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点心”当前,水泥企业能否吃得下、吃得消?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1日
 
    几个月前,海南省政府发布了一则“关于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对包括石油化工、制药等在内的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要严格准入、加强审核,以此切实减少各类危废物的进入。与此同时,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鼓励水泥生产企业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工业危险废物,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示范研究,到2022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能力达到3万吨/年。”
 
    与之相关的另一则消息是,在近日金圆股份发布的半年报中显示,上半年该企业业绩增长快速,最大动力便来自于去年下半年多个危废项目的落地,在包括已投产的5个和在建的9个共14个危废项目的助力下,金圆股份上半年的环保业务净利润同比猛增2388%!
 
    到底是什么变废为“点心”会有如此美味,能在引来政府垂青的同时、还大大增加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水泥窑独具高温属性,因此,它能在生产过程中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污泥等各类废弃物,制成再生燃料RDF,以此替代传统生产所使用的各类天然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这叫做水泥窑的协同处置。协同处置一方面能无害化处理全社会的各类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大大节省了各类不可再生资源,同时解决了二次污染的问题。因此,水泥窑协同处置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绿色产业,特别是在现在以“去产能”、“减污染”等为发展关键词的时期,协同处置所具有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对于各个水泥企业来说便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
 
    毋庸置疑,各地政府都需要水泥企业在协同处置危废物方面为其分忧解难,企业所需要的政策支持也在不断更新、跟进,如2018年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就指出,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产业废物,着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此外,住建部也将利用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纳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十三五”规划中,鼓励各地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理等试点示范。
 
    而行业和企业在这方面的探索就开始得更早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有远见的水泥厂就开始探索这一领域了,从2005年北京水泥厂首次实现水泥窑大规模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开始,越来越多的水泥企业加入进来,时至今日,海螺、华新、红狮等各大水泥企业都已通过自主研发、强强联合等方式进入市场,水泥窑协同处置已然蔚然成风。根据2017年12月份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创新发展大会上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水泥窑协同处置线约80条,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规模每年500万吨,处置市政污泥能力近每年200万吨,危险废物核准能力超过每年150万吨。
 
    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所带给水泥企业的可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更是未来非常可期的盈利点。据了解,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的单位投资成本仅为传统焚烧工艺的1/4-1/3,因此,即便在价格仅为传统工艺1/2 的条件下,净利润率依然可以达到35-40%。而据了解,目前行业中具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经营许可证的水泥企业数量占全国具有危废处理资质企业的总数还不足2%,核准处置规模仅有200 万吨,占整体危废行业的比重非常低。由此可见,危废处置的发展前景巨大。
 
    变废为“点心”固然又大又甜美,但能否消化得了,也得看企业是不是备好了一个“铁胃”,因为协同处置对于水泥企业的规模、资质、技术水平、装备等等都是有要求的,可不是谁都能吃得下、吃得消的。由于生活垃圾、危废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氯、氟、硫等物质,不仅影响水泥产品的质量,同时容易在水泥窑中循环富集,增加预热系统结皮堵塞的可能性。特别是危废垃圾,由于含有各种微量或超量元素、再合成物等,不仅会对水泥生产装备造成较为严重的腐蚀和危害,处置不当还会产生二次污染,给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对小企业来说,不考虑自身实际能力而盲目跟风上协同处置项目是不理性的,首先成本便是第一个阻碍因素,包括为了提高RDF的品质而必须承担的一部分垃圾预处理的成本、为了检测水泥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环节的环保指标而必须进行的各项指标监测等成本。因此,如果仅是因为落后产能被淘汰而想要“漂绿自保”,选择上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就不会有任何意义,因为“初心不正,难有正果”;
 
    而对众多大企业来说,应始终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政府、环保行业等展开合作,找准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切入点,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更能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前景可期的新增长点。