风顺。正是由于中国建材集团成功拿下徐州海螺之后,迅速提升其竞争力及企业盈利水平,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上的香饽饽,为之后的大举并购提供资本来源。同时成功收购徐州海螺,也大大提升了中国建材集团走水泥并购的信心及决心。也就有了后面的成功并购江西水泥、尖峰水泥、虎山水泥,打乱海螺在华东市场上的布局,形成海螺集团在华东的最大竞争对手。

    在华南市场上,如果海螺抢得T型战略先机,也不会有如此强大的华润集团大规模的沿西江布点,海螺也就在华南牢牢建立其绝对竞争力的霸主地位。

    俱往已,水泥界谁主沉浮,还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