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大范围持续高温影响下,全国各省市用电负荷持续走高,对于实体制造业来说,要想在迎峰度夏这一场大“烤”验中取得佳绩,能源,尤其是电力的稳定高效供给必不可少。在海螺水泥的各个工厂,我们会看到怎样的解题思路呢?
节能减排,水泥行业的“先行者”
在安徽宁国,被海螺人亲切称为“母亲窑”的1号生产线上,连续运行25年的余热发电机组依旧隆隆作响。
1998年3月,从日本引进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在宁国水泥厂1号生产线上顺利投产发电,作为全国首套完成投运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在中国工业史上和中国电力工业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通过近十年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海螺自行研发的DCS系统,实施个性化设计和装备国产化改造,研发出业内领先水平的水泥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技术,填补了我国水泥废气余热发电的技术空白。”宁国水泥厂厂长饶培俊说,“2006年7月,由海螺自主研发,用于5000t/d新型干法线的第一套9.1MW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在宁国水泥厂正式投运。”
如果说敢为人先是宁国水泥厂在历史尘烟中熠熠生辉的底色,那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则是海螺新的名片。从国外引进到自主创新,如今余热发电已成为国内水泥厂的标配,宁国水泥厂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响应着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号召,在光伏发电、生活垃圾协同处理、生物质燃料开发应用的大道上越走越宽。追光揽风,自然能量的“搬运工”
阳光璀璨之下,整齐连片的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成为海螺水泥工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立于2018年的海螺新能源公司向阳而生、与光同行,积极开辟清洁能源发展新赛道,成为构建海螺“一基五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一环,目前已建成光伏电站近百座。
“我们的光伏电站每年可输送绿电4亿度,节约标煤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3.1万吨,按照1棵树每年吸收并储存18千克二氧化碳换算,相当于种了至少1840万棵树。”海螺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胡全干细细算了一笔账。
除了充当工厂的“叶绿体”外,风力发电也是海螺新能源“搬运大自然能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甘肃平凉,一期50MW风电项目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项目拟建设10台单机容量5MW的风力发电机组,是海螺首个对外新建风电项目,预计年内建成投产,届时每年可提供9000多万度绿电,每年可节约标煤近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8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削峰填谷,现代工厂的“充电宝”
2000平米的大型“充电宝”是什么样的?
在安徽枞阳海螺厂区,整齐排列着的“白色集装箱”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是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的电池集装箱。在厂区面临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这个电站就像是一个能够提供充足备用电力的大型“充电宝”。
作为海螺首个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枞阳海螺6MW/36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示范电站,同时也是行业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用户侧储能电站。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采用的是削峰填谷的运行方式,同时具有调峰、调频等功能,从这一点来看,它更像是一个智能充电宝!”项目负责人李家敏介绍说,“它每年可实现放电量1580万度,可以有效缓解高峰供电压力,通过谷时充电、峰时放电,不断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电力需求缺口大时,可以为公司生产线提供峰电时段用电负荷,从而达到让电于民的目的。”
BIPV,超低能耗的“未来式”
让建筑从能源的消费者变成能源的生产者,“绿色建筑与低碳城市”的美好愿景,已经在逐步成为现实,其中BIPV将是重要一环。
“BIPV,也就是建筑光伏一体化,在实现降碳减排、建筑节能与环保等方面存在巨大优势,也是光伏建筑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能够做到光伏板与建筑屋面以及墙面的有机结合。”宣城海螺建筑光伏公司徐国华介绍说,“从屋顶、遮阳板,再到天窗、幕墙,就像是给房屋穿上了一件可以光伏发电的‘外衣’”。
目前,海螺新能源已建成一期年产30万平米光伏幕墙组件生产线,二期50MW平面光伏瓦、30万平米金属屋顶产线项目建设将于年内投产。在安徽枞阳,海螺首个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性项目已经正式投用,该项目采用BIPV系统解决方案,合理利用枞阳海螺65600平米的原料堆棚光照资源,将光伏发电技术与原有建构物充分融合,每年可提供绿电近400万度。
零外购电,智慧园区有“大智慧”
坐标山东,济宁海螺厂区,一座标志性的“大风车”高耸矗立着,在蓝天与绿草之间徐徐转动,这是1.5MW风力发电机组,也是济宁海螺零外购电智慧园区的成员之一。
水泥窑余热、风力、光能、生物质甚至是生活垃圾,在济宁海螺智慧园区里,目之所及,似乎一切可供利用的能源,都被转化成了厂区用电,五大发电项目年发电量可达2亿度,基本实现了园区全绿电、零外购电的目标。
“今年3月,国家工信部发布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第七批示范园区名单,我们荣列榜单,这是肯定,也是激励。未来,我们还将在现有五大发电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绿能规模,在满足自发自用的情况下为社会供应更多清洁能源,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力争把济宁海螺打造成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标杆。”济宁海螺总经理周德刚说。
储能供能,温室气体有“大作为”
来到海螺水泥沿江千万吨级水泥熟料生产基地——芜湖海螺,一座正在紧张建设中的二氧化碳储能项目映入眼帘,这是芜湖海螺10MW/80MWh新型二氧化碳储能示范项目。
“芜湖海螺新型二氧化碳储能示范项目建成后,每天可实现‘一充两放’,年运行小时数为5600h,交换电量为7000万度以上。”海穰新能源公司驻芜湖海螺负责人平甫介绍说。
“新型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是保障企业生产稳定用电的积极尝试,尤其是对缓解迎峰度夏用电压力、降低用电成本有着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企业多能互补,推进产业的清洁能源转型及低碳、零碳水泥的发展。”芜湖海螺总经理汪哲伍说。
面对社会用电紧张的局面,海螺水泥在开源的同时,还认真落实错峰生产的要求,“节”尽所能,积极让电于民。我们深知开源有道,节流亦需有方,在此,海螺水泥发出倡议——坚持科学节能,文明用电,打开“省电模式”,共献涓滴之力,在这份迎峰度夏的答卷上,留下你我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