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台湾海基会已故董事长辜振甫之子、台泥集团董事长辜成允接受本报专访时解释,因为收购嘉新水泥 (中国)控股(CHCGC)的全部权益导致的商誉减值37.23亿港元。“这是由于会计处理的规定,所以反映在财报上,使得资产负债表虚增,但并未对集团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也不影响现金流的支出。”实际上,台泥国际集团2007年度赚了2.16亿港元。
2008年,台泥的总产能将达3500万吨,辜成允的目标是在2012年达到6000万吨。“我父亲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思想家,而我是一个勤奋努力的执行者。”
并购嘉新水泥
2007年末,台泥以2.5亿收购了同在香港上市的另一家台湾企业嘉新水泥,被称为是一场“豪赌”。虽然连累了年底的财报表现,但辜成允对这一现象表示“满意”。因为产能的提高,2007年全年营业额达18.29亿港元,比上一年度增长87%。但其并未透露企业的利润率。
“我们并不会以牺牲利润率来换得企业规模的扩张。”面对竞相压价的市场现状,辜成允向本报透露,集团产品在广东平均售价较去年上升40%,截至使用者部分,到位价格在每吨460元左右。
究竟以2.5亿收购这家已除牌的企业是否算是豪赌?
辜成允向本报解释,嘉新水泥位于江苏省句容,为华东地区的主要水泥生产商,也是大陆少数能够直接销到北美或者是西欧的国家的厂商。其拥有两个深水码头,每个码头均有3万吨的处理能力,因此有利其在华东市场拥有较高的占有率。
并购之后,除了大幅增加盈利规模之外,作为外销北美和西欧市场的中国公司,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竞争团队,并且由于台泥福州厂附近并无石灰石储备,则可利用两地的泊位设施,为福建台泥提供低成本的熟料渠道,甚至比直接从华南供给还要低。“从水路运输的战略位置和长期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合算的,现在它叫做台泥句容厂,现有产能为420万吨,一直都在运营中。”
嘉新水泥已于1月8日在港退市,现在又获批在建设新的生产线,年产能将达225万吨。从4月1日起往后的4个月时间,嘉新水泥将被ERP整合到整个台泥系统中,从而将两个完全独立的公司合为一体。
策略联盟
如今,台泥已在华南抢占重要席位,在华东也有坚实据点。辜成允表示,接下来仍将寻求兼并收购的方式加速企业拓展。自2004年进入大陆市场,其在广东英德、福建福州、广西贵港各主要据点形成联动效应,在矿山、物流和产销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至2008年,共投资8亿美金。预计今年集团总产能可达3500万吨,2012年,将达到6000万吨。
上海水泥协会会长诸葛培智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大陆水泥市场将会形成安徽海螺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和来自台湾的台泥集团“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目前,台泥集团正计划投资5亿元,给位于广东佛山的一个新熟料及水泥转运中心和四条水泥研磨生产线,预备分两个阶段使佛山的产能达至400万吨。“这个计划目前正在初步规划和申请中。”
集团计划将英德厂作为主要生产基地,其二期第三、四条生产线将于今年投入营运,并已着手第三期项目发展。项目完成后,该厂总产能将达1350万吨。除了产能及市场扩张之外,2008年第四季度,集团利用英德厂生产线产生的剩余热能建造的发电设备,所产生的电能将为该厂解决1/3的电力消耗。
台泥设在香港的子公司还长期持有海螺水泥股份公司一定数量的机构股。“那时候,海螺还是中小型的水泥厂,为了上市扩充知名度,它需要寻找在亚洲区域大家了解的水泥公司做联盟,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入股。”
之后的海螺迅速发展壮大,待到数年之后,台泥来英德盖厂时,业界对其质疑称,是在海螺的炮口下盖水泥厂,并对两家水泥厂的竞争状况表示忧虑。而今,台泥与海螺、华润并称华南三强,海螺也是福建台泥的最大熟料供应商,两家很早就在安徽朱家桥共建了矿粉厂,也共同持股了徐州海螺万吨线。
“海螺将在中国水泥业蓬勃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我们是互相学习,互相激发潜力的策略伙伴。”入股海螺的香港公司,其产品与台泥进入大陆的产品并无品种区隔。辜成允认为,这只是与海螺策略联盟的方式,并非意图以此垄断市场,因为大陆今天的水泥市场还过度分散,集中度很低。
作为2008年第二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中唯一入选的水泥企业,台泥希望将水泥行业做成绿色产业。将水泥、发电、环保三合一的产业模式在大陆复制,并在大陆会尝试产业链“端对端”发展,从上游矿山开采到下游物流业。
近年来,由于台湾岛内可利用的矿产资源已非常有限,很多水泥公司已从制造商转型为经销商。众多台湾水泥企业都将重心转到了大陆矿石比较丰富、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地区。另外,将获台湾政策松绑的台泥表示,仍将扎根台湾,继而深耕大陆市场。
2003年,辜成允成为台泥第二代掌门人。致力于两岸和平发展的“老掌门”辜振甫留给儿子八字箴言:“谦冲致和,开诚立信”。在坚守的同时,辜成允希望为这个负载了六十多年的古董车(台泥)换上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