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情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7日
 
    我们家老房子的“斜扒”是竹子做的。小时候,由于冬天冷,经常在家里生火取暖,长时间的烟熏,使斜扒自然形成一层“保护膜”,从未被虫害侵蚀过。虽已经过半个多世纪,却至今完好,一次也没有修缮过,也不漏雨。
 
    这要得益于老家的一大片竹林,竹子遮阳避日,枝叶繁茂,祖父盖这座房子的时候,竹子几乎漫山遍野,盖房子自然就成了首选。记得小时候,竹子是我们生产队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快要到年关的时候,父亲会带上大哥、二哥他们参加生产队组织的“副业队”,把长成“碗口粗”的成年竹子砍下来,成捆成捆地运到50里外的集市上买,作为我们队里的主要收入来源,给社员们“分红”。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不知何故竹林败了,现在只剩下一小片竹林,竹竿也没有以前那样粗壮。
 
    我们村子有一位篾匠,他在镇上的玉器厂上班,休假回来时,便立刻成了“香饽饽”,家家户户争相叫他去家里吃饭,目的是想让他给自己家编筐子、编篮子、编凉席,或是编竹床、捏篓子、捏椅子等。那时候,在我们家乡,除了水桶不是竹子做的,其它家具基本都是竹子做的。
 
    他的手工活非常娴熟,从把竹子截成小节,到破篾,再到编制,大半天的功夫就会完活。在编筐的时候,首先把砍回来的竹子,去掉竹枝和头尾,再根据需要锯成一丈左右长度的竹材。锯好后还要劈开,一般一根竹材劈成四等份或八等份,根据竹子大小和不同用途来确定。其次,把劈成两指宽左右的篾片,刮去竹青,去除竹节,再破去内壁表层。一般一瓣篾材能破出一毫米左右的篾片四条左右。再将这些篾条一横一横地编织起来,筐的大体形状就出来了。第三,编织好的竹筐需要用筋条来支撑定型,在需要弯折的地方削去内壁,再弯折成90度,用火烤热,冷却后就能定型。第四,把这些定好型的筋条安装到编好的竹筐上,再收好筐口,一个竹筐就做好啦。俗话说得好,编筐捏篓,贵在收口。这收口很关键,如果功夫不到家,编好的筐子就会散架,导致前功尽弃。
 
    他待人非常和善,由于我跟他的孩子是小学同学的缘故,从镇上回来时常带些糖果给我吃。他在做篾活时,我和小朋友常常围在他的身边,一边看他编,一边听他讲外边的故事。那时,在我的心里,他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打内心里羡慕他,并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把他的手艺学到手。后来上了大学,最终成了遗憾。而现在手提袋、塑料袋到处都是,“篾匠”这个工种慢慢地走进了历史。每每想起来,还真有点惋惜!
 
    在这片竹林里,留下了我童年的美好时光。春天里,我们去采刚出的春笋,回家打个鸡蛋,那种鲜美没齿难忘;初夏时节,竹笋长成了青竹,外面的竹套被我们捡回家,母亲用开水煮了以后撕开,用来扎粽子;炎炎夏日,我们在凉风习习的竹林里,用手抓着两根竹子比赛翻跟头,看谁翻得多;秋天来了,摇动的竹叶像南飞的燕尾,给人无限畅想;冬天的竹林显得更加庄重,某个下雪的冬日,她会被压弯了腰,但绝不会压趴下。
 
    近几年,由于农民工逐渐进城,有的已经在城镇定居,山区的植被正在逐渐恢复,竹子由于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繁殖快,昔日的漫山遍野的翠绿又回来了。上个月回老家,看到80岁的老父亲在我们的房前屋后移栽竹子。以前,我们家的屋后有个小竹园,由于父亲嫌后院小,把房子后的位置又扩展了2米,小竹园就变小啦。现在父亲移植竹子,莫非受了“竹子护宅”的影响,想让我们家的老房子更加“基业长青”?
 
    想起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我上班的公司,在厂区公厕的四周,在宿舍楼的后面,几年前移栽的竹子已经开始慢慢地铺展开来。由于企业高度重视文化培育,而竹子以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与企业文化达到了某种完美的契合,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且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华夏民族多年来形成“高风亮节、不屈不挠、蓬勃向上、无私奉献”的竹子精神,必将激励着华夏儿女在这个奋发有为的新时代,为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谱写出更加壮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