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力度,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要继续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央行研究局货币政策处刘向耘在《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2008)》中撰文如是指出。
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报告认为,要根据客观经济条件和市场流动性状况,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同时发挥特别国债的对冲作用,加大对冲力度。2007年在中央银行对冲流动性的过程中,更多地运用数量型工具。2008年,在继续运用数量型工具的基础上,要加强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强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避免实际利率长期为负的现象,有效地调节货币信贷的增长,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报告还认为,要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满足境内机构保留和使用外汇的需要,拓宽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渠道,鼓励企业和个人"走出去"进行实业和金融投资。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引导和管理,严格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严格控制投机资金进入我国。
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形成机制改革。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在利率政策的运用上受到较多掣肘。一方面,利率政策的运用要考虑到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利率的间接调控体系还不畅通。因此,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货币市场利率体系建设。理顺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和市场利率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到货币市场利率、再到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改善利率政策效果。
继续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作用。报告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摆布信贷投放,防止信贷总量和投资的膨胀;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加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就学等方面的资金支持,限制对过热行业、"三高一资"行业的信贷投放;支持扩大消费,引导商业银行在增强防范消费信贷风险能力的同时,扩展消费信贷的深度和广度。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报告强调,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通过货币政策对冲银行体系过多流动性以及加强信贷调控等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要更好地实现调控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的协调配合。通过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并为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赢得时间。通过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促进经济结构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和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