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形容某种产品价格低习惯使用俗语“白菜价”,可是现在东北水泥价格已经大大低于白菜价格了,三吨水泥也换不来一吨白菜!可叹水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却落得只留廉价在人间了。
曾几何时,东北水泥是全国水泥价格制高点,全国同行业为之刮目。然而伴随东北经济没落,水泥需求逐年下降,产能又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市场价格一落再落。
尽管各省水泥协会和各大水泥巨头想尽办法挽救,但终究没能止住行业渐渐滑向低谷的步伐,全国行业均在关注东北、分析东北,行业内称之为“东北现象”。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
东北现状下,围绕水泥行业的各个方面都叫苦不迭。政府:消耗着资源和能源,却不贡献税收!企业:没有利润支撑,莫说发展,生存已成困难!员工:企业没有效益,工资福利难以保障!
即便是下游的客户商砼企业也是受害者,水泥价格的下降虽然能够带来商品混凝土制造成本下降,但远远不能消化因此引发的商砼销售价格的下降幅度。
是什么促生了这场灾难?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产能说”,正方认为水泥需求下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国情,是自然规律,但是产能增加是造成灾难的根本原因,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失去了政府调控的职能。反方则认为限制新增产能或者错峰生产都是限制先进,保护落后,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强制去产能并不能解决行业的根本问题。
另一个是“自律说”,正方认为东北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行业严重缺乏自律精神,同样的产能利用率在国内诸多地区,乃至国外均有成功经验,行业抱团取暖,共存共荣。反方则认为市场经济就应该强化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否则就是向计划经济倒退,只有按照丛林法则淘汰,行业方可重见天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间万物皆有规律,一切灾难必有其原因。东北现象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分析原因固然是寻找对症下药良方的前提,但身在灾难之中不求改善,而是恶意指责却是大谬之道了!当下之东北,有些企业已经产销满负荷,甚至供不应求,不但不主动引领、调整价格,反而指责其他企业销价过低。不是贼喊捉贼了,而是连最后一块遮羞布都扯下来了!
谁能做东北的救世主?
如果把东北水泥行业比作一方池塘,那么各个水泥企业就是池中鱼,有大鱼有小鱼,有快鱼有慢鱼。政府无疑就是那个养鱼人。能让每条鱼都生长肥美的当然是养鱼人了。
虽然2017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删除了“旧法”关于“低价倾销”的条款,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有职责维持公平竞争秩序,这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这些年来,中国水泥协会带领各省分会,奔走呼吁,上下协调。着力于去产能、联合重组建平台、修改国标等大量有益于水泥行业发展的实实在在工作。
政府也为水泥行业出台了些许行业政策,但效果甚微,比如“错峰生产”政策,执行起来就是羞羞答答,毫无力度!或许,全国水泥行业GDP不足全国总量的1%,不足以引起政府重视;或许,各省有各省经济发展的考量;或许,…有太多的或许。总之,短期内依靠政府调控来解决行业困难是不现实的。拯救东北还得靠行业自己!
东北各大水泥企业,从“C6+4”开始,自主开展行业自救,在去产能和垄断经营之间的灰色地带游走了两三年,到2020年初还是滑向了深渊。拯救东北,各大集团能够重回一起,固然是上上之策,但就目前竞争形势,已经进入到市场化,遵守市场规律也完全可以走出阴霾。
市场份额的划分,各家有各家的战略,有的以产销满负荷为标准,有的以产能比例为标准,都不为过,这就是市场经济,谁也不必指责谁。
谁来引领价格?
不是规模大的企业去引领,而是达到自己份额的企业去引领。不是被动的引领而是企业主动的自发的去引领。
明明自己已经达到应有份额,甚至产不供销了,维持低价,为了打压同业可谓不“仁”,市场永远是多元的、是共生的;担心丢市场可谓不“智”,毕竟损失的是企业自己的效益。用价格杠杆调节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正是市场规律吗?而自己已经达到市场份额,却游说别人涨价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是不切合实际的。
东北现象走到今天,重新洗牌也好,深度合作的前奏也好,各大集团都需保持清醒,审时度势,先做好自我调整,方能迎来行业的春天。期待水泥超过白菜价,留得尊贵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