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展五大经济区

来源: 来源: 四川省发改委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03日

    根据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发展潜力,在充分发挥各地区特色与优势、保护好和引导好各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性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转移,逐步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生态5大经济区。

    第一  成都经济区

    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5市。按照“城乡一体,率先跨越”的思路,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城镇发展水平较高和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比较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发挥在全省经济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

    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以城际铁路和成都地铁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建设,以培育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建设,以城市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环保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功能。

    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工程机械和机车车辆为代表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以金融、物流、会展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历史文化、商务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以都市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

    城市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成都市为中心,构建成都平原城市群,逐步建成我省乃至我国西部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使之成为我省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龙头和主体。

    第二  川南经济区

    包括自贡、宜宾、泸州、内江、乐山5市。按照“产业整合、快速崛起”的思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和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比较优势,以建设能源和重化工基地为主要方向,发展能源、化工、机械、建材、食品工业和特色农业、旅游业,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建设,以长江上游水资源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

    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水电和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以化肥、甲醇、氯碱为代表的化学工业,以工程机械和大型锅炉为代表的重大装备,以名酒和茶叶为代表的饮料业,以差别化纤维和高档面料为主的化纤纺织工业,尽快建成我省重要的能源、化工、装备、化纤纺织工业、饮料业和旅游产业基地。

    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5个城市的作用,积极培育川南中心城市,构建川南城市群,在成渝经济区中快速崛起,成为我省又一重要的经济、人口密集区。

    第三  攀西经济区

    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雅安市3个市(州)。按照“资源整合、高速增长”的思路,充分发挥独特的水能、矿产、生物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以交通和电网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建设,以安宁河平原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干热河谷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

    特色产业。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以水电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以钒、钛、稀土为代表的新材料,以轨梁、管材和板材为代表的精品钢材,以早熟蔬菜、亚热带水果、花卉和中药材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阳光旅游”,逐步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新材料、精品钢材和亚热带农业基地。

    城市发展。依托攀枝花、西昌、雅安3市,合理、适度地集聚经济和人口,成为我省经济、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

    第四  川东北经济区

    包括南充、遂宁、达州、广安、巴中、广元6市。按照“开发资源、培育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延伸天然气产业链,建成我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盆周山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

    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化肥为代表的天然气化工,以丝麻纺织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以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油橄榄、优质粮油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发挥毗邻重庆的区位优势,主动加强与重庆市产业布局的衔接和协作。

    城市发展。依托南充、达州、遂宁、广安、巴中、广元等中心城市,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构建川东北城市群,成为我省比较重要的经济、人口密集区。

    第五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包括甘孜、阿坝2个州。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发展”的思路,根据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加大水能、旅游和矿产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的力度,改进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区。

    基础设施。加强以公路和通信为重点的交通、通信设施建设,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生态经济。突出抓好天然林资源、天然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以观光、度假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以水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以蔬菜、水果、中药材、草食牲畜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和特色畜牧业。

    城镇发展。优选一批适宜发展的县城和重点镇,积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加强小城镇、移民新村和牧民新村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引导农牧民向县城和重点镇转移。

    第六  建立协调互动机制

    按照区域统筹、优势互补、协作互助、政府扶持的协调机制,努力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健全合作机制。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建立起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服务合作。加强资源整合,扩大区域分工,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同类和相关企业聚集。

    形成互助机制。继续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鼓励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拓展帮扶领域,继续搞好资金和项目援助,加强技术和人才援助。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垂直分工,增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强化扶持机制。扩大财政转移支付,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高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